1、1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新气象,老问题花费 700 余万元打造的 100 平米科普电子显示屏英姿飒爽地矗立在社区广场,农村科普数字家园里最新款的电脑整齐划一地排成气派的方阵,一些以“电子科普”作为主题的社区宣称所有科普活动都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网上参与这是笔者近几年来参加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考察评估时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社区和农村经常见到的情形,而且随着对先进科普社区(农村)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互联网时代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正大踏步地向着更高(级) 、更新(潮) 、更贵的目标迈进,电子显示屏、多媒体可视化建设热火朝天,数字港湾、数字家园设计不亦乐乎。 毋庸置疑,随着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期望不
2、断提高,经费投入更是年年跨越式发展,基层科普环境方面的设施条件普遍有所好转。如北京市在广大社区推广“一站一栏一员” (活动站,宣传栏,宣传员)建设,以及目前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的科普活动房间、科普图书室、相关科普设备(有的相当先进手提式投影仪、随处闪烁的 LED 液晶显示屏等)以及社区计算机室等。在申请科普资助的演示现场,各路人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十八般新武艺轮番上阵:3D技术、4D 体验、计算机模拟、Flash 演绎、动漫展示、电子阅读、在线讨论、视频对话、虚拟参观、网上互动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时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果真是气象一片更新、风景这边2独好!
3、不过,且慢,当问到一位村干部村里的数字科普港湾给村民带来哪些新变化时,这位村干部快人快语地说:“咱村里人交电话费方便多了,再不用去县城了,直接在这里搞定。 ”当私底下问到上面那个 100 平米的科普电子显示屏平时都放些什么内容时,负责的社区大学生助理有点腼腆地告诉我们,因为太费电、而且也没有什么科普内容可放,平时都是关着的,今天主要是上级领导和专家来了才打开的这表明,即使北京的普通社区和农村居民对现代科普媒介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实场景中的无奈与申请科普资助时的火爆演示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分析原因,一个颇让人感到好笑和尴尬的问题似乎是“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 。 近些年来,随着
4、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发展,原先的纸媒体文字和书面内容都越来越多地电子化、网络化了,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的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如今任何人在网上随便查找某个东西,相关信息都会铺天盖地涌现出来,的确是非常方便和快捷,然而物极必反,实际上由于信息泛滥、鱼龙混杂无疑导致真伪难辩,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人们常常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利用。更糟糕的是这还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假印象,即好像只要科学知识和信息上了网,便可认定“地球人都知道”了(理论上的理想情况似可如此假设) ,而现实情形却大不然。看看近些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方面的一些数据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3从 2005
5、 年、2007 年以及 2009/2010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进行的第六、七、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来看,中国公众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方面,传统的一些传播手段依然占主导地位,如电视基本在 90%左右,报纸占 60%70%, “与人交谈”更具有中国特色占 40%左右(2009/2010 年的调查表明,在农村这个数据可达 50%) ,而普遍看好的互联网,虽然增长比较快,目前也只有 27%,而 2005 年中国科协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乡村居民的该项比例更是只有区区 2.0%! 与此同时,先进科普媒介和手段的推广运用,如可视化、电子网络传播的强势地位对
6、传统的传播手段(如报纸、刊物、广播、图书、口口相传等)造成的负面冲击是另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前者对后者的排斥挤压影响不言而喻,对基层科普而言简直就是双重打击,一则如上面提及的普通社区居民对现代科普媒介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相当有限,二则传统的科普手段又一再受到弱化,结果就造成科普信息的流动传播甚至反而可能还不如以前。目前在社区阅览室,订阅报纸、刊物的普遍较少,至于科普类的报刊就更属凤毛麟角了。大多数社区和农村除了被赠送以外基本上没有主动订阅科普类报纸、刊物的。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将大量的科普政策(公告、通知等) 、资源、信息公开发布已畅通无阻,但实际上与基层科普单位却常常处于“断路”状态,其结果
7、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边厢,广大基层对科普的需求仍然是嗷嗷待哺:“两岸猿声啼不住” ,那边厢,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的各类科普政策、信息等却早已是网上冲浪:“轻舟已过万重山” ,基层单位压4根儿就难见其颜,更谈不上利用和受惠了。因此每当问到在网上早已公布的某项科普社会征集资助政策或者相关信息时,越是到了偏远基层单位,对方往往越是显露出一付“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的表情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此外,由于经费资助都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导致建成的社区科普设施和设备缺乏长期维护管理的配套资金,有的甚至仅仅是缺乏诸如日常用电费、取暖费、上网费等,更不用说人员管理费用、维修费用了
8、,加之科普内容、信息方面的资源建设更是远远跟不上,以至于一些花了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的设备使用率相当低下,其直接后果是社区管理者不舍得用、用不起,普通居民用不上、不会用,最后大多变成了高级科普摆设,这充分暴露出当前基层科普硬件、媒介手段的建设与当地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以及内容建设严重拖节的问题。 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传播活动时就曾十分中肯地指出,媒介的“发展计划越来越感觉到对当地活动的依靠,因此它们更趋向于依赖小的而不是大的媒介” , “较小的媒介特别适宜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和在本地区内的水平传播” 。这提示我们,科普手段、方式等一
9、要注意与基层当地的条件、习惯相结合,二要尊重当地传统的科普媒介、手段和方式,树立“小的是美好的” ,简单适用就是最好的科普媒介理念。即使在号称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当代,我们仍然需要认真考虑如下问题:人们可不可以拒绝互联网(包括主动拒绝和被动、部分放弃)?互联网能5否替代传统的科普媒介(在传播史上类似的问题其实多次出现)?所谓先进性是取代多样性的理由吗(历史同样给出过答案)? 从尊重传统科普媒介的角度说,传统的传播手段如报纸和与人交谈仍将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比如一些社区自办的“社区科普小报”或者在楼门单元内设立小展板等都受到居民的欢迎。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和农村甚至采用更加传
10、统独特的形式如用戏剧、说唱艺术等来表现科普。这些无疑都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和鼓励发展。 从结合先进和传统科普媒介的角度说,可以考虑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普媒介和手段表现传统的科普活动和内容,如采取文字化、音像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对社区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展览、讲座、报告、专家指导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加工和后续利用,做成文字材料、图像音像材料、DVD 光盘、网络视频等,以方便更多的人随时随地获得各自所需、所爱的科普信息,克服举办科普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现代科普媒介手段与传统科普媒介手段仍然需要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尊重,将二者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推动科普媒介、手段向新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在社区科普的基本硬件建设完成后,应引导科普资金向科普内容、信息、活动等内涵建设方向发展,树立只要是在本社区合适、有效的科普媒介表现手段就是最好的务实精神,多元发展、和谐并进,而不应一味儿地片面追求高、新、贵,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