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们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的思考摘 要:市场经济的泛化使人不断地向“物”的层面沉沦,从而游离人的形而上学的本性。生活方式的变迁、计划向市场转轨以及“现代化”的交往模式使许多人消解生活意义、摒弃价值理想、忘却终极关怀。这不仅导致人们丧失反省和批判能力,而且会在找到物质上的栖身之所后,精神家园日渐荒芜、心灵空间日益狭窄,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关键词:精神家园;市场经济;侵蚀;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31-03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或者说人们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追求价值和意义,是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思想的动物所无法抹杀
2、的冲动”1。作为人这一“类”别,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功利,更要追求超功利的理想。一般动物是非常“功利”的,它们吃饱喝足就显示出一种“幸福”的表情,而人类却不是如此。活着,对于动物而言是“生存” ;对于人类而言是“生活”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往往要超越已有的东西,去追求理想,去创造一种新的现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形而上学”动物。那么,作为“形而上学”的智慧生命体,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支柱、基本信念和内在灵魂,如果没有精神家园或者说精神家园受到严重侵蚀,这是令人倍感凄凉的事情。 2一 如今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促使人们思考这样一个话题:社会越来越文明,经济越来越发展,生活越来越富
3、裕,而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却呈现出日渐荒芜的趋势。他们抛弃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政治信念,转而去崇尚原始野性的复活,追求物欲、感官刺激及对命运的祈求。一段时期以来,金钱的魔力,泯灭了理性的光环;经济的狂热,冷却了对政治的热情。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对此有又感到厌倦、空虚与失落,为寻找不到精神家园而苦闷、烦躁。于是乎,又重新渴望理性的召唤,寻觅心灵的寓所。 西方, “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尤其强调个人价值,其思路上承希腊的古典民主和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个性主义,下启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和近世民主精神;同时又诱发了享乐主义、物欲主义,以及因现世精神的扩张而导致终极关怀
4、的失落。 ”2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和集体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片面追求“公平” ,客观上造成了“吃大锅饭” ,经济效益普遍低下。那个时候,虽然经济效益不好,发展速度缓慢,人们的生活拮据,但是,人们多数心理平衡,精神世界充实。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很好理解: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国家、集体整体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靠后,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预期心理期望值不高,不会产生巨大落差和失望;虽然当时贫穷、落后,可看看自己周围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吃的家常饭菜、穿的朴素普通,就连衣服的颜色也几乎是一致的,就那么几种颜色蓝的、黄的、黑的、白的,3这就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大家
5、都是志同道合的“阶级兄弟” ,过着一样的生活,有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那时由于人多活少,工作不紧张,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调整身心状态;人人有活干,有饭吃,同事之间多合作少竞争,精神家园充实。 当前,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把人推进到了信息密集、节奏加快的时代。这就促使人们不断接受新事物,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创出新的业绩。紧张竞争的社会环境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倘若个体神经紧张程度加剧,在紧迫感、焦虑感等多重心理压力作用下,身心就容易极度疲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计划体制已经向市场转轨。这一根本性的深刻
6、变化,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 “大锅饭”的打破,使人们失去了四平八稳的生活。企业、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改革,让“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 ,人们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失去工作的担心,让人们的生活紧张起来;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成为大家认同的准则。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用尽可能少的人,干尽可能多的工作,原先那种“三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不复存在。于是乎,人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没有工作的满世界找活干,有工作的担心被别人挤掉而失业。到这时,人们越来越觉得,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心情开始郁闷,心理负担变得沉重,这就给
7、人们的精神家园抹上了一片阴影。 当人们遇到各种欲望的召唤并受到社会上习以为常的各种不良潮流4的浩荡之染,而自己的良知又不愿意或不习惯慢慢下坠的时候,人们被扯在“半空中” ,上不去,下不来,不能够“雅”的坚挺,也无法“俗”得自然。这是不是有些郁闷呢?人们就这样被现实与良知争夺着、在坚守与放弃中忧伤着。的确,尽管科学技术让人们拥有了航天飞机、因特网,发明了克隆技术,实现了基因的解码,但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却日渐荒芜。许多人在致富的道路上飞奔,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上帝、马克思、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十八层地狱,既不能让其敬畏,也不能让其自律。许多人终生忙忙碌碌疲于追名逐利,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人
8、为物役”的可悲状态,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真正的精神归宿。 二 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变,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意义更加深远的变化。 “改革开放正激发着中国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确立,又使这种追求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了这样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物质与商品对当代中国人的统治正在不断蔓延,对物欲的占有和满足似乎演绎着生命的所有需要。于是,许多人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商品压抑着灵性、激情、意志、情感、想象等属人的品格。而经商下海成为社会的时尚,又加剧了商品对人统治的实现
9、程序。可以认为,当代中国人正处于物化世界的挤压之中。庄子沉于物,溺于德的见解似乎得到了某种绝妙的印证。 ”3 “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使许多人的生活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指导。5尤其可悲的是,许多人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讥笑,以无信仰自夸。实际上,信仰是生命的动力,是自身的“精神免疫” 。信仰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而且,功利意识的扩张还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与实质,退化为贺卡语言和流行歌词。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导致人们思想懒惰,贪图享受,理解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钝化,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下降。
10、上述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却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国人过去对政治的热情,对理想化社会的狂热冷却了,转而开始迷恋物质生活享受,崇拜金钱这个一般等价物。大家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体会最深、理解最透的却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慢慢的、渐渐的,人们的精神家园开始荒芜,长满了野草。市场经济社会似乎进入了这样的悖论:物质财富的加速增长却对人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压抑和异化,使人类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主,远离精神家园而“背井离乡” 。人们很少甚至不再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心灵深处却感到莫名的失落、恐慌,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在西方社会,与工业化和市场化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生活的世俗
11、化,即对物质需求的强化,对精神需求的弱化。他们把肉体的需求交给市场,把灵魂的需求交给教堂。哲学教授不如牧师和神父。在当下国内,有一些人虽然事业有成,并不缺少财富和美满的家庭,却突然发现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了,发觉过去多年的奋斗缺乏意义,对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感到困惑。许多普通民众物质至上,以金钱的获得作为对人唯一的评价标6准和追求目标,而致于心中的信念和精神追求则被弃之遥远,甚至被看作是可笑而耻于言谈。国民果真如此找到了生活的根基而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吗?恰恰相反,人们在物欲的倾轧中开始焦灼、呻吟,道德模糊、人们更加茫然和不解,越来越不明白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该驶向何方。文化修养的不再提高,思想意识的停
12、滞不前甚至倒退,以及个人素质的不断下降,导致他们空虚、无聊,毫无精神寄托。 为此,人们感觉很茫然和迷惘。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去挣钱,反而,人们一边茫然着、迷惘着,一边又拼命工作,大家都在忙:有一份工作还不够,还要找第二职业,还要做兼职;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满足疯长的物质欲望,弥补心灵空虚的折磨;通过疲惫自己来麻醉自己,在花花绿绿的钞票、存折、银行卡中找到生活的快感,这也成了人们活在这个世上的现实动力。一些人摒弃价值理想,消解生活意义,忘却终极关怀,丢失自己的精神家园,沦为心灵上无家可归的游子。这就如同失去灌溉的沃野,将干涸成赤地千里,一片荒芜。而“哲学能够满足人类了解存在之物的终极奥秘、寻找人类生
13、存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精神需求。哲学意味着精神对感性的超越,意味着精神持续不断地自我超越,它使得人类不至于丧失精神信仰,并且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一部哲学史构成了人类的精神面貌 。我们无法设想,没有了哲学,人类的精神世界将是何等的荒凉!”4 “人毕竟是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商业文化决定一切的社会是可怕的。如果说一切文化服从于说教,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固然可怕可悲,但如果一切文化都服从于享受、宣泄,对于已经远远超7越了动物世界的人来说,不是同样可怕可悲吗?难道我们今天矫文化大革命的枉 ,就一定要用放弃思想性和精神性这种过正的方法吗?这似乎只是同一思维方式的矫枉 ,这种矫枉过正只
14、会加重曲折的徘徊,并不能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1其实,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超越感官意义的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世世代代永不休止地追求人生意义和精神价值。把感官快乐当作做事与否的标准,是把人降到了动物的地步,事实上就等于否定了人的灵魂的存在和人的精神追求。人不能没有灵魂,社会也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精神价值向导。 摆脱物或金钱财富对现代人的奴役,消除劳动异化,恢复人的本质,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使人获得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归宿,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我们应自主地找寻生活的基点,在困惑和迷惘中看到希望。经过精神的困境、崩溃后确立的精神是不倒的纯粹精神。清代学者李渔
15、在闲情偶记?颐养部中说:“心苦则是境皆苦。 ”营造乐观坦荡、随遇而安的心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苦中有乐、忙里偷闲、富贵不骄的安详和恬淡?为此,不分年龄性别、不论贫富尊卑,为健康生命培植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中人们一生的修养和使命。 在培植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探索心灵的秘密,整合灵魂的碎片。人活着既要有物质基础,更要有精神家园。希望人们能理清心灵的枝蔓,洗刷淤积于心中的泥尘,以平静、从容、健康的身心迎接新的一天。请记住:如果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8参考文献: 1余灵灵.关于“人文精神”的辨析J.求是学刊,1996(5). 2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7(1). 3应杭,谢洪恩.论哲学的理想职能J.探索,1996(4). 4舒远招.哲学的自在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