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什么样的社会和公共政策更激发互联网世界的创造性?所有的原创思想,都有伴生物叫做激情。西方情感和理性完全两分的传统是不利于创新的。只有儒家是真正意识到创造就是激情,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有创造。所以心理学从 1930 年老 Hans Eysenck 开始,就注意到了激情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只有苏格兰启蒙学派,就是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引导的学派,他们叫做情感学派,只有情感学派继承了这种思路。从 2009 年以来,我们看到最新的著作也是呼吁西方的传统向着亚当斯密的思维回归。 人类有无数可能的社会结构,我姑且分为三类。其一是完全有序的,例如传统社会、熟人社会、洞穴人的社会、完全科层化的社会、理想极
2、权的社会,诸如此类。其二是完全无序的,例如丛林战争的社会、满足完备图假设的网络社会、纽约或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冷漠感主导的社会,诸如此类。其三是介于上两类之间的社会结构,直观而言就是“小世界” 。什么样的社会和公共政策更激发互联网世界的创造性? 第一个社会类型是完全有序的,规则、赋权社会,或者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官僚政治社会,或者是西方自由主义,或者是斯大林式的集权体制,等等。这都是假设完全有序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类型里边,你可以有传统,因为传统是可预期的,可以有完全的传统,任何偏离传统可能2都是一种罪过。第二种是完全无序的社会,不能形成社会预期,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还有太多的偶然和完全不可预期。这两
3、种社会类型都不适合鼓励创新。因为完全不可预期,太多的偶然,你的注意力就十分发散,小孩从小到大注意力完全发散,他不能创新,他不是适当的注意力配置。传统的社会或者是完全有序的社会也不利于创新,因为他的注意力,每个人都有序地定在一个点上,然后从生到死,这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最好的勇于创新的社会,它的网络结构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就叫做小世界。这个是 2004 年一篇科学杂志的文章里面摘出来的,因为作者研究小世界的网络拓扑结构非常成功,所以科学杂志邀请他写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一个新的社会科学 ,叫做网络社会科学,从这篇文章开始,全世界的社会理论家和互联网理论家就知道有小世界的科学定义,不再是 19
4、67 年小世界的社会学定义。 人类的“物理-生理-心理”结构意味着,任何社会得以持续演变或生存,前提是满足足够多(可能必须很多)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与此同时,满足足够多(不必很多)社会成员的好奇心。任何社会制度乃至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或多或少在能够满足安全感与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制度之间权衡。我称此为公共政策基本问题,依照我一贯的见解,基本问题决定了其余一切问题,基本问题的展开就是全套理论。 人类社会大多或主要部分已进入“互联时代” ,包括中国。不过,中国的困难在于,尚未确立良序,就已进入互联时代。 “良序” ,在此处可定义为“合作秩序” 。于是,与其他方面类似,这里出现的中国问题也带3有双重性质。
5、首先是人类或西方面对的问题,其次是本土或中国传统与西方的生活方式相遇之后发生的问题。 关于互联与深思,我先指出西方的问题。深思的要求是:(1)注意力不能过于发散,而互联时代,多数人的注意力分配于太多的主题以致过于发散;(2)在同一主题上必须思考足够长的时间。这是因为,首先要收集以往研究的成果或前人思考同一主题所得的感受,这一点特别重要,是一切学问的学术开端。其次要在以往研究的传统或基础上获得超越性的感受,并且形成原创性的观念。再次,还要借助以往的思考进入与前人对话的逻各斯,否则就没有反思,于是特别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在互联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不可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同一主题很长时间。于是,可能存在这
6、样一个阈值(依赖于思考者和思考的主题) ,只要思考同一主题的时间少于这一阈值就一无所得,充其量只能得到前人已有的思考。 现在,在西方问题之上,还需要讨论中国问题,如前述,中国在未有良序之前已进入互联时代。由此而来的最大问题是,不论在网下还是在网上,信任感普遍缺失。后果,最严重的,是信息来源缺乏认证或权威性,尤其是中文信息。也因此,凡学术检索,我首先建议同学们进入英文网,除非检索国学文献。当然,英文网的信息,也需要可靠性认证,通常以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为依据(国内学术期刊完全不可比) 。更可靠的,是作者的个人认证,我的办法就是跟踪我认为可靠的学者个人主页和他们发表的学术论文。所以,在我建立的(大约
7、1T 或 9 万篇作品)庞大文献库里,我行之有效的文件命名方法是“作者名+发表年代+标题+版本+4丁丁注记” 。检索很快,至少对我的头脑而言。 腾讯的“微信”似乎有希望让我们每一个人警惕不要无节制地滑入冷漠社会的拓扑结构之内。例如,在微信里,我可以筛选我愿意联系和关注的人,我可以屏蔽关注了之后不再愿意关注的人,我可以不建立而仅仅加入朋友圈,我可以只和某一位朋友保持联系,我可以收藏我的观察和阅读,我可以手写而不打字,可以不受字数限制地发表感受。总之,我可能建立个性化的“局部” ,并通过局部的朋友们使这一局部性得以保持,只要社会网络里出现足够多的局部性,社会就可能停止滑入冷漠。 洞穴人的时代,每一
8、个东非大峡谷里边的洞穴就住 15 个到 25 个人,他们是一家子,是一个族群的,有血缘关系。他们出了洞穴其他的人都不认识,所以平均距离非常遥远,就是在东非人类 50 万年的时候,这个社会结构是这样的,平均距离是很远的。 所谓社会学家研究的 Small World,到了随机性完全是百分之百的时候,这个社会进入了冷漠时代,人和人之间都是随机连接的。你可以认识奥巴马总统,通过一个手机短信就可以认识了,他也可以回了。但是谁也不 Care 谁,你们不在一个洞穴,你将来跟他握手,你说我认识你,发过一个短信,人家说你有毛病。所以在大街上,在纽约和北京这样的都市里面,这是冷漠的,这是本雅明早就描述过的都市冷漠
9、,虽然是互联的时代。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叫做冷漠社会。 冷漠社会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有激情,没有深层的情感联系。那么怎么产生群体的思考?怎么产生创造性的思考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公共政策的基础问题。 5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要求的社会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呢?第一必须得有激情的基础,必须得能产生激情,不能完全互联,要有一些社群主义的条件,当然社群主义是一个社会理论的流派,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在西方有主流的看法。对于中国儒家传统里面的中国人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重视情感,重视“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和“Emotional Involvement”。 人的激情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受
10、到两种条件的影响,这是经典的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马斯洛就已经提出来了。就是如果完全没有秩序,没有人有安全感,那这个激情完全集中在生存上,柴米油盐,或者人身的安全等等,这个激情就完全不能够把注意力配置到其他的方面了。所以这个时候焦虑感太多,婴儿也是一样,见不着母亲,焦虑感太多。为什么有亲子教育问题,见不着母亲的婴儿就容易患自闭症,他学不了话,他不容易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孩子身上,就错过了时间窗口。学会人类语言到 5 岁之前,如果没有亲子教育的话,他老有焦虑感,母亲见不着孩子,孩子见不着母亲。这是食肉类社会哺乳动物的研究早就证实了的事情。小狮子必须在母亲的视线之内和其他的小狮子玩耍,否则
11、的话它就不能出去狩猎。人类也是,如果不是很健全的心智,都是因为小时候焦虑太多。所以完全无序的社会不适合创造性思维。我同意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不是现代自由主义的自由。完全的无序,这个社会就瓦解了。所以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能够达到什么样高度的文明,取决于这个社会人民允许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并且不瓦解。 6只有智识与豁达能够赋予,能够设计出来恰到好处的自由社会,才能够激发这个社会的创造性。所以在安全感和创造性之间,公共政策必须选择,这是政策基础问题,必须选择。你可以说安全感和创造性是一个普世性的公共政策基础问题,人类古往今来所有的社会无出其外。这个社会要想进步,要想生存,他必须或多或少有一些创造性,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但是他要想生存,他不能完全依靠安全感来生存,那就不是人类社会。同时他要是完全有创造性,他就瓦解了,人类社会以前瓦解过很多次。所以所有的公共政策,它的最终的基础就是如何在安全感和创造性之间找到适合你这个社会心理结构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