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嵩阳书院藏书史略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是我国创建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它融教学与研究、图书收藏与校刻为一体,是理学先导“洛学”思想传播的基地,亦是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位于今天的登封市区北部、嵩山之阳,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其前身分别为嵩阳寺、嵩阳观、奉天宫等。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 年)创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佛、道二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683 年)春、冬两季,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访嵩山,以嵩阳观为行宫,日奉天宫,成为李唐皇室巡游嵩山的行宫。后唐进士庞士和南唐学者舒元、道
2、士杨纳等人,在嵩阳观聚徒讲学,为书院创办奠定了基础。其后,避乱之士聚处山中,至后周时,在其中创建书院,以为修身养性之所。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 ,周世宗柴荣(954959 年在位)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开启了近千年的嵩阳书院发展史。 北宋初年,国家采取“右文”政策,鼓励支持书院发展,嵩阳书院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至道元年(995 年) ,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作为教材。至道三年(997 年)五月,宋太宗又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建藏书楼、斋房。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 年) ,宋真2宗设置学官,赐书院九经、子、史。景祜二年(1035 年) ,宋仁宗命西京(今洛阳)官员重修书
3、院,赐名“嵩阳书院” ,并置院长,给膳田百亩,以维持常年经费。当时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司马光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学者郑遨、种放等人在此广收学徒,宋明理学的重要创始人邵雍、程颐、程颢都曾在书院聚徒数百人讲学,嵩阳书院发展至鼎盛,与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宋代李鹿的济南集卷二嵩阳书院诗 ,写出了嵩阳书院当年的宏伟景象:“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卢。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赏田逾千亩,负笈昔云趋。 ” 元、明、清各代均重修增建嵩阳书院,鼎盛时期,书院有学田 1750多亩,生徒有数百人,藏书有 2000 余册。金、元年问,由于金兵南下,嵩阳书院毁于
4、战火,此后至明朝中期,嵩阳书院发展迟滞。成化年间(14651487 年) ,书院逐渐复兴。嘉靖年间(15221566 年) ,登封知县侯泰建造二程子祠,复建书院,在嵩阳旧址聘师聚徒,嵩阳书院得以重新恢复。康熙十六年(1677 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间,清初三大名儒之一的孙奇逢弟子耿介,辞归故里,扩建学舍,致力兴学,相继建造三贤祠、先师殿、观善堂、丽泽堂、辅仁居、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等。期间,官绅相继捐建藏书楼、讲堂、道统祠、博约敬义二斋和三益四勿二斋,嵩阳书院规制大备,后年久失修,于乾隆初年大部分建筑遂呈颓败之势,乾隆后期更日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几经波折,获得新生
5、,不但整修了藏书楼、崇儒祠等建筑,也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治理、美化了环境,现已成为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 级旅游景区。2009 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郑州大学成立嵩阳书院,并于书院旧址东侧建立新址,旨在重续国学渊源,嵩阳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0 年 7 月 31 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嵩阳书院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典籍刊刻 为了传播文化知识,满足师生需要,书院从诞生之日起,典籍刊刻便成为其历史重任,在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宋朝尤其兴盛。书院刻书多由著名学者主持雕印,他们在版本选择、文献校勘方面较为重视。同时,书院有众多经费资助,对技术、纸张要求也较高,
6、所以书院在刊刻书籍方面质量较高,在古代文献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嵩阳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经营雕印业,刊刻书籍尤其之多,宋、明刻书数量当居前列。由于清朝以前刻书不见著录,现存典籍刊刻以清代刻书为主。 书院刻书内容以师生著述为主,许多书院常把师生读书的心得或疑惑记在日记册上,然后把日记加以整理,编刊成书。据赵连稳中国书院藏书记载,嵩阳书院主讲耿介将讲义理学要旨 中州道学编天理主敬图 为大学旨等在嵩阳书院刻印。书院刻本另一类内容就是经史子集等历代文献。除此以外,书院也刻印志书,现存的嵩阳书院志即在清康熙年间刊刻,称丽泽堂刻版。书院这些刊刻书籍,充实了书院藏书,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为我们今天进行学术
7、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 历代藏书 凡建书院则多谋求藏书。藏书和讲学、祭祀一起,历来被称为书院4的三大事业, “三者固缺一不可” 。而具有一定藏书规模的书院一般都建有藏书楼,性质类似于现今学校图书馆,一方面收藏历代藏书,一方面供书院生徒阅览。嵩阳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古代有大量的藏书,清初时书院藏书已有一万余册,并制定了严格的收藏、借阅制度。历史上嵩阳书院藏书楼屡经兴废却依然存在,现存藏书楼由耿介于康熙年间在重建嵩阳书院时兴建。 嵩阳书院的藏书来源比较广泛,分别为皇帝赐予、私人捐赠、书院购置或刊刻等几种途径。 (1)皇帝赐书。宋朝重视文治,皇帝常常赐书嵩阳书院,以彰显尊儒重教的文教
8、政策。如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宋真宗赵恒赐给嵩阳书院九经、子、史诸书。 (2)官私捐赠。嵩阳书院经常获得各地大量捐赠的图书。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 ,河南巡抚王日藻捐献俸银,重修嵩阳书院藏书楼。 碑传集卷九十载,江西瑞州同知焦贲亨寝疾在榻,向嵩阳书院赠书二种, “为诸生通习” 。 碑传集卷一百十一载:李兆元“闻耿逸庵倡学嵩阳书院,君命子瀚往问策,复购书送藏书楼” 。 (3)书院购置。耿介的嵩阳书院志记载,嵩阳书院藏书楼拥有大量藏书,以配合教学,除去一小部分捐献的书籍,其余均为嵩阳书院利用书院学田的丰厚收入以及社会捐赠,购置大量书籍,成为书院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 (4
9、)刊刻书籍。历史上嵩阳书院经营雕印业,充实藏书,宋、明、清时期刻书具体已不可考,但在数量上居于当时书院前列。 目前,嵩阳书院藏书楼依然存在,规模壮观,藏书共 76 部,据估计数量有上万卷。除嵩阳书院志等珍贵图书存放于河南省图书馆外,5楼内陈列有“四书五经” 二程全书 四书近指 二程遗书等清代流传下来的书籍。 嵩阳书院志与耿介 嵩阳书院志是研究嵩阳书院与中原文化教育史的珍贵文献,由清初嵩阳书院院长耿介主持,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前后编纂刻印。耿介(1622 1693) ,原名冲璧,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清初中州名儒、教育家,曾任福建巡海道、河南按察使等职。受业于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
10、笃志躬行,以倡明理学为己任。康熙十六年(1677 年) ,归里兴复嵩阳书院,置办校产,扩建书院,为自宋以来嵩阳书院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聘请名师,开放门户,建立“讲会”制度,倡导讲授学业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注重躬行实践,讲明义理,为中原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些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嵩阳书院志共两卷,卷一主要包括沿革、藏书、图绘、祀典、形胜、诗章、学田等章,详细记载了康熙年问重建、扩建书院的经过,对书院沿革的记载比较简略。卷二主要收录历代有关嵩阳书院的序、文、考、记、铭、表、讲、约、说、启、书、赋等文稿,包括清代著名学者窦克勤、郭文华、焦钦宠等为之所作序四篇,耿介与汤斌、张域等来往书信十余封,讲学记、游记二十余篇,赋三篇,书院碑记、铭一篇,表一篇,以及讲义、论说多篇,会约、书院考各一篇。 嵩阳书院志目前存放于河南省图书馆,是我国古籍中唯一一部反映嵩阳书院的志书,对6我国古代官学、私学、书院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题图:嵩阳书院匾额)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