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坚持“军人不党”.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505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他们坚持“军人不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他们坚持“军人不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他们坚持“军人不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他们坚持“军人不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他们坚持“军人不党”繁体字中, “黨”字是由“尚”与“黑”组成,有偏私偏袒的含义。说文曰:“党,不鲜也。 ”不鲜即不鲜明之意,故 “从黑” 。在古汉语中, “党”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故先师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古有孔夫子的“君子不党”之言。到了近现代中国,政党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尤其在民国初年,无论政客、军人、文人,无不热衷于组党、造党、入党。但同在那时局纷乱,新旧思想交融碰撞的民国时代,有两位军人却坚持着“军人不党”的原则。 蔡锷:军人不党 “军人不党”是蔡锷将军的政治原则。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定,共同结束了清王朝的生命。民国成立,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这

2、时蔡锷就准备给袁世凯与孙中山致电,即:“集会结社自由,为文明国通例,惟军人入会,各国多有限制”这封电报虽未能发出,但可看出蔡锷将军超前的眼光,他主张军人不宜与政党发生过多关系,因为“诚恐因政见不同,遂至以武力盾其后,反足以劫持公论,而破坏和平。 ”后来的历史应验了蔡锷的担心。其后数十年间,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炎黄子孙同室操戈,神州大地生灵涂炭。其所为者何? 不过,蔡锷在民国新成时也曾入过党派。民国初年最有实力的党派应属由宋教仁组建、以原革命党人士组成的国民党。为了对抗国民党的2一党独大现象,统一、共和、民主三党合并为进步党。进步党以副总统黎元洪为理事长,而真正的党魁则是梁启超。梁启超是蔡锷的老师

3、,出于这层师徒关系,蔡锷便不可避免与政党有了关系。 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党中设有 23 位名誉理事,其中便有蔡锷之名。统一共和党更曾推举蔡锷为总干事。然而,蔡锷将军对于党事党务并不热衷,不久之后他便宣布脱党。对此,他向老师梁启超写信解释说:“前以置身军籍,故于统一共和党合并时宣告退脱党。今承吾师指命为名誉理事,义又不得即辞,惟有勉从诸公之后,为默示之承认而已。 ” 就这样,蔡锷很快将一切党务辞去,保持了自己身为一个军人的纯粹,这是他“军人不党”的政治原则。民国刚成立时,蔡锷曾致电袁世凯与各省都督,在电文中陈述了军人入党所带来的流弊,其文曰:“一、加入党政后势必分心,不能专注于整军经武、巩固国

4、防;二、若在党争中使用武力,必将导致国家、政治倒退;三、如果部队中官兵分属不同党派,必然影响指挥、破坏团结。 ” 蔡锷将军从民族国家的高度思考大局利弊,这是他极具远见的一面。他不会为一党一派之利而卷入其斗争,故国民党人发动反袁“二次革命”时,他选择按兵不动。但在帝制死灰复燃,民国面临危机时,他便挺身而出。 1915 年冬,袁氏在北京称帝,改元洪宪。蔡锷毅然离京,只身万里奔赴云南揭起护国大旗。此一战是维护共和之国体而战,为四万万国人争民权而战! “护国之要,唯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 ” 3蔡锷与诸英杰发起“滇黔首义” ,护国军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败退的袁世凯落得众叛亲离。帝制终于覆灭,袁氏殒

5、命。民国得到了新生,而蔡锷将军却因忧患与操劳过度而拖垮身体,于护国胜利后的半年病逝于日本。将军英年早逝,兑现了其“功成不在朝,失败不亡命”的诺言。 孙立人:无党无派,一名军人 另一位坚持“军人不党”原则的军人是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确切地说,在孙立人将军的军事生涯最为辉煌的抗战时期,他并不能被称之为“国民党将领” ,因为他不是国民党党员。 孙立人将军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又到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深造。抗战爆发后,他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浴血作战,直至身体十几处被弹片所伤,奄奄一息才被部下抬下火线。伤愈后,孙立人原先的部队已被吞并,他虽痛心疾首,但也只好重新整合老兵,申请到贵州都匀练兵,终于打造出了一支抗日雄

6、师新 38 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孙立人将军率领新38 师将士出征缅甸抗日,打出“仁安羌救援战”的辉煌战绩。 在八年抗战中,孙立人的新 38 师无疑是一支优秀的部队。一支部队的优劣与其长官及训练方式密不可分,孙立人训练部队自有他的一套“孙式训练法” 。选拔人才,他注重学历,而不太在乎其政治身份如何;训练士兵,他着重体能训练,除了日常作训之外,多有开展体育运动,不像当时其他一些部队中还要加强“政治教育” 。孙立人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对于政党并无多少兴趣,他甚至对国民党在他的军队中发展党员以及军队中的党派都表示反感,他说:“我不管什么党不党,一个军人能为国家为民族尽一份力量,就是好样的!” 4“军人

7、不党”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孙立人部队人才的选拔。由于孙立人思想较为进步开放,许多具有留学背景的人才都聚集到他的队伍中,例如毕业于意大利加里波第骑兵学院的上校参谋谭展超,担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的留法学生葛南杉等。除了留洋学生外,他的部队中甚至还有不少真正的外籍人士,如担任联络官的美国人斯立尼上校、费利普上校,在新一军参谋部工作的韩国人催德新,以及他亲密的缅甸战友林旺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他极重视士兵的生命,在他部队中并无“死刑” ,最高只是“记死” 。也正因如此,在远征溃败之际,他力排众议,冒着违抗军令的危险,坚持将他的新 38 师撤往印度。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保住了新 38 师,而经野人山撤退回国的第 5 军却遭遇了灭顶之灾。在印度,他卧薪尝胆,加强部队整训,终于在一年后的大反攻中突破缅北,一路将盘踞的日寇扫荡殆尽,一雪前耻。 无党无派,一名军人,这就是孙立人。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身居要职的孙立人将军始终没有摆脱与政治的关系。他于 1947 年加入国民党,尽管那时他的戎马生涯已告终结。1955 年,他又因“孙立人兵变案”被开除国民党党籍。随之而来的,是后半生漫长的幽禁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