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孙中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 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与政党建设等方面均有超越时人的思想、理论与主张,即便在今天,孙中山思想依然令人瞩目,还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孙中山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07-02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高瞻远瞩的思想迄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尤其是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孙中山的经济
2、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孙中山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希望发展实业以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同时天才地预见到贫富分化危机的产生,并提前采取防治措施。早在 20 世纪初,孙中山看到欧美国家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为避免重蹈欧美国家贫富分化的覆辙,孙中山将“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纲领,具体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土地国有等几个重要实施步骤。这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房价上涨、群众买房难的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孙中山还提出“节制私人资本” 、 “发达国家资本”等理论主张,在实业计划中提出要首先发展交通运
3、输业,修建大型海港、铁路、公路、水路等遍布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并举;主张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技术与人才;提出“耕者有其田” 、 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和为农业立法等思想主张。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还提出修筑“拉萨兰州线” 、 “拉萨成都线” 、 “拉萨提郎宗线” 、 “拉萨亚东线” 、 “拉萨来吉雅令”及其支线, “拉萨诺和线” 、 “拉萨于田线”等多条铁路,建设连接内地和西南、西北的“高原铁路系统” ,这些思想,无疑对社会主义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效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开发和建设中西部地区、逐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4、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权”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及“五权宪法”和“权能分立”的“民权观” ,为民主共和政体奠定了基本框架。孙中山说:“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 ”1352 孙中山指出:“想造成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
5、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3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人民有了很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 ”“像这样的分开,就是把政府当作机器,把人民当作工程师,人民对于政府的态度,就好比是工程师对于机器一样。 ”1352 这样用“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而人民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的“政权”来驾驭政府“五权”之“治权” ,既发挥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又能有效地制衡政府的权力,从而实现“全民政治”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其独立思考中国政治模式而不盲目照搬欧美制度,为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提供了认识论的指导
6、,又提供了具体方法的借鉴。 1922 年孙中山又提出了“官治”与“民治”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民权理论,赋予了“主权在民”新的内涵:“欲知主权在民之实现否,不当于权利之分配观之,而当权利之所在观之。权在于官,不在于民,则为官治;权在于民,则为民治。 ”233-34 而孙中山主持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思想。可以说,我国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比孙中山“民权”思想要完善,但孙中山的“监察权独立”以及“权能分立” 、 “主权在民”的思想对我国当前完善监察制度,加强人民监督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有重要借鉴和启迪意义。 孙
7、中山还主张在边疆地区贯彻“民主自治”的原则。他说:“一区之移民为数已足时,应授以自治特权。每一移民,应施以训练,俾能以民主政治的精神,经营其个人局部之事业。 ”2264 这一思想,对当前促4进民族团结,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孙中山的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12 年 12 月,孙中山在杭州五十一团体欢迎会的演说中把教育与资本、土地、实业并列为“民生主义” “四大纲” ,并多次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其呕心沥血制定的建国方略中就指出:“中国复兴事业,非先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 ”2222在 1923 年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
8、出:“厉行教育普及,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 ”3253 孙中山强调普及教育不分男女、贫富贵贱,还特别重视儿童、女子和少数民族的教育。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决定在教育部设立蒙藏教育司,主管蒙藏回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 孙中山还提出开放教育思想,鼓励青年学子出国留学,主张引进外国优秀人才。他说:“至于人才问题之解决,则有二法焉:一为多开学堂,多派留学生到各国之科学专门校,二为广罗各国之实业人才为我经营创造也。 ” 3134 此外孙中山在 20 世纪初即高瞻远瞩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说:“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即物质文明) ,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 ”2
9、525 “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 ”2180 这些思想,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孙中山的社会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孙中山思想中亦有许多促进社会和谐的因素,尤其是其“天下为公” 111 思想。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原因5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因而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私人资本” 。他强调“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 ,指出:“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打破资本制度” , “要实行民生主义,还必须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所注重的分配方法,
10、目标不是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 ”1409孙中山还主张废除影响工商业发展和加重人民负担的“厘金”和一切不合理的赋税,制定并执行对外贸易的“保护税法” 、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实现“民生畅遂”和“养民”之目的。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为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和方法论、认识论的指导。 五、孙中山的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见卓识的孙中山,早在20 世纪初就萌发了生态文明
11、思想。他说:“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409, “植林于全河(黄河)流域倾斜之地,以防河流之漂卸土壤事业”2265-266, 孙中山还主张把广州建成“南方大港”的同时,建成“花园城市” 。他说:“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城市,加以悦目之林囿,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 ”“广州城之地势,恰似南京,而其伟观与美景又过之。 ”2308 孙中山提出的这一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融为一体的生态观,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6六、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胡锦涛在建党 90 周年纪念大会上明
12、确指出:“回顾 90 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而孙中山亦具有如此伟大的政党思想。这对我们当前坚定党的领导仍具信念上启发与支持意义。他说:政党是“政治之中心势力” 。 “要改造国家,非有很大力量的政党,是做不成功的” 196, “政党者,所以巩固国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使国家巩固,社会安宁,始能达政党之用意。国民因之而希望于政党者亦大。 ”3469“政党在共和立宪国,实可谓直接发动其合成心力作用之主体” , “实际左右其统治权力之机关”3396-397。孙中山尤其强调政党代表国民利益,他说:“政党之作用,在提携国民之进步也” , “谋以国家进步,
13、国民幸福而生之主张,是为党见”464。政党良好的道德水平与其政策的正确,是国民赞同和支持的决定性因素。孙中山指出:“惟是政党欲保持其尊严之地位,达利国利民之目的,则所持之党纲,当应时势之需要,以合乎世界之公理。而政党自身之道德,尤当首先注重,以坚社会之信仰。 ”41 尽管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国民党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有着性质上的不同,但孙中山的“党为国民” 、 “以党治国”的政党观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完善党的监察制度,加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协作与监督,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纯洁党的队伍亦有着深刻的警醒和指导之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全集:第 9 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72 孙中山全集:第 6 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孙中山全集:第 5 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孙中山全集:第 3 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