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摘 要:阅读不但可以增加知识,更能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 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82-01 阅读教学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呢?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让学生自主地深入阅读课文,在读思议的切身体验中,直接从课文中汲取丰厚的语文知识,感悟学习方法,这是最佳途径。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的: 一、关于阅读教学目标 1.实现共同目标的个体化 把共同目标(即教
2、师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从而由情感支配阅读活动,产生阅读动力,阅读才会深入有效。教师的引导富于鼓动性,目标的表述具体、有趣而又不失开放性,这种转化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下面是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部分共同目标的表述 A:a 读课文,划出描写小女孩幻想的语句;b 想一想,想象的表达作用。 2B:a 小女孩划燃火柴,看见了奇异的景象!这些景象是啥样儿的?她真的看见了吗?b 读到这些景象你想到些什么?(如小女孩渴望什么?她的命运怎样?)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会受感动?(如写法上的特色等)显然,B 组目标情味浓,具体而不死板,学生乐于接受,也便于探究。 2.鼓励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除教
3、师提出的共同目标外,课文中必然有许多信息是学生感兴趣的或应该了解的。在细致的阅读中,某个词的妙用、某个标点的内涵、内容之间的铺垫照应、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咀嚼、揣摸。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发现:写“我”只叙述内心,写邱只描述外表。为什么不能兼用呢?他经过参与讨论扣细心揣摸,从而深刻领会到第一人称写法的特色。对于自主性阅读能力正在形成的中年级学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发和诱导他去发现目标,帮助他攻克疑难。 当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完成共同目标的阅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趣爱好去设定并完成几个自定目标,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就会呈现层次化、多元化,其阅读效果必然丰富多彩。 二、关
4、于阅读教学形式 1.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取代繁琐的课文分析 对于教师繁琐的课文分析,学生因为没有披文入情的体验而困惑不解,或因为一读就懂,无需听讲而厌倦懈怠。所以,让学生带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自主阅读,他可以跳过自己会的专攻不会的,也可以顺便钻研3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激活课堂思维,扩大教学实效。例如跳水一课中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的具体过程,高年级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孩子遇险的语句后,提问:“孩子不知不觉地走上了绝路,原因有哪几个方面?力学生经过阅读思考,至少能概括出两点,即水手的哄笑和猴子的放肆。在交流这一阅读效果中,学生对“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等知识,或许也会有所探讨
5、和具体的感悟。读的类型很多,目的不同,要求各异,但是要注意一点,即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以便在读中发掘出尽量多的知识信息。2.以多向的交流、讨论,冲淡单向的讲解、讲授 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激活信息流通。教师以机智的引导和提示,把交流与讨论逐步引向认知结论;通过交流和讨论,把个人认识结论转化为大家的知识积累。下面是一堂研讨课凡卡第六自然段时的交流片断 师:本段内容与刚才学习的内容(凡卡写给爷爷的整封信)有什么不同?大家随便谈谈。 生甲:这一段写凡卡跟爷爷砍圣诞树的事。 生乙:这是凡卡的回忆,不是信的内容。 生丙:凡卡学爷爷吭
6、吭地咳, “圣诞树”等着看谁该死,追野兔时爷爷的叫喊,这些很有趣,不像信中的学徒生活那么痛苦。 4生丁:山林喳喳响,到处是积雪,景色很美好。 师:我很赞同你们的看法。然而,去冰天雪地砍圣诞树,好冷好苦哇,爷儿俩都冻咳嗽了,凡卡的回忆中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和美好呢? 师:(见无人能答)因为,学徒生活孤独,比这更痛苦!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和因势而动的引导,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认知互补中获得完整的认知结论。但是教师并没有以交流完全取代讲解,而是在学生遇到认知困难时毫不退缩地站出来,给予画龙点晴的讲解。 实施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全面、细致地钻研教材和相关资料,准确、系统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信息,成为一部教材知识“百科全书”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设计自己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提问、引导、讲解和评价,还要设想到学生在阅读、交流、质疑和综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成为一名课堂流程的“智能导演” 。这样,教师才能适应“以学定教” ,驾驭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彭晨. 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吕文烈. 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 新课程(中学) ,2010,06:16. 3陆素英.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探究J. 文学教育(上) ,201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