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传统文化之“孝”文化的发展与作用【摘 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孝”行、 “孝”德、 “孝”道、 “孝”治等几个阶段,最终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理念, “孝”文化世代传承源于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适应, “孝”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作用 一、我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行“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2、分。 “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 “孝”德、 “孝”道、 “孝”治等几个阶段,最终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理念。 “孝”的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在虞、夏、殷商时代, “孝”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更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处于散在的、自发的“孝”行状态,是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初期。进入西周以后, “孝”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而是人人必须都具备的美德。推行“孝”行,是周人施行德政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进入“孝”德的发展阶段。到了东周, “孝”发展到了“孝”道阶段,春秋乱世,礼坏乐崩,但在这乱象四起的时代,人们对“孝”2却
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反复论述,研讨的基础上将“孝”提升到理论层面,成为“道” 。这一时期的关键认为是孔子, “孝”道形成的标志性成果是孝经的出现。 孝经是古代世界唯一的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文献,深受执政者的青睐。汉魏及以后历朝,则为“孝”治阶段。“孝”治,即将“孝”道转化为治国的基本理念, “孝”治始于汉初,强化于魏晋,成熟于唐宋,贯穿至明清。 二、 “孝”文化世代传承的原因 (一) “孝”文化适用于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大多主张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君主强调“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儒家“孝”文化中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思想主张不仅有利
4、于社会的稳定,而且提供了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合法化的基础。因此封建君主大多主张“以“孝”治国” 。正是因为儒家“孝”文化的主张迎合了封建君主统治的需要,才使得“孝”的思想上升到国家意识的高度,并促使这一思想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得以迅速推广。总之, “孝”文化的官方化,政治化和正统化使“孝”的观念深入人心,保证了“孝”文化世代相传和经久不衰。 (二) “孝”文化适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催生和促进了“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核心就是“孝” 。同样的
5、,“三纲五常” 、 “三从四德”的观念反过来又强调和突出家庭的作用,进3而决定了封建社会适于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这些观念又进一步强调和巩固了“孝”的思想。因此“孝”文化与封建经济的相互适应保证“孝”文化延绵不断,得以传承。 (三) “孝”文化确定并巩固封建宗法等级观念,有利于封建文化建设 管子认为“孝”论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血缘” 、 “师承”和“君臣” 。这三大系统涵盖广泛的人物群体,凡是自然人,不可能脱离这些人物群体而独立存在。这三大系统以“血缘”为基础。 “师承”和“君臣”是“血缘”的延伸。按照血统的远近和亲属,封建国家形成了封建宗族制。封建宗族制,不仅有利于小宗即家庭宗亲的延续与
6、稳定,还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在封建宗族制的基础上,“孝”文化形成了严密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一观念,更加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与宣扬。有利于封建社会的文化建设。 三、 “孝”文化的作用 (一)古代“孝”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可以完善个体的道德。倡导“孝”道,可以很好的培育下一代,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促进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具有凝聚家庭的作用;对社会而言, “孝”道思想规范社会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具有凝聚社会,促进天下一统的作用;
7、对国家而言,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儒家4认为,实行“孝”道,即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这其中蕴藏着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积极思想;对文化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孝”的思想始终统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古代“孝”文化的消极作用 不可否认, “孝”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封建性、愚民性和不平等性,这些时代局限性具有消极色彩。首先,儒家思想本质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制处于上升阶段,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的
8、封建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其次, “三纲五常”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曾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者也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实行封建愚民政策,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再次,儒家“孝”道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使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合法化。不平等的关系中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强调下对上,卑对尊的单项的绝对服从,增强和加剧了社会奴性。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充斥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总之,对于古代“孝”文化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既看到其积极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了消极作用。 四、弘扬“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一)
9、“孝”文化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 “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 。“孝”表现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 、夫敬妻贤、兄友弟恭。一个和谐5的家庭必然是一个有“孝”道、有爱心、有亲情的家庭。 “孝”道,则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代际之间存在隔阂。因此,家庭要和睦,就必须协调好代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承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 “孝”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不仅能够调节和谐人际关系,更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相信,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比想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参考文献 1 彭林.中国“孝”文化的起源与 发展C.“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峰论坛论文集,清华大学,2011 年 8 月 19 日. 2 周怀宇.管子“孝”论:中国“孝”文化的理论起源C.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3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