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30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史学通史写作范式的新转向【摘 要】中国史学史学科是在八十年代初才正式恢复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史学通史著作也已经是不甚枚举,经历了多种形态的嬗变。后学拟就对以往中国史学通史的写作范式作一个简单的回顾,认为中国史学通史应该追求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并提出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通史;写作范式 中国史学史学科是在八十年代初才正式恢复起来,极目望去,当时的整个史学史研究领域尽是一片一片的荒地,学者们“欣喜若狂” 。所以,许许多多的史学史工作者甚至非史学史工作者,都插足到史学史研究领域,开疆拓土。这极大地开拓了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时至今日,已有 20 多部以中国史学史

2、命名的专著和教材,相关的著作更多,论文盖以千计” 。纵观这些史学史通史著作,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主要是受梁启超先生的影响,划定板块然后按照板块来填充内容,主要以史官、史家、史籍为主, “这使得史学史著述具有较宽的空间” 。这种类型的著作比较典型的是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 ,这本书基本是按照梁启超所提出的史学史研究内容和任务而写作出来的。全书有导言,第一章古代史官概述,其中涉及有“史为记事为职不过掌书起草” 、 “古2代史官标表” 、 “古人未尝以史名书”等;第二章古代史家与史籍,内容有“六经皆史释义” 、 “尚书 、 春秋俱为古史” 、 “春秋与左传 ”、 “古史保存之法”等;

3、第三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涉及内容有:“史记之得失” 、 “汉书之得失 ”“马班二氏史学之梗概”等;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五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八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但是,这种通史写作的模式史书目录解题的色彩比较浓重。 二 经过几代史学史研究者不懈的努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有一种从史学内部转向史学外部的趋势,涉及到史学思潮、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种史学史通史写作范式主要根据史学自身的发展历程特点来划分,以诸如起源、发展、成立、鼎盛、衰落等阶段性特点来分期。这种类型的著作,比如李炳泉等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就是一个

4、典型的例子。这本书是由多所院校参编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参编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宁波大学(原宁波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等,也是集合了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很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比如,本书的明代部分就是由钱茂伟先生主笔的。本书安排为,第一章,中国史学的产生先秦时期;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秦汉;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隋唐五代;第五章封建史学的顶峰宋辽金元;第六章,封建史学的衰落明清(至鸦片战争前) ;第七章,近代社会的开端与学术风气的转变;第八章,封建史学延3续与资产阶级史学的产生;第九章,资产阶级史学的形成;第十章,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

5、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十二章,当代中国史学。另外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也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这种类型的著作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不同的学者对史学发展的分期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谢贵安中国史学史 ,他就与以往的提法不同,认为明清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鼎盛时期。 三 以社会形态来划分史学的发展,这主要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影响。比如,尹达的中国史学发展史 。这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四编:奴隶社会的史学和封建社会的史学,这当中有分为上中下。下卷二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上下。在每一编之下,再分为小的章节进行叙述。这本书很大的特点在笔者看来,就是他以社会形态来划分史学发展的脉络。正如一开始的编者说明当中讲的:以马克

6、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发展、直至逐步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索和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丰富的史学遗产进行批判、总结。这种类型的通史类著作应该是属于特定时代的产物,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说来总结史学的发展历程,这其中是否有着那么明显的而正确的必然联系呢?站在学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 根据史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来叙述,较多展开关于史学与社会关系、史学思想等内容。这类著作比如乔治忠的中国史学史 ,这本书第一章4为绪论,主要谈了史学史在认识论上的层次和特点,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以及中国史学史学术体系的深层特征等;第二章为史学的

7、起源与先秦时期史学的初步发展,讲了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甲骨文与金文的记事方法等;第三章为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基础的奠定,分为七个小节来分析,有秦代史学意识的不绝如缕、西汉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史学的复兴等;第四章为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第五章为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第六章为元明两代史学的调整与开新;第七章为清代对传统史学的清理和总结;第八章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建立和发展;第九章为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局面。还有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应该也是这种把史学发展过程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进而涉及史学方方面面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这也是目前看来比较合理的一种写作方式,它便于整合学术界关于史学史研究方方面面

8、的新成果。 五 但是,笔者觉得这种史学史通史的写作范式应该还有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的空间,不管怎样我认为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写作范型,一定比按照一种已经成熟的范型一直写下去要有意义得多。现在的史学通史著作在写作体例上大致形成了以纵向线索来带动横向空间的一种写法。这种线性史学史的写法当然是符合史学发展线索的,但是时间一久难免给人一种陈陈相因、体例相袭的感觉,使人提不起精神。而且,我相信中国史学发展的线索肯定不止这一条,只是我们受视角所限,缺少一些发现而已。笔者构想,我们应该改变目前的线性史学史书写的状态,进而转向为一种立体化多维度的整体性史学史书写,探索符合史学发展规律的整5体性整合机制。我们应该考察史

9、学内部空间规律,把坍塌的以时间为主轴的历史时空以一种以空间为主轴的历史时空的方式重新架构起来。很明显,在史学史研究已经深入到史学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以时间来支撑整个史学史的历史研究时空可能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必然的历史趋势。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既然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自身的时间秩序,那么人类历史的发展存在自身的应有空间结构么?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作为以研究历史学为对象的史学史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内部逻辑空间才对。 这样一种以空间为主轴的史学史整体史书写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一本中国史学史的重写,当然不是简单改变一下模式就可以达到的,它还涉及到对整个中国史学的重新考察, “转换出史学史

10、研究的新视角” ,进而发现一种深层的逻辑空间和学术理路。笔者觉得,钱茂伟先生的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型嬗变一书,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讨。这本书正是从中国传统史学的三种主要的范型:叙事型、义理型、考据史学三个大的板块,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分层专题研究,这正是站在脱离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并进而用这种深层的逻辑空间结构来带动了整个中国史学的以时间为线条的叙述。唯一可惜的是,钱先生在这本书中,没有明显的以三大板块来重新构造中国史学史通史的意识,而只是就自己专长的领域进行了阐述,这是一点缺憾。张广智曾经指出:20 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等多个层面与中外史学交流有着

11、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外史学交流为史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笔者一直在考虑是不是可以从国外的历史著作中汲取一些营养来进一步拓宽我们史学史6书写的思路和思想驰骋的空间。在与吾师钱茂伟先生的交流中,凑巧注意到了英国著名思想史家约翰布罗的历史的历史:从远古到 20 世纪的历史书写这本书。 “在这部气势恢宏的史学史巨著中,作者把史学放在文明和社会的框架里来叙述,以饶富文学趣味的精彩笔调详析史家及其作品,告诉我们史家如何选择、讲述、研究和评断历史” 。以此为蓝本,笔者在想,或许从历史书写的角度来重新梳理中国史学史,也不失为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子。总之,不管我们从何种角度来重写中国史学通史,都需要我们对

12、史学发展的深层理路进行重新审视。因为“重”字本身就意味着“回到起始点,回到按说是摆脱了任何偏见的开端,因为人们以为,偏见完全来源于判断的积累和传统,而这些判断以前没有经过重新考虑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中国史学通史的书写从目录解题式的范型发展到在学术史中展开的史学史书写范型,再到以时间主轴来带动空间架构的范型,应该说中国史学通史的原有线性书写范式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峰,处于一个关节点上,重新建立中国史学史通史书写范型,笔者看来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至少也是一种不坏的尝试。因为“范型”一词并不是意味研究的墨守成规,相反地,我们应该把“范型”视为“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并由此来考察史学史的变更兴替,从而

13、呈现出新的发展历程”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史学史做出新的观照。 最后,以古奇在他的名著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以为自勉:我们继续在热烈而永不停止地探求真理,但是,斯芬克斯仍然对我们微笑,不肯吐露她的秘密。 参考文献 71 刘开军.史学史基本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发展兼评周文玖著J.巢湖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 2 牛润珍.中国史学史的新探索读瞿林东J.安徽史学,2003 年第 2 期. 3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 4 张耕华.后现代与史学史的新视角J.学术研究,2008 年第 3 期. 5 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M

14、.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 月版. 6 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年 7 月版. 7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0 月版. 9 钱茂伟.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型嬗变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月版. 10 张广智.再论 20 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J.学术研究,2006 年第 4 期. 11 约翰.布罗.历史的历史:从远古到 20 世纪的历史书写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8 月版. 12 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5 页. 13 杨豫.西方史学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48 页. 14 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的演变与中国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5 年第 2 期. 8作者简介:桂尚书(1990- ) , 安徽安庆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2012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