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88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谈谈上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一、概念界定:高考语文阅读测试中哪些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历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的表述,阅读测试以“能力立意”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涉及三个层次六大能力,即: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从这样的“层次”定位看, “分析与综合”能力属于阅读的中等能力,因而与其相关的测试题自然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 比较而言,识记与理解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这方面试题的得分情况与学生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不存在“难度”问题。比如:2013 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涉及“识记与理解”的试题分值高达 30 分,比 2012 年多出 8 分,

2、但整个试卷的得分率较 2012 年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原因在于名句默写、文言实词解释等试题中比去年多出现了几个“生疏题” 。 而“鉴赏与评价”能力在阅读中属于高难度能力,它与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关系密切。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由于在 “鉴赏与评价”能力方面设计的阅读主观题分值都偏低,所以导致阅卷答案只能呈现“要点” ,很难真实检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未来高考中,如果将“鉴赏与评价”试题分值增加到 8 分以上,其“高难度”特性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二、为什么要关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简言之,中等难度试题在整套试卷中所占分值最多,对考生的语文2成绩影响最大。这两

3、年考试手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测试目标比例做了完全相同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分析与综合”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28%。按试卷满分值 150 分换算, “分析与综合”的分值应当是 42 分。这相对与满分值 80 分的阅读试题而言,分值比例已然过半。 那么,2012 年、2013 年高考试卷中“分析与综合”的实际分值比例又如何呢?我们对照考试手册中有关“分析与综合”的几类考查点,做了以下数据统计: 考试手册规定的“分析与综合”主要考查点 2013 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2 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2.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 20 小题,2 分;第

4、 21 小题,3 分。 5 分 第 6 小题,4 分;第 25 小题,3 分。 7 分 2.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 2 小题,3 分;第 8小题,3 分;第 10 小题,4 分;第 12 小题,6 分;第 23 小题,3 分。 19 分 第 4 小题,3 分;第 5 小题,3 分。 6 分 2.3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第 4 小题,3 分;第 6 小题,4 分。 7 分 第 2 小题,2 分;第 9 小题,6 分;第 11 小题,4 分;第 15 小题,3 分;第 21 小题,3 分。 18 分 32.4 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第 3 小

5、题,2分;第 26 小题,3 分。 5 分 第 1 小题,2 分;第 8 小题,3 分;第 12 小题,4 分;第 26 小题,3 分。 12 分 2.5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 7 小题,2 分;第 11 小题,3 分。 5 分 第 20 小题,2 分;第 24 小题,2 分。 4 分 41 47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分析与综合”方面涉题分值与考试手册预设指标非常接近,实际都超过 40 分,也就是说在阅读部分考查分值都过半,又由于这些试题的难度毕竟达到中等程度,确实可以整体影响考生的语文总成绩。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三、如何做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

6、等难度试题? 根据考试手册对“分析与综合”划定的五种类型的考查点,我们对照近两年高考试卷的实际命题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简答题。 这类考点的选择题常见表述格式:“下列说法(或表述)不符合(或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显然,这类题侧重“筛选” ,就是剔除那些与“文意”不符的干扰项。也就是说,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准确性” 。文章的“文意”是明确的,但是试题“选项”的设计常常有一些干4扰项,它们的表述往往与“文意”有出入,学生需要认真甄别,准确选出合“文意”的项。这种选择题多出现在试卷的第一个现代文阅读语段和第二个文言阅

7、读语段的命题中。2012 年高考试卷的第 25 小题即出现在第二个文言语段的命题中, 这类考点的简答题多为“概括”型,实际上是“信息整合” 。也就是说,试题要求梳理提炼文中已有的多条信息,然后整合归类加以概括表达。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完整性” ,疏漏信息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整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即成答案。另一种是以原文为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辨析,筛选,对委婉含蓄的信息进行分析,设想推论,然后根据考题需要,组织转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2012 年高考试卷第 6 小题,2013 年高考试卷第 20、21 小题都属于“整合信息”概括答题的命题。不过

8、,2013 年试卷第 20、21 小题都是对文言文第一个阅读语段命题,虽然试题关注的侧重点有区别,但两个小题考查点基本上同属于一类,这不能不说是命题者的疏忽。 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侧重于“作用”分析。当然,分析“作用”首先要理解其“含义” ,只有理解了“含义” ,对作用的分析才会更准确。 2012 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 4、5 小题,其中第 4 小题是分析段落的作用,而第 5 小题则是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两小题共涉分值 6 分。2013 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 2 小题,第 8 小题,5第 10 小题,第 12 小题和

9、第 23 小题,共涉分值达到 19 分。其中,第 2小题是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第 8 小题、第 10 小题、第 23 小题则是分析描写语段的作用,第 12 小题赋分 6 分,虽然是要求写赏析文字,但实际上是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分析一般从读者的角度作答,也就是应当从阅读者的整体阅读感受出发,去判断和分析相应词、句、段在文中对表达情意、结构谋篇形成的效果。因此,这类题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鉴赏”题,2013 年试卷第 12 小题,题干中出现“赏析”一词,表明命题者视“作用分析”为“赏析” 。不过,2013 年试卷第 8 小题和第 23 小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显然是

10、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违背了“作用”分析的基本要求。既然答案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说明命题者实际上是考查“写作意图”分析。因此,第 8 小题应当改成:“作者在第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何用意?”第 23 小题应当改成:“第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目的是什么?” 3.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其实是分析文章的形式特点。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就具有了“鉴赏”性。2012 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 2 小题,第 9 小题,第 11 小题,第15 小题和第 21 小题,共涉分值 18 分。2013 年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 4 小题和第

11、 6 小题,共涉分值 7 分。 文章思路分析主要指对指行文布局的思路分析。对于叙事抒情文章而言,其思路多指情感线索、叙事顺序等;对于议论说理的文章而言,6思路往往指行文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分析主要指对文章的层次逻辑、过渡连接、前后照应等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所谓写作特点,主要指文章的呈现形式表现比较独特或者较为显著的特点,它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指文章的句式(骈、散)和用词规律,以及文章呈现的整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指文章的叙事、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多项结合的使用特点;表现手法指文章在整体上出现的象征、对比、抑扬、衬托、托物言志等形式。 分析作品形式特点,

12、当然要从文章的表象形式中归纳分析,因此只有懂得从上述方面展开分析,才可能准确概括出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 。而另一个层面的分析就是要在概括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写作特点是如何有效实现了服务主旨的目的。前者的分析是发现“特点” ,后者的分析是为了赏析和评价。 4. 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主旨把握。2012 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 1 小题,第 8 小题,第 12 小题和第 26 小题,共涉分值 12 分。2013 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 3 小题和第 26 小题,共涉分值 5 分。 概括文章内容实质

13、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考试中对概括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 (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7释能力的考查。 把握文章的主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一般地,文章详细着墨的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1)直接提取要点。可

14、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不管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还是把握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做进一步分析,揣摩、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足为奇了。在高考命题中,对写作意图的考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

15、对全文写作意图的分析,另一种则是对局部写作意图的分析。但是不管怎样,分析作者的“意图” ,就是关注作者表达自己思想主张的佐证意图,关注作者的行文架构意图,关注作者感动读者、说服读者的意图。答题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语言表述方式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85.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涉及这一考点的主要是简答题。它要求学生完整理解文意,并能够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要么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或事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某一省略的情景进行想象还原。2012 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 20 小题和第 24小题,共涉分值 4 分。2013 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 7 小题和第 11 小题,共涉分值 5 分。 由于文章的表面字句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他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全文的理解来推断或想象,因而需要学生有比较高级的文学理解能力。判断人物的行为动机,可以根据上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出分析,因为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轨迹主要是由人物的性格内在地决定的。所以只要把握了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特点,我们想象人物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也就容易了。对于人物公开主张的观点作出逻辑推断,其实就是发现和揭示人物推导结论的“大前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