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变与不变中的艺术秩序创立摘要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关键词艺术秩序;变;不变;民族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4)01007303 自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2、之后,如何认知和构建艺术学科的秩序,便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创立和依据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论而构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优良秩序是首要的任务目标。 一、艺术是一个复数 “艺术”是怎样的存在,至今依然是一个需要辨析的核心问题。比如:主张“艺术终结论” 、 “艺术穷途末路论” 、 “艺术非本质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等观点有道理吗?以及近些年来,人们对欧洲“进步论”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这些关于艺术的事项,不得不让人们思考艺术的存在与运动问题。 2通过系统地考察艺术存在,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艺术的发生、艺术概念的形成、一件艺术作品创生,还是艺术内在秩序结构,以及艺术历史的演变、艺术教育实施,艺术都呈复数形态
3、。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形态及其结构内涵诗书画印圆融一体便是“艺术是一个复数”命题的明证。所谓复数,是指事物的非单一性数量。一句话,艺术结构和显现都是呈复数形态。翻译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馆长、法国著名美术评论家让?克莱尔著作论美术的现状的译者,在评价克莱尔的贡献文本里就讲到:“克莱尔在 1995 年,策展 46 届威尼斯双年展时,请来了列维斯特劳斯,让他为展览写了一篇题为己性与他姓的总序。意味深长。 ”就是这个列维斯特劳斯就“明确否定普世主义的世界文明的概念,强调文明应该是复数 ,而不应是单一 。 ”其实,不仅仅是文明是一个复数形态,从中国的“阴阳论” 、 “天人合一”论、 “五色观” ,以及“相对论
4、” 、 “测不准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le) 、辩证法等等,都可以揭示出事物存在的复数性状。正所谓“万物皆复数” 。 提出“艺术是一个复数”的学理概念,旨在揭示艺术及其关系是一个丰富的秩序结构系统。从实践来看,将“艺术是一个复数”作为一个艺术学的基本学理来审视艺术的存在、运动等环节内容,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和解析方法。比如:用“艺术是一个复数”讨论“艺术的演进”等问题,便可以获得一些新知。艺术变迁轨迹,不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所谓“发展”的线性变动存在。 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 通过“艺术是一个复数”的命题讨论,揭示了艺术存在和变化都不3是单因素在起作用。任何艺术原初秩序的
5、建立,以及一个艺术秩序的变化,都是多因素促成的。好比一个画家和一个绘画大师的区别一样,成就一个绘画大师,除了具备作为一个画家所具备的条件因素外,还有为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多元教养因素,如:具有圆融性的思想和创造行为、多元的智慧悟性能力、极致的精湛创造能力等等。 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的逻辑,便进一步发现在一个艺术实践、一个艺术事件、艺术历史等等秩序结构中,都存在着“变”与“不变”两种动力因素。再以“原理”思维和观念方法审视,同样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结论:变与不变是艺术变迁的一个规律。由此,宜将“变不变”作为一个艺术变迁原理对待,即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 。我国台湾学者曾仕强曾在阐释易经的“简易
6、”内涵时说:“我们用筷子,往往是一根不动一根动,不会两根筷子都动或者都不动。拿起筷子,看准目标,两根筷子一个不动,一个动,两相配合,就马上夹到菜了。 ”同时,宜将“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作为进一步解析艺术变迁、艺术历史、艺术家修养等艺术事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的绘画作品,很多人都喜欢。我认为,埃贡?席勒于 1912 年 4 月在他的日记及一幅水彩画中写下的这个观点或思想“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更让人深思。他的观点至少揭示了艺术具有不变的因素内涵。 三、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 从普世基本的哲学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可知:世界都
7、是变化的。依据这样的逻辑,也必然能够推导出:艺术是变化的。或者说,艺术具有变4异的因素。因此,无论从艺术的“变异”性特质,还是从“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 ,至少应该揭示出一个基本的艺术认识论不能让艺术因循守旧地保守不变。学者曾仕强在讨论易经时讲:“易有三义,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 ”这表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知到了事物具有的变化属性。 以变化的视点审视艺术中变化的因素,至少包含四个核心因素情感因素、观念因素、价值因素、手段因素。2012 年 10 月,潘公凯主撰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在该书中总结提出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
8、西方主义、大众主义。从其研究逻辑看,所谓中国美术演进道路选择的策略之“四大主义” ,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美术中“情感、观念、价值、手段”等基本因素变化的牵引。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人对待艺术的态度。艺术中的观念因素,是指人的艺术思想。艺术中的价值因素,是指人对艺术意义的判断。艺术中的手段因素,是指创造艺术的技术。艺术中这几个易变因素的变化,又主要是受感应时代因素、学科累积因素、个人自我因素之影响促进。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论及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形成的因素时,就论及“地理气候” 、 “风俗习惯” 、 “历史传统” 、 “民族性格” 、 “工具材料” 。也就是说,特定的绘画艺术风格之形成与变化,都涉及
9、特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无论艺术中变化的因素多寡,对艺术的变是需要充分认识的内容。 四、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 5从辩证法学理可知:“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宇宙再怎么变,它还是宇宙。同理,艺术无论怎么变化,总归还是有一个被人们当成或公认为或称谓为“艺术”的存在物。也就是说,在讨论艺术存在和艺术演进的事象时,要清楚认识到艺术有不变的特质,也只有当艺术中有发力运动支撑艺术为艺术的恒定动力因素,人们才会安心和执着去追寻艺术、创造艺术、分享艺术。如果艺术转瞬即逝而不见踪影,那么,从根本上就不存在艺术这个学科了。 系统地审视艺术中不变的因素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最基本的四个因素味道
10、、气质、极致、魂灵。 艺术中不变的味道,是指艺术味道,包括:艺术感觉、艺术思想、艺术精神、艺术理想、艺术规格、作品感。无论怎么创新中国画艺术,做出来的东西,需要具备被称为“中国画”的那种艺术意味性质。否则,就不是“中国画” 。有人主张说:中国书法的创新策略应是抛弃汉字而专注于线的书写表现,真如此,其就变味成了绘画形态,而不是被称为“书法艺术”了。总之,艺术味是不能变的。 艺术中不变的气质,是指艺术性。包括:艺术学术阶层、艺术创造力度等。无论怎么折腾,只要是宣称为“艺术”的物件,就需要具有艺术性。从如今的人类文明常识已经知道:凡说什么具有艺术性,总是属于肯定性评价。艺术性是指艺术品级呈现的完满程
11、度。缺乏艺术性的所谓艺术,终究是生命不长的,会被人抛弃的。 艺术中不变的极致,是指艺术品位。包括:艺术格局、艺术气象等。如果一个艺术行为,或艺术作品仅仅具有一些艺术性,而缺乏艺术品位,6或艺术品位不高,那么,只能算是一般性艺术作品了。好比平常的一句诗和一个佳句的差别。艺术品位,也可称为艺境。所谓艺境, “是指人类艺术梦想外化实现的最高指认性意味完善境界” ,即,艺术的高级生命状态。 艺术中不变的魂灵,是指艺术神灵,即艺术主宰,包括:艺术魂、气韵等等。艺术中总是有一个成为艺术生命的核心主控力量。这个主控力量,虽然不可测量,但是它总是发挥主体能量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魂的。 “艺术在原则上永恒,不服
12、从于时间。 ”确立艺术具有不变因素的观念,可以更好地谋求守候性创造艺术的策略。综观当下域外艺术之演进时态,虽说原有传统路径发生了质的变化,美、风格样式等因素不再是艺术的核心追逐与守候。但是,如何统一表现文化理想与形式风格表现、如何整体把握当代性与地域性、如何统一调控族群性与个体智慧理想,这些都是艺术学科之现实的思考课题。我想:在基于艺术拥有不变因素的理念上, “放心”放出自己的心灵而为,是艺术学人应当走的路。由此,把主体自我的真、价值、意义、存在,予以概念化、简约化后尽情物化润心,也当是艺术应有的演进取向和存在。 五、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 既然艺术具有变与不变的因素,那么,当下及未来的
13、中国艺术学学科该如何应对?如何有效促进构建艺术学学科的良好演进秩序?这些是当下需要讨论的命题。 目前,宜依据“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 ,从7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着手积极研究完成两个基本任务目标。 其一,应该研究建立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秩序。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秩序,是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结构性、学术性的中国学派艺术学学科。如何建立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秩序,必须梳理清楚中国的现有艺术学学科秩序,明确甄别性认识哪些艺术因素是变异的,哪些艺术因素是永恒的,如此,才会坚实地构建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秩序,发现和揭示中国的艺术规律,最终才会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和促成中国艺术文化的真正繁荣。 其二,宜
14、积极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民族艺术学,也可以称为乡土艺术学、本土艺术学、族群艺术学。如果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中充分吸取营养,能够更深入和宏大地构建与完善艺术学学科。 “中国艺术学”的全面构建,不能缺失民族艺术学这个学术基础。而民族艺术学的构建与研究,是为着建立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秩序,以及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参考文献 1让?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M.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蔡贞东.万物皆复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叶子.潘天寿花鸟画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87牛枝惠.中国古典艺术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斯蒂芬?戴维斯.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宋瑾,柯杨,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9梁玖.新编艺术概论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梁玖。等.大学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