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离异家庭子女人际互动障碍的个案介入【摘 要】离异家庭的日益增加使得离异家庭子女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将运用其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来介入离异家庭子女问题。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研究中的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对离异家庭子女小田的人际互动障碍的具体个案进行介入和辅导,将案主小田的家庭、社会学校资源等整合到其的治疗中,从而帮助案主小田缓解和摆脱内心的自闭和孤独,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她积极乐观主动的面对人际交往,治疗其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 【关键词】离异;人际障碍;社会工作;社会心理治疗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识层次不断地提高思想不断的多元化以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对生活和婚姻质量
2、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离婚也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目前在我国,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数目的增加,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对家庭和社会乃至青少年的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的专业,其工作对象主要集中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而很自然地将对离异家庭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救助内容。社会工作个案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模式就是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它立足于通过对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而来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的自我需求的真正2实现。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是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从而来进行工作的
3、方法,它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从而选择合适的应对和治疗的方法来帮助案主来解决问题。 社会心理治疗模式运用”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突出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并强调这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强调要充分利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直接或者间接资源帮助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要适时的疏导案主,引导其正确的认知,帮助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和面对现实。依据社会心理治疗模式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论注重案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各要素的关系。社会心理治疗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帮助离异家庭子女认识理解和治疗有关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由此,社
4、工将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研究中的社会心理治疗来介入和辅导一例离异家庭子女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二、案例呈现 小田,女,14 岁,初中二年级就读。父亲和母亲在其 5 岁时离异,跟随父亲生活。但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她,所以在其上学期间是祖父和祖母照顾她的日常生活。由于沉重的生活负担,父亲忙于工作并不关心小田的学习,与小田的日常交流几乎没有。而且父亲常年酗酒,醉酒后往往会辱骂小田的母亲和小田,这使小田变得很自闭。同时小田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在学校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同学间也只是和几个同学有往来。上初中后,小田开始在距离学校较近的婶娘3家寄住。在婶娘家寄住期间小田几乎不怎么和其他家人进行主
5、动交流,只是被动的回答或者行动。小田婶娘举例说在他们一起吃饭时小田从不主动的夹菜都是他们夹多少她吃多少,如果你不夹给她她便不吃了。小田的婶娘想了解小田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只能从学校老师方面得到信息,小田在婶娘家从不主动谈及学习情况和学校生活状态。为此小田的婶娘找到了社会工作者,希望可以开导小田帮助她可以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问题评估 1. 案主父母离异造成的安全感缺乏问题 父母在小田幼年间离异,使得小田缺乏家庭温暖,常年的寄住生活更加加剧其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由此小田的行为表现出较为自闭和不善言谈。 2. 案主负面情绪困扰问题 小田父亲常年酗酒和辱骂使得小田的负面情绪高涨,又由于没有合适的发泄
6、渠道,使得小田的消极方面的情感如自卑、内向、孤僻等较多的内敛化。 3. 负信自我认同问题 父母的离异加之父亲酗酒后的辱骂使得小田认为自己的生存毫无意义,在小田的成长期间没有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感,她甚至极端的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这种严重的负面自我认同加剧了其内向和自卑感。4. 案主人际交往恐惧障碍 父亲的繁忙和无暇顾及加之缺乏母亲角色的缺失,小田在与类父母4年纪的长辈交流时产生紧张、无措感甚至排斥的行为举止,不敢主动地与长辈们进行攀谈,其行为举止总是被动的接受。常年的寄住生活更加使得小田不能正常的看待人际交往,自卑感随时充斥着她的心理。通过了解她的几个朋友我们知道在与同龄朋友交流时小田总是一
7、位倾听者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5. 学习困难问题 家庭问题严重影响着小田的身心,各种自卑、自闭的情绪交织使得小田在学校生活中更加无所适从,学习成绩不好,成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遇到学习困难也从不主动找老师或是同学帮忙。 (二)资源评估 经过对案主的经历的基本了解可以看出小田身边的优势资源还是存在很多的。小田的祖父和祖母是小田最可靠和可利用重要家庭支持资源。小田的父亲和母亲虽然在小田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缺位,但是如果能进行疏导和引导他们将会是小田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资源。其次小田的婶娘和亲戚们急切想改变小田,他们也是重要的支持资源。在学校方面,经过了解老师和同学们也很热心的想帮
8、助小田,所以小田的外围社会支持系统还是比较健康的。 (三)社工介入 1. 第一次访谈 第一次约见小田是以一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由于案主小田不是自愿性案主,因此社工需要积极引导她进入案主角色。在对小田进行简单介绍后,发现小田的行为很紧张和不安,但是面部没有一丝表情。从她5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简单判断她是很有戒备心的,在整个会谈过程中都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而且小田的回答都基本上是“嗯,对”或者沉默,整个会谈过程不是很顺利。 2. 第二次访谈 第二次约见社工以学习辅导老师的身份进行,在这期间主要针对小田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行切入式访谈。这时的小田明显的感觉到没有上一次那么具有疏离感,在帮助她学习的过程中,社
9、工发现小田还是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她很积极的配合社工的补习计划。在社工的积极引导下,小田开始和社工进行简单的交谈,小田对社工的信任感增加。3. 服务计划的制定 由于小田的特定情况社工开始制定的工作目标,首先是要充分利用案主现有的社会资源,尽可能的帮助案主建立一个舒适自在有爱的家庭环境氛围。其次是要帮助案主合理调节和疏导悲观情绪,克服自卑感和消极的自我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其信心和自信。最后,链接案主社会资源共同帮助其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帮助案主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恢复其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并利用有效资源给予案主提供学习辅导帮助案主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4. 第三次访谈 经过第二次约谈
10、的顺利进行,社工与案主之间建立了比较信任的关系,由此第三次的约谈更加的顺利。在第三次约谈过程中,社工主要的角色就是倾听者和安慰者。社工将游戏引入辅导中,小田在与社工简单的游戏中开始放开自己,开始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小田开始倾吐一6些关于家庭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第三次访谈后社工开始积极链接案主的有关社会资源,尤其是案主小田的父亲和母亲。经过社工的动员和劝说,小田的父母愿意一起帮助小田,并许诺愿意以后多抽出时间来关心小田的身心健康。于此同时社工找到小田的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愿意参与到帮助小田的克服自我的任务中来。 5. 第四次访谈 这一次的访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给小田父母和小田搭建一个互
11、相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次约谈中社工的任务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在这次约谈中小田父亲和母亲一起向小田道歉并承认由于自己的角色缺位使得小田的身心受到伤害,并许诺以后母亲定期会来看她并带她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来增进情感。父亲开始戒酒并将他定期接回家中团聚。父母的改变让小田痛哭不已,小田开始发泄自己积攒多年的负面情感。于此同时小田的老师和同学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并积极主动邀请小田参加并表演节目。 经过四次的约谈以及各种活动后,小田的心扉开始打开,她开始尝试着和父母同学进行交流,这一次的社工介入服务就暂告于段落。 (四)服务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了案主自身家庭状况和案主的心理发展需求及其所处的学校和社会
12、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采用了个案介入的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在介入过程中不仅有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还通过资源链接将案主的家庭、社会学校资源等整合到案7主的治疗中,从而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自闭和孤独,提高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积极乐观主动的面对人际交往。经过多次的访谈治疗后,案主小田开始慢慢的转变,虽然没有那么快的蜕变,但是小田的内心世界已经开始打开,她开始慢慢的学会与人交流不再害怕和恐惧,小田周围的社会资源已经开始变为其改变和可用的支持系统。 (五)社工反思 社工在整个救助活动中, 主要利用倾听、引导、反馈、总结等沟通技巧帮助案主疏导消极情绪并及时链接与案主相关的各类社会
13、支持资源。与此同时,社工的任务和立场一直都是服务资源的链接者而非具体行动的实施者。但是在开始介入个案时,案主对社工身份的不认同和不可知感使得社工不能很顺利的进行介入,社工身份的现实困境使得社工只得借助辅导教师的身份进行介入。本次实际救助的时间有限,因而关于案主救助成效的估计只能做到短期预估。为此社工需要在救助结束后继续关注案主的发展并进行一个更加完整地长效的绩效评估。 三、结语 通过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施行科学化、人性化和专业化的救助将有利于离异家庭子女克服人际互动的障碍,帮助他们从新认识自我打开心扉,使得离异家庭子女作为主要社会成员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于此同时更加有
14、利于帮助离异的父母重新认识和定位自我角色从而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使得离异的家庭也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和功能。 参考文献 8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卢谋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3 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 4 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5 潘永洁,王俊凤,曲瑞云.离异家庭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20(9). 6 凌辉.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4). 作者简介:王茜(1988- ) ,女,陕西延安人,汉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