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33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摘要: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行政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高校的行政化管理、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两方面。高校“行政化”问题产生的心理基础主要在于需要的满足、安全感的寻求、从众行为的发生三方面。高校“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满足心理需求、强化安全需要、利用从众行为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 ;“去行政化” ;心理探源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28-04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日益

2、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行政化”一词源自 2010 年“两会”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方向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 “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由此“行政化”一词在学术界和媒体间逐渐升温,并有百家争鸣之势头。有些学者主张高校要“去行政化” ,例如: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取消行政化将有利于制止高校为追求更高的行政级别而盲目提升的弊端” ;有些学者则不主张高校“去行政化”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他认为“大学没有行政级别什么都干不了”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落脚点

3、在于提高行2政效能。为了在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能,需明确高校“行政化”的现实表征及其心理根源,并由此探究高校“去行政化”改进路径。 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由来及现实表征 探究高校“行政化”及“去行政化”问题,首先要明确其内涵及其现实表征。目前学术界对于“行政化”和“去行政化”尚元统一的概念。一言以蔽之, “行政化”即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客体施行管理活动的行政化倾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公开征求意见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指出:准确把握高校“去行政化”应从两个方面人手。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

4、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努力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由此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高校“行政化”问题。其一,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对于高校这个管理客体的管治和牵制,即“外部行政化” 。其二,高校作为管理主体对于学校内部的人、事、物施行的行政化管理,即“内部行政化” 。 (一)外部行政化 就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关系看来,主要体现在政府将高校作为行政机构的延伸部门来管理,用管理其他单位一样的行政手段管理大学。 1.政府管理全面化 政府主要通过计划指标、质量监督、评估评审等手段实现对高

5、校的3全方位监控,由此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此外,985 大学、211 大学的评审也增加了行政部门的权力,在强大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之下,高校不得不趋之若鹜。这种管办不分、严格控制的方式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日渐式微。 2.高校级别行政化 高校中有部级高校、省级高校,也有些是教育厅直管的高校,其校领导相应的有副部级、正厅级和副厅级之别。近年来,有部分高校成功升格为“副部级大学” ,其校领导也由正厅级荣升为副部级。这些都在无形中强化了高校的官本位意识。此外,为了解决部分政府官员的级别问题,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也跻身进入高校领导行列,这使原本该由教授执掌的权力交由行政人员执掌,这种干部任免的模式也是政府管理

6、高校的一种方式。 (二)内部行政化 在高校内部治理问题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结构失衡,大学治理行政化倾向明显。 1.行政机构主导化 在高校,职能部门由于掌握着高校主要资源的配制权而成为主导部门,他们要么在经费预算划拨中有话语权,要么在干部人事任免上有建议权,要么在科研项目审批上有决定权等等。在行政权力使用缺乏有效规范的前提下。学术权力为了在高校中谋求发展就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成为高校管理的边缘力量。 2.行政人员庞杂化 4对应着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室,学校设置了相应的部门来负责对口的业务,其科室及人员之规模可以与政府行政部门“相媲美” 。机构的庞大将带来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由此带来的行政效能低

7、下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教研队伍边缘化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然而,实际工作中,学术委员会大部分行使的是建议权,教代会多数只是听取报告,其监督管理权很难落实。 二、高校“行政化”问题心理因素探源 (一)教育行政部门既得利益的固守需要的满足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运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科研项目、评先奖优、经费划拨、质量监控、

8、教学评估、学位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立项审批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对高校的管理。这种计划管理及调控模式在高等教育建设初期无疑促进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1998 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要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然而,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益驱动。这种利益撇开物质层面的需求不讲,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进行分析,人不仅有低层次的生理的需要,当物质层面满足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即是安5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得了资源的合法支配权,这是他们管理高校的基础,而且通

9、过行政调控手段还可以维护自己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高校需要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需要争取更多的评优指标、需要调配省内外的招生指标、需要在重点实验室或其他领域实现突破的时候,都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沟通。正是通过这不断的沟通和协调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心理需求一次次地得到满足。由此,即使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势不可挡,但却难以积极主动地克服“官本位”的思想并采取相应的合理行动。 (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固有功能的坚守安全感的寻求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去行政化”思想认识不一,即使高校高层管理者认识并接受了“去行政化”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此

10、外,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受“功能固着”心理定势的影响不愿意改革。因为改革除了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外,还要改变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变化”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它会让原本熟悉的工作领域变得不熟悉、不可控制,让人感觉心慌意乱。这需要管理人员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才能不断适应。这种由于变革所带来的不可控制的感觉是管理人员产生不安全感的根源,这也是他们拒绝改变的心理基础。 (三)高校知识分子群体明哲保身的缄默从众行为的发生 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还原学术自由的本质特征。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而且缺乏行政权力6为学术权力服务这种与生俱来的性质界定。因此,知识分

11、子也“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并将之理解为“理所当然” 。他们不愿意与“权威”正面争锋,这是中国人处事的中庸之道。当部分有觉知的知识分子敢于与学校发展的相异力量抗衡时,也会因为“孤掌难鸣”而销声匿迹。这是由大部分知识分子的从众心理造成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居于群体压力的不安全感,而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即使群体行为是不正确的,他们也会因为所持的态度、采取的行动与大多数人一致而感到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大部分知识分子明知道“去行政化”的受益者是自己而态度及行为不显外露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调研,循序渐进满足心理需求 “存在即合理” ,任何制度或事物的

12、形成及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亦或是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亦或是促进了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当社会发出变革的声音或有改革的需求时,说明这种制度或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改革。高校“去行政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目标所在。然而,高校“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加强调研、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就“外部行政化”问题而言,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要厘清政府在高校管理问题上的职责,用行政规程的形式予以明确,并且强化执行的力度。在厘清政府与高校管理职责问题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尽量保持行政部门原有的“权威” ,使其工作人员受尊重的需要不至于因为改革而受到损害,由此减少改

13、革的阻力。例如,在“质量监控”问题上,可以交由专业中7介机构来实施,同时规定教育评估的结果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整改情况实施监督权。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进行主观上的直接干预,同时也保留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权。在克服“外部行政化”问题方面进行新的制度设计是一件任务十分艰巨的事情,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营造氛围,巩固民意强化安全需要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在于还原高校学术自由的属性。针对社会上争鸣的“去行政化”问题,政府要采取差异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指导等手段和方式,宣传教育高校“去行政化”的内涵、目标、操作程序等。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要强

14、化其服务的职能,明确其与高校的关系及其工作范畴,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扶持、质量监督、信息服务等核心功能聚焦。对于高校,主要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以大学章程的形式明确学术本位的根本属性。对于大学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明晰的规定。加强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引导他们自觉树立服务的意识。对于各级各类人员培训的目的除了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外,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明确各自在改革中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他们面对变化时不至于束手无策、诚惶诚恐,而是能够找到可控制的感觉,增强其安全感。 (三)构建机制,提高效能利用从众行为 在目

15、前泛行政化背景下探究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其前提是要准确把握高校“去行政化”的科学内涵,明确其实质。 “去行政化”的本质8在于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能。若单纯从形式上取消了校长或者其他行政人员的行政级别,但实际工作还是沿着管理惯性开展的话,这样的“去行政化”无异于换汤不换药。因此,探讨高校“去行政化”问题要在现实环境中,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不搞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建立顺畅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的功能和作用。此外,要明确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由此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能。在构建高校科学管理机制方面,关键要利用好知识分子群体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为高校争取改变思路、加强建设、科学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条件不太成熟的人文环境中,如果知识分子过分自觉则可能会给“去行政化”带来一定的纷扰,甚至会阻碍其进程。因此,要辩证地看待高校知识分子的从众行为。在构建科学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培育一支具有学术自觉、学术良知的教授群体,让治理大学成为教授的一种良心需要。 (责任编辑 石连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