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37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建设的思考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双师型”团队的内涵,合理制定“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及创新考核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立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保证。随着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加,如何界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的情况,首先要界定的是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曾经做过一些粗放型引导工作,但并没形成权威性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阐述, 也没有非常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 在建设途径上更没形成完善的思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出现偏差。熊惠平认为完善的高职教育制度应以个体发展为本,注意发现、尊重、赏识学生之间的个性、能力差异, 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应以这为教育目标,具有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能从事专业的教学工作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2且具备一定的技能实践,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活动,具备价值指导,热爱教育事业、创新性强的素质。高

3、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结构应是多样化的。团队应该(1)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应由企业兼职和学校专职老师组成;(2)高职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 是由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的;(3)基于培养有个性、有思想、有技能的人这一共同理想。 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二、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在界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严格的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将其细化,使之具有实践操作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处于初期。因此,要制定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

4、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总的来说, “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应包括思想素质和三种能力。 思想素质: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 发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智能水平差异, 并因材施教。教学能力: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并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胜任专业实训指导等工作;教研能力:能承担专业课程的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和指导能力。 3所以从教师角度来看, “双师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

5、技能的示范者,也是价值引导师。 “双师型”教师认证的具体标准: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两年以上的相关行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学习或培训。对于一些兼职教师,可以不具备教师资格,但学校对其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学器材的使用等进行考核,确定其具备教学能力。 三、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相应的教师培养体系,广泛联系相关行业,建立各种教师培养基地以及人才引进基地,同时引进社会、行业等各种培训机构,打破由教育行政部门垄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单一局面,建立规范的招聘考评制度,丰富教师的来源,完

6、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为培训真正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为了满足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双师型”为目标,立足于本院校, 立足于教师本人, 立足于本专业特色的培训方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通过校本培训,引进社会、行业等各种培训机构,这样教师不用走出学校就可以接受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校本培训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 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和教师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际操作技能和辅导学生实训的能力。 42.校企合作 优秀的高职院校,理想的教师团队

7、背景应该是:通过全日制大学四年及以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入社会,经过几年工作经验的积累,熟悉生产、技术、工艺等技术和管理,能快速解决生产现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或管理者。高职院校再从中选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最后充实到教师团队来。但实际中符合指标的非常少,因为相对而言,职业院校教师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不如企业,因此选聘合适的“双师型”教师是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解决这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它是打通优秀“工程师”从教和专业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直接通道。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可定期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学习相关专业最

8、前沿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环节能力。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 通过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管理与信息学部这两年举办的学生座谈会的情况,可以发现吸引学生,获得学生好评的老师,都是那些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能够将实践中的成败事例活生生地在课堂展示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好,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来自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并着重引进一些有 5 年及以上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但当前多数校企合作只具形式

9、意义,因为一方5面很多企业领导者认为校企合作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去企业实践。因而很难达成合作,教师也无法深入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转变职能,成为高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可考虑成立一个专业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 试图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然后立法推进,为企业的兼职教师与院校专职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等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例如,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批准, 人事、劳动部门牵头,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等八个大型企业和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共同投资建立的“西部人力”机构,具有做活校企人力资源市场的先天优势。 3.围绕

10、专业学科创办相应的教学工厂 各职业院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可围绕专业学科建立相应的教学工厂, 由学科教师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承担产品的生产和管理等工作,这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能更好的把理论知识以通俗、幽默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学生的加入,让学生在教学工厂内感受企业文化,掌握操作技能,了解作为企业员工的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见,通过创办教学工厂,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教学工厂能够盈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也可以补充院

11、校所需的设备和建设实训中心,完善硬件设备;同时也可以改6善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4.教师参与项目开发 越来越多职业院校开始让教师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希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搞好项目开发,职业院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教师,并给予资源的支持,放手让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实验装备项目、实训室建设等项目的招投标及开发。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弥补教师项目实践经历少的现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更应鼓励教师与相应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为参加社会项目招揽与设计奠定基础。 5.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从事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教学团队应由

12、企业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来源途径单一,所以学校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引进企业的优秀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来完善师资队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使专职教师得到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训练,不至于受到缺乏教师资源的制约。国外很多知名的职业院校都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并对兼职人员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在一半以上,德国也规定兼职教师必须具备 1 年以上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且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 四、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和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7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

13、我们对“双师型”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 但在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体现职业院校教育特色, 注重教师的主体性, 这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必然会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 参考文献 徐元俊.论“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构成及认定J.石油教育,2008(2):35-38. 高筠.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2007(9). 1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 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 职业发展,2007(2A). 2张宝歌.高职

14、“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7(6). 3杨莎莎.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6). 4周江林,邓惠君.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 社会科学家,2009(8). 5 张雪荣,张之东,王晓欣,张志华. “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6 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8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4). 7陈久健.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11). 8 由建勋.高职教师“双通道流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