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500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 要:我国目前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着学术成果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经验严重匮乏等现象。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通过对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分析,阐述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加强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46-0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

2、成果的重要源泉。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为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学历人才和科技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探讨如何培养理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通过三次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状况不容乐观1。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了以下方面: 2(一)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 进入高速发展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学术成果缺乏创新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学者将我国研究生创

3、新能力不强概括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2。应该说,这四个简单深刻揭示了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2000 年到 2009 年,24.2%的中国 SCI 论文“零被引”3,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的学术成果缺乏原创性。 (二)实践创新能力弱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是能否产出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在本科生阶段,培养体系中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然而在更需要实践能力培养

4、的研究生阶段,却缺乏有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从而难以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导致了理工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不强,难以产出原创性的成果。 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1.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具备扎实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这必然要求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能够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更广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一般仍然是依据二级学院来设置,缺乏合理的3跨学科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科前沿接轨,而目前许多高校并

5、没有通过开展更多的学术前沿讲座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同时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环节缺失,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严重脱节。 2.培养方式简单粗犷,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我国高校研究生师生比例为6.34:1。师生比例失衡,使得导师很难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施教、指导。有的导师为了个人利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项目上,不再是教书育人。这种简单粗犷的指导方式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上,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指导式的授课方式依然占据了主要地位,缺乏启发式的教学,同时课堂教学往往又与研究生实际参

6、与的科研工作不能紧密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归到了“本科化”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研究生自身因素 1.对科研创新缺乏兴趣,缺乏科研工作的热情和耐心 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有了很大差别。当前我国就业竞争压力较大,许多学生为了暂时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了报考研究生,读研并非为了钻研学术,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整体学风浮躁。科研工作往往被看作导师交办的任务,并非出于对科研的热4爱和兴趣。缺乏兴趣,缺乏热情,也就缺乏科研工作的耐心。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试验以及论证的基础上的,没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态度,创新就如

7、同空中楼阁。2.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参与国际交流较少,缺乏国际视野 在我国,研究生选拔采用的是统一招生制度,许多学生拥有很强的考试能力,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却未必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怀疑的精神,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学术功底薄弱,阻碍了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提高。 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够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增强研究生交流协作能力、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能够参与的

8、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不多,英语听说能力不强也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完善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体系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塑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单学科教育到多学科教育体系的塑造过程。从高校内部来看,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教学体系、科研资源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共享。 组建相关学科的学科群是建立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培养体系的重要5途径。学科群是指由若干个学科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跨学科群体,是学术领域的组合4。现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需要通过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移植的方式来实现学科的综合发展。通过学科群的

9、组织和统筹,不仅可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提高研究生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科群也可以形成学科资源的有效聚集,提升试验手段和装备的水平,为产出创新性的成果提供支撑条件。 其次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论文选题建立跨专业的培养制度。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在多学科交融碰撞中寻找问题,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打破以院系为单位的格局,建立跨专业的联合培养制度,成立不同专业的联合指导小组,以此方式培养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激发创新能力。 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也具有重要作用。学术交流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组织

10、经常性的多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扩散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面的拓宽。 (二)构建高校、院所、企业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打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流通障碍,形成协同效应,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有效汇聚,构建一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工6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组建非常设性的跨部门科学研究中心。通过优质资源共享、组建研究团队,能

11、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能够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载体。 (三)协同理工科研究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升研究生自身的创新素质 1.增加研究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对于理工科研究生,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人文教育选修课,例如可以增加设置“方法类课程” ,通过设置方法类课程,为研究生重点介绍学科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有效合理的方法。通过文理知识的渗透贯通,促进理工科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知识转移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2.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激发研

12、究生学习兴趣 一是转变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认识。许多研究生之所以被动地学习,除了受到以往学习习惯和观念的影响以外,更多地认为做科研不能够帮助就业,而将之当成次要的事情来对待。这就需要加强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明白更好地掌握科研的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与今后就业工作仍然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引导研究生在学习中学会深入,并且发现其中之乐趣,从而快乐主动地学习。要建立完善的奖励与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7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能够帮助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四、结语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

13、的系统工程,协同多学科、多专业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培养体系;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可以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平台;协同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使研究生具备更好的创新素质。因此,构建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供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 (2):12-20. 2颜建勇.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 (9):62. 3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 20002009 年中国 SCI 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科学通报,2012,57(18):1703-1710. 4赵智博. 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战略选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 (1):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