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73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现代技术的现象学美学思考【摘 要】海德格尔指出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错位是现代技术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现代技术是遗忘了存在的人类历史的发展结果。这一现象构成了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出发点。现代技术哲学从不同纬度在经验层面寻求对技术的改造,美学的维度是必不可少的,审美设计不仅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而且与人类的存在层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现象学;技术哲学;美学;审美设计 一、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 (一)现象学的洞见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这个词本来意味着一个方法概念。它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所包纳事情的什么 ,而描述对象的如何 ,而一种方法概念愈真切地发生作用,愈广泛地规定着一门科学的基调,它也就愈原始地植根

2、于对事情本身的分析之中” 就此看来,现象学的特别是在事物显现以及如何显现上投以关注。对这一点的论述,海德格尔从存在着与存在的关系展开。在考察了西方哲学的传统之后,海德格尔提出,我们的哲学是遗忘了“存在”而只关注存在者的哲学。 就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天地人神的观念来看, “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但是“存在”不以任何存在者为目的, “存在”只是这样的,它在每一个存在者的呈现的延续过程中体现它的必然性。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只是把存在者表象为存在者而言,形而上学并不思及存在2本身。 ”这种错位表现在人类思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但是世界却并不如此。 因此,现象学是一种洞见。现象学揭示

3、了人类有所局限的道路。现象学传统把本质与现象勾连起来,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的维度分析技术的本质,考察技术和人类的关系,这些对技术的思索,既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洞见了上帝理性的端倪。 (二)技术本质之窥探 海德格尔哲学昭示的这种错位,在伽达默尔看来,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天命。 “它被操纵在实证科学的特征之下,并在技术中达到其极致,除了它自身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可在乎的了。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文明是构筑在技术之上的,对技术的叩问也是对本质问题的叩问;技术是对人作为一切存在者之确定性的一系列后果的总和。解决技术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的问题。 首先,对“存在”的遗忘使我们只是关注存在者,而一切存在者得以确证

4、的原因又在于自身。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使人成为一切可思世界的第一立法者。如此一来,主体就成为决定其他存在物的强大力量。当主体改造这个世界时,一切存在者都成为为“他”而存在的客体,那么改造世界的活动成为主体抽象思维活动的现实化。西方哲学传统追求简单明晰与确定,那么改造世界的主体也如此要求,所以我们的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传统的现实化。从现代技术的工具理性来看,人类无疑在这一点上实现了自身抽象力量最大程度的外化 。人类的各种设想都一一实现,但是海德格尔指出, “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3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照此看来,对于技

5、术的正确的工具性规定还没有向我们显明技术的本质。为了获得技术之本质,或者至少是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 ”至少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正确的工具性规定还没有真实的展现出技术的存在本质。 海德格尔用“促逼” “摆置” “持存物” “座架” “订造”等一些列概念来演示这一错位背景下的现代技术。 “促逼”是将存在者展现出来的解蔽方式和构成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 “促逼”也是一种解蔽方式,但是这种解蔽方式是通过破坏自然状态的强索,在这种“促逼”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为着某种目的而被“摆置”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为这一技术服务,从而强制的割裂了存在物与存在的联系。这些存在

6、物只能以一种技术生产的“持存物”而存在,他们的目的就是技术生产的继续,他们的存在就是如此被“订造”在每一次到场的召唤中。 但是比物的“摆置”更为可怕,因为技术是生产实物的活动,在生产中,人对世界的错位认识不断加强,以至于人本身也成为一种“持存物” 。当今社会是由劳动力的配置构成的,因此,作为人来说,一面生产,一面被“订造” 。如此世代累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所唯一剩下的就是订造经验的积累。现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深信这套对自然的“摆置“技术的强大和可靠,因此,技术在此展现为一种方法,它并不独立的出现在哪里,但是却作为深化为人类理性内部的引以为傲的摆置他人和自身的资本。所以,倒不如这样说,人

7、类已经变成以技术态度为4本的智慧物种。 二、对技术订造的反抗 (一)经验层面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技术对人的改变比预想的要深刻,技术如何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它就以更隐秘的方式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拯救, “诗意的栖居”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又深刻的明白这种栖居的艰难。技术并非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认为技术可以通过哲学思考来改变是不现实的。同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实践一样,要改变技术,人们也必须予以实践。 当代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已经迈出了这一步。人们宣称从形而上学走入实际的技术层面,从不同纬度研究技术的不同方面。比如,伯格曼聚焦于人工物本身,提出聚焦关注和进行聚焦实践,尽可能的聚焦世界的丰

8、富性,使之物化在技术上,从而协调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伊德关注人与技术物的关系,从而透析这些关系对人的知识转变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变。 但是经验层面的技术思考还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人何以能扭转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错位问题。应该说,他们并非没有涉及,但却没有理论上给出构架,在具体技术层面上添加某些维度,对技术方式的改变,何以能够从根本上完整人的形而上学的关怀?笔者认为,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哲学即使研究任务是不同,但其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使人类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类之理想。 (二)诗意的关怀 5就现代哲学的历史来开,人们已经从现代性的枷锁下解放了出来,那种笛卡尔式传统意义上的总体性已不足以使人类获得安全

9、感。以为在后现代的语境下,骄傲的人类突然间意识到了那种深切的孤独,那种没有确定性,没有强大敌人,也没有意义的世界的可怕。这只是个人类自己制造的机器和技术的庞大世界,而人类居然不能完全控制它。而产生这种无力感的原因是,这一切太远的悖离了人类对世界的构想。 人类生于自然,以上帝的理性被构造,人类又长于社会,被人类的理性所规制。等到人类想回归自然状态时,却发现,他离不开社会,而当他想要在社会中获得天人慰藉时,又发现,社会根本是人类理性编造的密密麻麻的二元论(主客对立)之网。因此,不论在哪个方位,人类的行动都受到了限制,即使在伊德那里,他所描述的四种技术关系也不可能穷尽这种人与社会的互渗的模式。人类对

10、世界的终极构想势必是返归自然的,因为社会的理性构建剥夺了人类与自然想通的路径。这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那种自然的“解蔽”就是达到天地神人的“诗意的栖居”的境界。 在技术社会中,人仍然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这种体验是痛苦的,因为就以上分析来看,如果人从现代技术这种“促逼”的强制方式下“解蔽”自然状态,必然也是解蔽一个强制的事实,就如海德格尔略显悲观的技术观一样,这是一种抽离了诗意维度的干瘪的解蔽。因此,现代技术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反自然的,它是人类反自然力量的积累,也是反自身力量的积累。 三、对技术的美学思考 6(一)技术对人类的改变 技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人与技术的关系在当今看来,是人与社会交

11、流的方式。我们很清楚人是教育的产物,是被构造的存在者。但是一种教育,特别是与自然相反的理性教育必须在理性层面之外取得合法性才能够在人那里取得教育成果。比如人类写作的技术媒介由笔变成计算机,在这一技术变化中,人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会发现,那些坚持用手写作的人与用计算机写作的人有着审美上的本质不同。不论他们是否喜爱这种新的写作技术,一旦使用计算机写作,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人与作品的巨大的疏离感,这体现在文本的可删除性,复制粘贴功能,随意变动性,文本结构的易破碎性。计算机技术使得写作者可以实现多声部的同时写作,而不仅是以往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历时性活动。计算机技术使得写作更容易偏爱复合

12、式写作。而这种复合式写作导致了人们感知视野的不同,在个人偏好上,人们更容易倾向和自己口味相似的作品。因此,技术在这一维度上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人在相同的技术平台上获得审美的共识,从而不论在理性还是在感性上都把技术纳入自己的生活。 技术并非作为整体来改变人类。不同的技术以不同的方式来改变人类,这种改变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渗入到人类的情感和理性。技术对人类的改变终结于人类从美学上认同他,成为使人舒适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与其说是技术规制的社会,倒不如说是用美学原则设计的社会。技术的态度,正是这样的“技术设计”的态度。然而,可怕的是,这种设计在本质上是“反审美”的,因为他并没有达

13、到真正的“审美设计”7而是以实用的态度订造自然,使人的审美维度不得不接受来自现实的改造,成为接受障碍。事实上,虽然在这种“技术设计”的教育系统下,人类有所改变,但是,更多的技术无法在美学的维度获得人类认同,特别是当人类认清技术对人类心灵的破坏之后。 (二)人类对技术的改变 “错位”是一个美学问题。因为一路包含了花香的切身体验是生活中的美学体验,而只有目标和订造的前进之路是阉割了人的审美功能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很难去除美的影子。如果人类要在心灵上寻求慰藉,那么就要在技术改造中寻求心灵的契合点。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就是本质。世界正是以它所呈现的方式才能从遮蔽的状态敞开,才能超越存在者与存在的显隐关系。因

14、此,如果人类试图从现象中解蔽自然的无蔽之美,就必须使这一现象是美的。技术的“促逼”之所以令人无法忍受,是因为人们通过这一方式体悟到的世界中、在技术里渗透的美的体验被证明是荒诞的,它以无蔽的错位遮蔽了人类真正的自然状态的美学追求。因此,在设计上,就要从“技术设计”的态度转变为“审美设计”的态度。也就是说,人类的技术必须不能是狂躁的、厌烦的,而应该是美的,符合美学的;人类在技术使用中必须不是被强制的把美的体验强加在技术之上,而必须使技术的生产显现出美来。 人类对技术的改变只能由此出发,始于对技术的美学改造。理性的分析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对技术的议论是可更改的,但是技术从来不由议论规制。技术只能通过

15、美来改变。因为上帝是用“奇妙”的方式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人类却用机械的方式生产反自然的力量,所以,技术8对人类的控制本质上是对美的抵制。因此,至少,在技术哲学这里不能缺少这一维度。 四、结语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不仅在技术哲学史上也在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我们叩问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而达到对“诗意家园”的回归。技术与美的关系就是现代技术可更改的方向。现代技术需要美学的思考,一方面,它是形而上学的追求,另一方面,审美设计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在现实世界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笔者希望从美与技术的关系中透析人与世界的关系,希望能通过变“技术设计”以“审美设计”来达到一种形而上学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选集M.三联书店,1996. 2 伽达默尔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琼(1987.05- ) ,河北平山人,东华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王建飞(1988.05- ) ,湖北宜昌人,东华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