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773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校园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贵阳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在深入贵州省高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了校园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对校园网络谣言治理提出了借鉴建议,这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影响及应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倡导做文明网民,坚决抵制攻击诋毁、传谣信谣、低俗恶搞等网络不文明行为。校园网络是我国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减少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已成为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校园网络谣言的基本涵义 校园网络谣言的含义是在“谣言”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要界定校园网络谣言必须首先充分理解“谣言” 。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 。而朗曼现代英语字典是这样定义 rumor (谣言)的:“谣言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的,尤其是关于某人的私人生活或官方决定的信息,这种信息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2能并不真实。 ”一般而言,国内外学者大多依据以上的基本解释和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对谣言的含义进行挖掘与扩充,

3、并形成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谣言主要指那些缺乏事实依据或者确切来源且未经证实的并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的各类信息。而校园网络谣言将互联网作为其传播渠道,属于谣言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是通过网络媒介在校园内传播缺乏事实根据或未经证实的、并在校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 二、校园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网络谣言的可怕之处在于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当事的教师及学校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影响干扰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了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伤害。 本次调研活动均为贵州省全日制本科在读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途径收集资料,男女比例接近 1:1,以文史类和理工

4、类学生居多,且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和群众。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 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00 份,回收率 100%。通过调研分析,笔者从三个方面分开阐述校园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谣言削弱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高校开展的学生工作,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员工,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校园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得以传播并占领主阵地,以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校园和谐的目的。但是,有的网络谣言用虚假的信息歪曲事实、蛊惑人心、3混淆视听,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念和科学理论的影响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 5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会影响到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认为网络

5、谣言不会影响到自己主流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 44%,低于认为网络谣言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生活的大学生。 与此同时,校园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接收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以及口头、书籍等载体,其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况且,在媒体的主流舆论引导下,谣言的传播市场相对狭窄。互联网产生之后,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缺乏事实根据的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夹杂其中肆意传播,由此导致的思想问题量多且复杂,令德育工作者疲于应付,有的时候,甚至感觉“鞭长莫及” 。 (二)校园网络谣言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发现,有 45%的大学生

6、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不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 55%,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不经常获取网络谣言的大学生人数居多,但在后面的问卷中发现,不经常从网络上获取谣言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分辨出来,以至于才认为自己是不经常获取。在调研中发现:大概能够分辨出网络谣言的大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 53%,占绝大多数;在后面的访谈中得知,这些大学生面对校园网络谣言时,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但又无法准确掌握真实信息及事态发展的进程,这使得网络谣言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而一些散播谣言者凭借对事件的主观臆断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群发来煽动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使得校园矛盾被不断地激发出来,4触

7、碰着校园稳定的高压线,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 (三)校园网络谣言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包括网络摇言)形式趋于多样化。其中,有 30%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化媒体网站获取信息;通过社交网站获取信息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 35%;有 21%的大学生通过即时聊天工具(QQ、飞信等)获取信息。他们在获取网络信息时,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尤其是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严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首先,校园网络谣言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使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导致他们个性的扭曲。其次,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一旦忽视自律能力的培养,就容易掉进泥

8、潭而难以自拔。据调查,很多宿舍因为有了电脑,原来的学习气氛大受影响,有些学生还到校外网吧寻求刺激,这又进一步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环境;再次,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尤其是网络谣言,有弱化青年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倾向,容易导致青年学生中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 三、应对校园网络谣言的相关对策探析 面对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冲击,高校管理者必须用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他们,使他们更好的利用网络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减少或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提高校园网络谣言防范的意识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 63%的大学生认为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谣言,加以思考,但还是认为非官方观点可信度不强。而看看就算,一笑了之5

9、的大学生调研总人数的 33%;但也有 4%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谣言时大为紧张,并通过转帖、对他人叙述等方式传播出去。由此可以发现,大学生在面对校园网络谣言时,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防范意识还不够充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防范,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谣言并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才能将防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进而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去,在今后面对网络谣言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解决。 此外,学校及其相关部门也要在控制网络谣言中承担主要职责,要进一步彰显学校治理网络谣言的责任意识。学校要有“主动”意识,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和事实处置结果应对网络谣言,切忌在网络谣言无法

10、遏制的情况下才进行控制。学校要有“先机”意识,即在防治网络谣言时把握好介入的时间,做到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澄清,抢占话语“先机” ,使网络谣言失去其传播的土壤。学校要树立全局意识,即综合把握谣言的方方面面,考虑网络谣言事件发展的纵向、横向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并深入探讨网络谣言涉及的利益和深层次影响,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二)不断推进网络谣言监测工作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有 32%人认为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主动承担起辟谣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抵制网络谣言;有 4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大网络谣言监测力度,提高防范意识;2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负责任发言和传播信息;只

11、有 1 人认为网络谣言与自己无关。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共同认为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跟踪与监测等方面加强,做到从源头上防范网络谣言的出现和发生。学校要6建立起网络谣言治理的日常工作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常规的跟踪与监测,并逐渐建立起网络谣言信息库。这可以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网页等途径来挖掘与采集网络谣言的相关信息,扩大监控的覆盖面,并专门定制监测信息以实现定向监控。此外,学校还要推进监测手段的智能化,将人工监测与技术监测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重大校园网络谣言爆发时的监测工作,逐步提炼出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的资料并制成分析报告。最后,学校可适当扩展智能化监测系统的使用范围,并对相应

12、的监测软件和评估机制建立好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而定量分析网络摇言、判定谣言级别、摸索演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为谣言治理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有 52%的大学生认为要严惩造谣者,并加强相关法律普及;认为网络谣言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信力的大学生占全部调研人数的 22%;有 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实名制能够遏制网络谣言;有 20%的大学生认为网民只要能理智思考,谣言就能止于智者,即提高公民理性思维。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加强相关法律普及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而认为网络实名制能够遏制网络谣言的大学生占很少一部分。 因此,相关高校要积极主动的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

13、系,为校园网络谣言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如此,学校在防治网络谣言时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我国网络相关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法律概念不统一,立法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网络治理的效果,因此,政府有必要完善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学校网络信息7机构和大学生要遵循有法必依的原则,配合政府部门,规范网络言行,对捏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网络机构及个人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检举揭发。如此,则有利于在政府、学校网络信息技工以及大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的治理结构。 四、结语 面对校园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冲击,高校必须用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他们,使他们更好的利用网络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减少或避

14、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 王恩界,王盈.从一起网络谣言看网民态度的基本特征J.东南传播,2010(5). 2 安仲森.论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举措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 3 陈红梅.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及其应对J.编辑学刊, 2009(6). 4 许亚荃,李炜.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5 王国华,汪娟.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6 陈鹏.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J.浙江社会科学, 2012(2). 8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 “校园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例”(12FDY0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炎(1985- ) ,男,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贵阳医学院社科部德育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