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做好编辑加工工作的若干体会【摘 要】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的中心环节,编辑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提高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加工质量的好坏,反映出编辑的基本功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编辑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编辑在面对这种遗憾时,不能束手无策,而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利用科学的方法,遵守出版流程、法规,调配多种工具、多方资源,争取把遗憾降至最低。 【关键词】编辑加工;书稿质量;出版流程 有观点认为,在出版领域,作者是一传手,编辑是二传手,而图书营销人员才是主攻手,直接决定出版的成败。也有人说,编辑加工不过是简单劳动,改改标点、错别字,
2、作用微不足道。在这样的认识下,编辑加工工作的地位自然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一本书的炒作虽然可以炒出轰动效应,但炒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书。不可否认,图书除了是精神产品之外,还是商品,在流通领域使用适当的商品营销手段的确对图书的销售有提升作用。但在传媒领域,内容为王,真正决定出版成败是图书本身的质量。图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加工工作的成败。下面是我对编辑加工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的中心环节 一本书的出版,作者就好比红花,编辑的加工就好比绿叶,红花离2不开绿叶的陪衬。正所谓,写书容易改书难。编辑绝不是雕虫小技,它比任何工作都更紧密地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的知识领域非
3、常广泛。编辑工作虽然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但他们所编辑的图书的出版和使用,是社会对他们工作给予的最大肯定和认可。概括来说,编辑加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编辑加工是完成从书稿到书籍这一转变的关键工序 只有经过编辑加工,才能使原稿成熟、定型和规范,达到出版要求,确保图书质量。因为一般书稿都有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再高明的作者也有疏忽的时候,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作者大多数是其领域的专家,但由于精力的侧重点有别,对于编辑出版的要求可能不够了解,如果编辑不注重编加,那么即使学术价值再高的著作,也会因结构不明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而顿失颜色,有负作者在学术界的盛名和读者的期待。 (二)编
4、辑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加工不仅要兼顾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伦理性等方面的书稿内在因素,还要兼顾书稿的社会适应性、市场适应性、出书系统适应性等外在适应性。除了以上这些宏观方面外,编辑还要关注其微观方面,包括字、词、句、标点、语法等的正确使用,数字用法、计量单位、符号等符合国家标准并前后统一,注文格式的规范化与统一,辅文如索引、目录等与正文相对应等,这些难以列举的方方面面在审稿中无一不须照顾到。有编辑说:“编辑工作不仅需要眼观六路,心想八方,而是要眼观十六路,心想十八方。 ”稍一疏忽,就没有不出错的。 3(三)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 可以说,一个编辑如果不会编辑加工,就不可
5、能做好最起码的本职工作,编辑加工是衡量编辑多方面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检验编辑在思想上、知识上和文字上水平的一把标尺。这就要求编辑务必把每一份书稿都当成一件作品来做,善于在编辑加工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编辑加工水平。 二、对稿件必须要有责任心 做好编辑,加强责任心是根本。责任心强的编辑,在审读过程中,会处处留心,时时动脑筋,神宁稿中,既对稿件内容有整体把握,又能兼顾稿件中遣词造句中细小之处的准确,做到滴水不漏。 虽然要做到万无一失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正如前面所说,关键还在于有无高度的责任心,在于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责任心不强,困难就会成为无法逾越的天堑。 虽然编辑加工的对象是一份份书
6、稿,解决的是一处处知识或理论错误,但实际上,编辑不仅是对眼前具体的文字和表达方式负责,更是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有了这样的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体谅、周到的心情对待潜在的读者,才能使忙碌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三、好的方法是做好编辑加工工作的重要条件 如前所述,编辑工作是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复杂性决定了编辑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编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科学的方法,遵守出版流程,调配多种工具、多方资源,4争取把遗憾降至最低,不负作者和读者的厚望。 (一)巩固本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多了解学科发展 编
7、辑加工的书稿往往由本学科专家、学者创作,要与这样的作者对话,要对他们的书稿做出适宜的处理,需要编辑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不然改对位错,或改动的水平不及原稿,都会影响书稿的质量,并给作者和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外,一份书稿往往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即使作者本人也可能对此存在知识不足遗憾。这就要求编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辨识能力,由此为编辑加工质量提供保障。 要达到以上两点,就需要编辑一方面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编辑促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勤于积累,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坚持不懈,必将大大提高编辑处理书稿的质量和效率。 (二)勤查问,不放
8、松每一个环节 在编辑加工中,如果自以为是,主观武断,必然出问题,甚至闹出笑话。因此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认识的字,不知道的词,不熟悉的内容,就要去查证。要少相信自己的记忆和印象,多相信可靠的字典和资料。要善于研究和考证,这是编辑必须养成的习惯。 不迷信作者所写。作者是某个学科领域的行家,但不都擅长表达叙述,时常存在行文不够严谨、前后不能呼应等方面的问题,涉及自身不熟悉的知识时,也会有疏漏和错误。所以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怀疑” 、带着“挑剔” 。在处理翻译稿件时更应该如此。有的译者是5外语专业出身,外语水平较高而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涉及专业、术语等方面是往往不那么得心应手
9、;有的译者是专业出身,专业知识扎实,但外语理解、翻译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两种情况,编辑应该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各有侧重,必要时可以找相应类型的外编帮助自己把关。检查外编改动。外编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编辑意识和编辑经验,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放过某些在编辑看开明显的错误,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见解改动某些表述或句法结构,而实际上改对为错。这些都需要编辑把关。 核对改后稿件。排版人员、校对人员和编辑一样,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疏忽,如原稿中未做标记的地方,因为机器故障、操作失误、判断差错等错改,而标记改动的地方少改、漏改,等等。 付印前把各项要点再逐一核查。编辑会有一些盲点,这在稿子繁多、时间紧张的时候尤其会
10、发生。所以在付印前,把握最后的机会,将书稿再认真翻看一遍,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还是会很有作用的。 (三)巧用逻辑发现我们不熟悉领域的问题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常会面对并非自己专业的书稿,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是我们从未涉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稿件内部的逻辑发现其中的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例如: 正如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卡普尼库斯、牛顿、爱因斯坦 按照常理,本句似乎没有问题,但逻辑思维要求我们停下目光,那个“卡普尼库斯”是谁?他怎么可以和另外几个学术巨人比肩?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查询原稿、翻阅词典,发现这个人名历来被翻译为“哥白6尼” 。这就是我们利用逻辑发现错误的实例。 (四)增其色,不伤其筋骨
11、 这就是说,对于作者的稿件,决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大砍大杀;更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改变作者稿件的风格和原貌。这是因为,稿件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对待稿件严肃认真,就是对作者的尊重。因此,编辑加工必须在作者原稿的基础上下工夫补偏救弊,修饰润色,决不能丢开这个基础,而把原稿改得面目全非。应在加工过程中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可改可不改者,不改;可删可不删者,不删;必须修改时,一定要改得准确、合理,并且使上下文连贯;改动较大时,尽可能送作者复阅一遍。 (五)善于利用外力 编辑常因出书量大而深感分身乏术,也曾因遇到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书稿而没有把握,这就需要编辑善用外力。在编辑加工环节,培养外编,利用外编的专业知识
12、对书稿进行初步的整理加工。结合外编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编辑经验,为稿件质量增加一道屏障。 充分依赖排版、校对等环节人员的配合和支持,排版和校对人员经手的稿件数量多、种类丰富,经常能给编辑提供很好的建议。 在与作者交流的环节,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及时与作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把更多更好地文化产品推荐给广大读者。 7参考文献 1 王昱.关于文编工作的若干体会,载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梁硕.如何做好编辑加工工作,载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楠(1979- ) ,女,辽宁人,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出版发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