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 要: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呈现断裂的态势。因此,构建需求导向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84-02 作为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的理论与方法,以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专门职业和专业。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工作在了解群众需求、落实社会
2、政策、改进社会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因循固有的观念和模式,进而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相脱节,与社会需求相断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鉴于此,本文着眼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研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断裂,最后尝试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环境的嬗变 2伴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也发展了巨大的变迁。 第一,社会工作职业化进入快车道。尤其是 2010
3、年 6 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发展规划与目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第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项目制逐渐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行。项目化运作即项目制是社会工作机构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运作体制。即社会工作机构在发展中主要是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发生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委托-雇佣关系,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必然要适应项目制运作对他们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专业实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实习中对专业性的强调
4、、实习的过程控制和评估以及实习督导教师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习经验与未来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也不断提升等。 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断裂 社会工作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因循旧制,导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和断裂。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职业需求决定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规定了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模式和训练方式。一般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3是基于社会的现实具体需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不是由学校、专业老
5、师来定,而是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本。但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化严重落后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的有效需求尚没有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在各大高校“有序”开展起来。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考虑而提出,进而导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空泛,与社会的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断裂。这一错位和断裂在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不断推进的现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运行中项目制的断裂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涉及“怎样培养人” ,即如何培养社工人才的问题。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重在
6、保障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现实中项目制的运作要求社工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规划执行力、统合协调力、开拓力、策划力、执行力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等能力。即不仅需要专业服务能力,更是涉及对“人、财、物”的管理、协调能力。因此,对社工机构而言,社工人才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与直接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是并驾齐驱的。但是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方法重在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能力,而对于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导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运行中项目制的断裂,直接结果就是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能独立、有效地承担实务工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社会工作实践的断裂 4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务
7、取向很强的专业,专业实习对学生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这一对接没有很好完成,存在多方位的断裂与错位。 首先,实习基地匮乏。一方面,校内实验室建设不足。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大多由于领导重视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都未能够建成设施完备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也没有相对应的实务课程指导书与计划,这很难保证校内实习环节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内地社会工作目前发展的现状(主要是认可、职业化程度等方面) ,校外专业意义上的实训基地匮乏,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环节的匮乏,进而没能为学生进入社会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其次,实习的时间没有保证。一是社会
8、工作专业实习的时间少,尽管国家对专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高校能完全达标;二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间不能和实习单位之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学校的实习一般来讲是学校基于教学活动的考虑而做出的一种整体安排,很少会考虑到实习单位的需求,缺乏灵活性。 最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专业性不强。这是内地社会专业实习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安排到民政部门、福利机构以及一些群众民间团体中实习,学生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无关的辅助性的、行政性文职工作1。此外,由于实习单位和学校都缺乏实务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的督导与评估,导致专业性不强的专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
9、明显。 三、需求视域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5社会工作是伴随着社会转型产生的问题而出现的,也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要在中国大陆真正走上职业化与专业化齐头并进的道路,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把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把握市场律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在于进入社会,实现就业。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准确把握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这
10、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具体来说,第一,清晰定位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岗位;第二,详细了解具体社工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特殊素质、职业规划与晋升等信息,为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在整合社会、机构、高校的相关信息与资源的基础上,厘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二)以项目制运作提出的能力要求为指引,合理安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的环节 项目的运作过程中,要求社工人才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统合协调力、开拓力、策划力、执行力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等。所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以项目制运作提出的能力要求为指引,培养出具有“事务性能力、直接服务能力、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等四种能力的专业
11、人才。这方面的研究中,蔡屹、何雪松的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维能力模型6基于社工机构的质性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 以四种能力建设为核心,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估、教师学缘结构优化、实习实训督导与评估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进而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制各个环节与项目制能力体系之间的有效对接。 (三)以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不断优化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在校外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建构中,建立培养学校与机构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以考虑发展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工机构与学校合作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加强对实习的督导与
12、评估。 另一方面,对于校内实习模式的建构,应注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特色,建立课程教学与社会工作实验室相结合的实习规划与模式。具体来说,一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依据社会工作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基于实务的工作过程和项目制的运作逻辑,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模块和能力结构,并以此来设计、开发专业课程,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对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安排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做到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 参考文献: 1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72蔡屹,何雪松.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维能力模型基于社工机构的质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 3杨贵华,王瑞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 (2). 4侯国凤,戴香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 (1). 5谢敏.就业能力提升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6周蜀秦.论社会工作人才开发链的构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