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略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对策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二、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 (一)成长性原则。城市的
2、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2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三)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
3、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
4、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3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
5、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
6、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4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
7、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
8、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 3 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5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
9、、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
10、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 9 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三同时制度” 、“超标排污收费制度” 、 “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目标责任制” 、“排污许可证制度” 、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自 1995 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
11、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6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四、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
12、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改善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一)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
13、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二)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7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三)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高现代城市环境质量,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为人类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