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英习用语的差异摘 要:汉语中的“习用语”和英语中的“idioms”概念相当,但是每一个习用语所包含的指称意义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有很大差异。通过选取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习用语进行对比,从而比较其所蕴含的指称意义及文化意义的异同。 关键词:习用语 idioms 指称含义 文化含义 差异 一、习用语的概念 想要确定“习用语”的概念,首先要确定“固定语”的概念,而“固定语”的概念与“熟语”这一概念密切相关。黄伯荣、廖旭东指出:“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由于熟语有凝固定型的性质,人们常常把它当作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因而,熟语也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属于一般词汇。 ”(黄伯
2、荣、廖旭东,2011:253254)熟语是人们按照使用习惯将其归入一般词汇的范畴,而实际上,熟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专名语、名言等。这些均为熟语的组成部分,但是各自的性质却不尽相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门用语、专名语以及一些准固定语(如:小意思、不得了、不见得)等意义体现的都是一个概念,一般只作为句子成分出现在语句中,语法作用相当于词;而谚语、名言等虽具有词的功能,可充当句子成分,但是更多时候是单独使用,是运用语言的产物,是比较稳定的言语作品的小单位,从使用的角度属于言语范畴。我们将2前者称为“固定语”或“固定词组” ,将后者称为“常语” 。 固定语又可分为两大类:
3、一类是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准固定语等在内的意义体现一般性概念的熟语,一类是包括专门用语、专名语等在内的意义体现特殊概念的熟语。第一类数量相对较多,在表意和语法方面具有更多的共同点,是固定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刘叔新指出:“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准固定语如统一起来,用一个名称来指说,可以叫作习用语。 ”(刘叔新,2005:175180)同时指出:“汉语的习用语,从性质和包括的成员范围来说,和英语的idioms相当。正如idiom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占重要位置一样,汉语的习用语既是社会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固定语,就就应为语文教育高度重视。 ”(刘叔新,2005:180) 虽然说汉语中的“习用语”和英语
4、中的“idioms”概念相当,但这只是二者在概念的范围方面接近而已。而每一个习用语所包含的指称意义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是有很大差别的。本论文将选取英汉中的一些习用语进行对比,比较其所蕴含的指称意义及文化意义的异同。 二、习用语在汉英语言中的相同之处 人类的思维有共通之处,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往往是相通的。因此,虽然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不同,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意义和文化含义相同或相似的习用语。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 (heart)当作灵魂、思维、情感的中枢,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with a heavy heart
5、(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heart 3to heart(心心相印) 。另外英国和中国人民共通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ov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 。英汉习用语中的相同之处,在这我就不再论及。三、习用语在汉英语言中的相异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它的指称意义就会和它的文化意义有密切的联系。习用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特有产物,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有
6、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由于英汉民族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习用语语义和文化完全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存在词汇的习语不对应现象,很难找到对应或契合的词汇来替代。下面选取几个常见的词及其相关的习用语来对比分析英汉习用语的不同之处。 大不列颠民族为海洋民族,它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英语拥有大量与海有关的词语。“sea,ocean”可以表示“海洋” “大湖” 。其中, “a sea of people (人海) 、four seas(四海) ”等等和汉语非常相近
7、。然而,从众多和“sea”相关的习语中,我们看到的是英民族对海的态度海是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 “at sea(在大海漂泊迷惑,茫然)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sea(一边是魔鬼,一边是海进退维谷);sea change(显著的变化) ”这些习语的比喻意义都很难在汉语找到完4全相同的表达方式。汉语“海洋”的概念意义大致和英语相同,但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海洋具有“凶险、偏僻”的意义。古人认为中国领土四周环海,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故把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称之为海夷。 “海”构成的许多成语具有独特的联想意义。如比喻非常遥远(海角
8、天涯) ;形容思念亲人的感情(海天茫茫)和坚贞的爱情(海誓山盟) ;比喻说话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和变化极大(沧海桑田) 。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即用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其比喻意义也很难用英语“sea”来表达。这种差异的产生应归因于中英地理、历史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同一种动物,由于东西方喜恶态度不一,所以根据这些动物衍生出来的习用语也大相径庭。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象征着权势、高贵和尊严。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词语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西方人也知道“龙” ,
9、但龙在他们心中的概念与中国人截然不同。西方的龙却是一种狰狞的,长有翅膀、爪子的,类似鳄鱼或蛇的,喷火的怪物。它是邪恶的化身,是恶魔的代名词。 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除此之外,西方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母夜叉) ”。又如:在中国文化中,蝙蝠(bat)是吉祥、健康和幸福的象征,因为蝙蝠的“蝠”字与“福”字同音。然而对西方人而言,吸血蝙蝠使他们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have 5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 ,ba
10、t out(草草了事) ”。同样地,在中国,喜鹊(magpie)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常说“喜鹊叫,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感到高兴的事。然而英语中“magpie”用来比喻爱唠叨、饶舌的人,如“she chatters like a magpie(她跟喜鹊一样喋喋不休) ”。 有一些英汉植物词语字面意思相同,但是其隐含义和联想义却大相径庭。比如:英文“willow”和中文“柳”相似,都有“悲痛,忧伤”的隐含义。但是英文“willow”所指的悲伤是死亡、失恋等造成的。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习语“wear the willow”,指的是“服丧;戴孝”或“悼念爱人的死;痛失所爱的人”或“被情人遗
11、弃,失恋闺中” 。而中文的“柳树”指的更多的是离别的伤痛。如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的闺怨:“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抒发的就是离别、思念之情。在文学作品中, “折柳枝”这一固定语已成为“送别”的专用词。 同一种植物,在某种文化里有特定的联想语意,但是在另外一种文化里面却缺少相对应的联想意义。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岁寒三友” 。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 、 “松柏为百木之长也”(史记 ) ;竹:“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箔也” ;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
12、鼻香” 。它们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而英美人就无法产生这样的联想。在英语中, “pine”(松)有着“消瘦,悲痛、惨痛、痛念”的含义,如果我们追溯到它的词源,在古英语中“pine”含有“受苦”义。再比如, “桃”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含义,如“桃李满门” “桃园6结义” “世外桃源“(理想的隐居地) ,而英语中的“peach”缺乏这种文化含义。这完全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造成的。同样,在英语中,许多植物词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例如,英美人相信四叶苜蓿(four leaf clover)能给人带来好运。英语有习语“be in clover”意思是“养尊处优、富裕、飞黄腾达” 。在英文中, “l
13、ily”(百合花)象征纯洁、美好。 “Lilies and roses”指的是“花容月貌” ,漂亮白皙的姑娘常常被比作“a white lily”。习语“gild the lily”(给百合花上颜色) ,指的就是作不恰当而过分的修饰,相当于汉语中的“画蛇添足”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四、结语 由上可见,汉语中的“习用语”与英语中的“idiom”在其指称意义及文化意义方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习用语”与“idiom”两个相近的概念表达,所表现出来的指称意义及文化外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应对“习用语”与“idiom”这两个术语有一个从概念义到文
14、化义的全方位的的认识与对比,以便更深刻地掌握与区分不同语言中的习用语。 参考文献: 1单楠.浅析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 (12). 2丁志斌,唐小田.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 (8).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7育出版社,2011. 4李明喜.从英汉习语来源看英汉民族文化差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陆忆松.英汉航海词语的文化意蕴之对比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10). 7汪莹,孙莉萍.浅谈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涵义和翻译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 (3). 8王盛.从有关动物习语的比较来谈汉英文化差异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李步军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650093,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谭一红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65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