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摘 要:近十年来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研究、区域社会教育研究、社会教育事业机构研究和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25-02 近代以来,从英国叩响国门开始,中国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为了御敌强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积极翻译外国书籍,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社会教育。 “社会教
2、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被介绍于国人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转译方式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界传入我国。 ”16 社会教育在清末已经发展成一股教育思潮,至民国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民众事宜,至此,社会教育制度开始在我国确立。近十年来,学术界涌现出大批关于清末时民国期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研究成果归类并加以论述。 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已经发表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杨才林的民国社会教育的若干问题 、郑周的近十年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综述和万妮娜的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杨才林将民国2社会教育的研究历程分为三段,认为在 1990 年以来的研究
3、中体现出初步勃兴的态度,并总结出本阶段研究关注的范围。郑周从国民政府、共产党和个人三方面开展的社会教育研究展开论述,总结出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出现不均衡性的特点,未来就社会教育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万妮娜主要从社会教育概念、社会教育发展、区域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事业和设施等方面加以论述。同时,这些文章也论述了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思考与展望。这些文章论述的角度不尽相同,各有所长。然而这些研究综述关注的是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清末社会教育研究综述。本人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再做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 社会教育从传入我国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直到2
4、003 年,王雷在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一文中,明确地提出社会教育的概念,社会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以外,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私人和民间团体推动为辅助,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定义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教育相近的词,如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众教育等。社会教育与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张佳余、杨才林认为无论从名理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史实上考辨,社会教育与民众教育名异实同。在范围上,通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在内容上,是社会教育的专项活动,在时间上,它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阶段
5、性事业。民众教育兴起以3后,平民教育的许多事业归属于民众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民众教育、通俗教育以及平民教育等。 二、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论著很少,王雷的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是国内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的第一部专著,作者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想、事业以及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关于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扶小兰认为近代经济的发展是社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民族危亡刺激之下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呐喊、各种救亡图存爱国思潮的激荡与实践,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推进都是社会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3。然而,王兆祥
6、则认为社会教育的根基是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4。随着民初社会教育的发展社会教育管理制度开始确立。曹丽在其文章中提到,社会教育管理制度推动下的通俗教育事业的开展,为广大群众接受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并认为民初社会教育管理制度对当前社会教育发展很有启示5。清末社会教育的兴起至民初社会教育制度确立独立的地位,社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吴晓伟认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有:教育对象范围广泛,偏重成人、教育内容丰富,立足社会实际、教育形式灵活,机构设施多样和民间教育团体活跃6。社会教育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体现出的作用有所不同。清末民初时期主要是通过“开民智”和“新民德” ,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大
7、革命失败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推行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民增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社会教育的设施如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丰富了民众的知识,开拓了他4们的视野。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强大的,杨晓在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一文中提到,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对改变中国教育目标价值取向起间接作用,并对中国近代文化变迁起积极作用。 三、区域社会教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陕西和贵州等地,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文章主要有:后开亮的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教育 、赵宏林的抗战时期甘肃省社会教育发展概论 、宋美媛的试论民国时期陕西社会教育 、傅宏的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等。
8、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成果的区域性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少。 1927 年后,国共合作分裂,中国的社会教育开始出现分化,即苏区的社会教育和南京政府的社会教育,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在沦陷区内推行社会教育。南京政府推行的社会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如上文所示。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四川省的社会教育,主要涉及四川社会教育的背景、发展概况、行政、主要机构以及成效等。对中共推行的社会教育研究,学者们关注的是中共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重点是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如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研究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等8。除南京政府和中共推行的社会教育之外,在抗
9、战这个大背景下,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即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近年来,有关日伪的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 伪满社会教育研究:19321945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伪满社会教育的专著。另外,也有关于日本在内蒙古推5行社会教育的文章,即吕佳、任其怿的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概况 。 四、社会教育事业和机构的研究 清末社会教育刚刚兴起,研究清末社会教育事业和机构的文章很少。而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专门机构设立,社会教育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界对此关注的重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机构有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平民学校和文化补习学校等。学术界对民众教育馆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多。毛文君在其硕士
10、论文中详细介绍了民众教育馆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开展的主要活动。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青岛、湖北等地民众教育馆的发展。 五、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 在本文中特定群体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和女子。对这一特定群体社会教育的文章限定在民国时期。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相关论文三篇。在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初探(1927 一 1937) 一文中,作者介绍了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的背景、主要机构具体措施及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9。 以上是近十年来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综述,还有一些文章没有提及,如个人思想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和社会教育相关人物晏阳初等。通过对研究清末民国社会教育文章的梳理和总结,发现了关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之
11、处。 首先,研究的不平衡性。第一,在时间上,研究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文章更注重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而尤其侧重在民国时期抗战期间社会教育的研究。据笔者统计,此类文章不下二十篇。第二,地6点上,在区域社会教育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如甘肃、四川等地,而东部研究较少。第三,设施上,许多学者注重对民众教育馆的研究。有关民众学校的文章很少。第四,事业上,注重识字运动的研究。近年来,对图书馆的研究略有增加。 其次,缺乏比较性研究。目前,没有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对比。如,清末社会教育与民国社会教育的对比、社会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比。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
12、部分,通过阅读和总结,其研究也存在许多空白领域,为我们今后研究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佳余,杨才林.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与民众教育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1). 3扶小兰.论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原因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4). 4王兆祥.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形成与发展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03(1). 5曹丽.民国初期社会教育管理制度的确立及启示J.科教文汇,2008(11). 6吴晓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7仪淑丽.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8王建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0(2). 9杜银蝶.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初探(19271937)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