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55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摘 要:一年一度的春运,让人感觉窒息,但回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携着大包小裹踏上回家的征程,即便是跋山涉水、身心俱疲。其实,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思念,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应该说,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拟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入手,对中国人的故土情节进行梳理,在其中找寻答案。 关键词:故土情结;安土重迁;衣锦还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05-02 林语堂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

2、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此言一语道尽了埋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可触动灵魂的情感故土情结。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令人魂牵梦绕、思绪万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不仅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旅居海外、漂泊异乡的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应该说,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情感,这不只体现在名2人名家的名著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诸如告老还乡、衣锦返乡之类的

3、词汇,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本质,即对故土的深厚感情。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这就使百姓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们以土地为根本,希望从土地上获得生存的粮食与空间,因此,安土重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生活状态(战争爆发、瘟疫肆虐等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可能会短暂地改变这一现象) 。遥远的传说时代,土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在这里,我们不纠结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因为女娲造人故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已经大于其故事本身了:人是土做的骨肉,土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对土有深深的依恋情结,无论人

4、们走到哪里,故土是他们永远忘不掉的东西。他们对故土生活方式的依恋已经深入骨髓,挥之不去,诚如费孝通在其巨著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原去(草原)的人,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地方,种植起来;真像是往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了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相较于离开土地奔向大海来寻找生存空间的西方文明,中国社会更珍视土给人们带来的保障与依靠。 “土”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是中国人的希望,代表着真正的中国人生活状态,代表着一种神圣与伟大,是万物之源。在原始宗教里,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而“社稷”则是国

5、家的代名词。司马迁在史记中3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疲饿交加,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大怒。随从赵衰说:“送给您土,是说您拥有土地的意思,您跪拜接受吧。 ”(史记 ,卷 39, 晋世家 )晋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各诸侯国都在忙于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中,地无半点收成, “春秋无义战”是之谓也。老农送土给重耳,一方面要阐述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土地是人生存的希望,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老农让重耳食土和赵襄让重耳拜土可谓意味深长。 此外, “入土为安”也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反映,它是

6、中国社会对逝者最起码的尊重。在死亡面前,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只有“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的共识。尽管如此, “死者为大”的思想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复杂的丧葬礼仪使人们崩溃,但无人敢越雷池半步,西汉的杨王孙深谙其弊,在临终前告诫他儿子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

7、吾不为也。 ”(汉书 ,卷67, 杨王孙传 )杨王孙的裸葬之举在当时应该说前所未有,尽管是按照杨王孙的遗嘱,但其子孙也有可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指责。但有一点,4杨王孙的“物各返其真”的态度反映了中国人返朴归真的意识,那就是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是一个自生自灭的良性循环。人经历沧桑变化,终归是要回到土地中去,这是亘古不变的。 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不但体现在中下层人群中,在上层人群中更为强烈。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导致更多士人离开故土到京师游学、进仕,他们企盼那种苦尽甘来瞬间飞黄腾达的快感,在他们骨子深处有着“衣锦还乡”的愿望。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

8、在“酒酣”之时亲自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 “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史记 ,卷一, 高帝纪 ) 。须知,刘邦在称帝前,人称刘季,不过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亭长,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小瘪三,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在哨遍?高祖还乡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

9、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 ”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崭露头角,异军突起,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楚汉战争中,更是打败贵族出身、 “力拔山兮,气盖世兮”的项羽,刘邦所说的“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一方面含义是向乡中父老故旧子弟宣布,你们以前眼中的那5个刘季已经消失了,另一方面,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看到了社会动乱,满目疮痍,而他本人更是几次遇险,侥幸得活,并做了皇帝,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游子悲故乡”亦是他内心真实写照。 和刘邦相比,西楚霸王项羽的故土意识更显悲壮与无奈。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率兵对秦朝都城咸

10、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有人给他提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的建议,而他看到咸阳残破不堪,“又心怀思东归” ,没有听从建议。贵族出身的项羽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个观点虽是人之常情,却是项羽的死结。倘若他能够听从建议,励精图治,建都关中地区,后面的历史可能会改写。然事与愿违,项羽本人后来非但没有衣锦还乡,就连他起兵之初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没能保住性命。项羽在穷途末路之时,乌江亭长也曾建议他称王于江东,而项羽则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史记 ,卷七, 项羽本纪 )事实

11、上,项羽渴望回到故乡,与江东父老把酒言欢,但垓下之围终结了他的生命,对他来说,回家竟成了奢望,而“无颜见江东父老”也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反思。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深深地印在心里,无论身在何方。孔子每次离开鲁国都依依不舍,而庄子虽自诩没有感情,却发出了“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庄子杂篇?则阳 )的感叹。西汉元丰年间,王室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国昆莫为妻,因“昆莫年老,言语不通” ,公主甚为悲愁,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6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书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 )从史料记载来看,身在异乡,水土不服,越

12、发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更有因残酷的现实和个人的经历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西汉时被迫投降于匈奴的李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提步卒不满五千” ,讨伐匈奴,“深践戎马之地” ,而匈奴却“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李陵)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他“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却因自己的被迫投降而导致全家受诛,此间,与李陵毫无亲友关系的司马迁因为李陵说了些公道话,而被处以腐刑(报任安书 ) 。若干年后,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留居匈奴十九年,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

13、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最后匈奴终将苏武释放,在回汉之前,李陵为苏武饯行,李陵认为苏武之举已经“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了,即便是古史所记载的事迹都没有谁能超过他。相比于苏武,李陵有国不能奔,即便是回国,业已无家可归,这是他的痛苦之处。他深谙落叶归根的道理,也想要落叶归根,但是他有“归易耳,恐再辱”的顾虑,残酷的现实让他放弃了回汉的念头,虽然那是其根之所在,但因有“一朝被蛇咬”切肤之痛的教训,所以他发出了“丈夫不能再辱”的慨叹。因此,故土和家是李陵内心中永远的痛处。 (汉书 ,卷 54, 苏建附苏武传 ) 7从某种意义上说,

14、无论是刘邦、项羽还是李陵等人的故土情节,归根到底是一种“家”的情怀。特别对于李陵来说,若妻儿尚在,老母尚在,他可能会负着再次受辱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回到汉朝。因为那是“家”之所在,根之所在。无论“家”有多么简陋清贫,那是人灵魂归宿之所在。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土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这段话意思是说即便是土床石枕,家风清贫,睡着时梦魂也觉畅快;即便吃的是麦饭豆羹,滋味淡泊,用餐后余香依然满口。洪应明的这一段话真正体现了家的闲适,待在家里身与心、灵与肉都得到了放松。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式的春运,年年如此,每年的主题都是“又是一年回家时” 。在火车站、汽车站的售票口前,一张张焦急等待的面孔,买不到票,黯然神伤;买到票,则欢天喜地。外国人可能没办法理解,而我们自己却心照不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