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摘 要】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我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是生产方式中的严重危机,更是一种道德危机。人们应当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环境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道德;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近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走向征服自然界的新阶段,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进入到一个物质丰富,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崇尚科学和技术使人类面对大自然没有了先人的崇拜和敬畏,甚至
2、地球作为母亲的隐喻也日渐被人们所淡忘,地球成了人类驾驭自然和索取资源的载体。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开始觉醒和反思,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人们开始意识到要解决生态危机,不是一人一时或一世可以做到的,必须全社会共同协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一、生态道德的基本内涵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2和谐发展。生态道德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生态道德区别于以往的道德
3、观念,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里,道德即是待人之道,处事之德,所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传统的道德观念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生态环境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是以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如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烧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逸周书大聚篇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而生态道德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人类道德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共同构成人类道德共同体。生态道德是传统道德观念
4、的升华,是“从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二维道德结构模式,进展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等多维结构” 。 (二)生态道德既是人类利益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对生态危机,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人类利益面临巨大威胁,但是生态危机的产生并不能将一切罪责推到工业化革命和经济增长身上,人是价值主体也是责任和义务主体,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人类必须转变价值观念,转变原始的人类自然观,注重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把人类的思维和行动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道德要求人们用整体有机的世界观去对
5、待自然界,做到3“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提出人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用整体有机的世界观去对待荒野和自然界。“整体有机的世界观”强调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能以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应当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为立足点。奥尔多认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动物区分好的或坏的,这完全是功力主义的偏见,人类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即把人类放在主导的支配地位,自然和生态环境只是被动的客观存在物。 二、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
6、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而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 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需要依托生态道德。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不止带给人们极大的物质享受,也带领人们走向一条逐渐偏离人性的轨道,直到生态危机的产生,才慌忙寻找解决之道。人们开始呼吁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可是社会充斥着各种
7、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整个社会转变思维方式以往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正如恩格斯所4说,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 ”生态道德是从人的观念意识层面来转变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从而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生态道德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上的飞跃。生态道德与传统道德最大的区别就是扩大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即是这个共同体不再仅仅由人组成的,而是由人和自然物所共同组成的。人与自然物是生存在同一个共同体中的,因此人们必须改变以实用主义对待自然物的价值评价标准。
8、传统的伦理道德主张将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载体,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保护自然,并没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伦理道德方面的限定,生态道德要求人在对待动物与自然时要有道德自觉,人之所以称其为人,也许就在于人认识到道德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自觉的产物。道德自觉是心灵善和行为善的统一。 三、生态道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拥有理性,无论是在价值上,还是能力上都高于一般存在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唯有人才有资格享有道德福利和道德关怀,把人类的利益作为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唯一尺度。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力极大地张扬了
9、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对理性的十分推崇的前提下,以科技的手段肆意征服改造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生态危机的产生使人们明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基于自我生存危机的生态觉悟和生态智慧作为5哲学归宿最终都不能逃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生态道德要求人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对伦理道德的不重视。伦理道德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伦理思维也的确有游离于现实的一面,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使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滑坡,致使人们的行为活动逐渐脱离伦理道德的制约。还有人认为对于化解当前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思想的提出和遵循只是
10、一种观念性的措施,要切实解决实际风险和隐患,则必须要实施有效的具体的举措。解决生态安全问题,人们更倾向于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认为伦理道德是老旧的、滞后的。这是对生态道德的浅薄的认识,生态道德关注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将这种关系延伸到生态环境中。 (三)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道德就像空气,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当人们开始注意道德问题,开始进行道德研究时,说明我们的道德出现了问题。怎样使道德变回空气一样的存在,怎样提高根植于人们内心的道德修养,使道德内化于人们价值观念中,渗透在人们的行动中,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
11、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人类共同协作,培养生态道德意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努力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树立生态道德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变成6一种自发的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3-24. 2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11-312. 3 孙冀红,刘经纬.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初探J.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6).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12、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6 奥尔多利奥波德著, 侯文蕙译.沙乡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9. 7 段治乾.伦理自发与道德自觉J.社会科学,1998(7). 8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7. 9 贺培育,杨畅.中国生态安全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郭晓莹(1987- ) ,女,河南义马人,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谷生然(1972-) ,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认识论、现代西方哲学、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