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563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之路【摘 要】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文物能够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状况。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是国家各项文物保护保护的第一道屏障,是各项法规、方针、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对于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基层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工作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保护 一、文物保护理念不断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工作始于上个世纪 20、30 年代,1928 年国民政府设立了第一个专门保护管理文物的机构“中央古迹保管委员会” 。同年,国民政府内部

2、颁发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 ,其中的“名胜古迹”涵盖湖山、建筑、遗迹等三类, “古物”则包括碑碣、金石、陶器等十类。1930 年 6 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古迹保存法 ,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公布的第一个文物保护法规。其中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1931 年 7 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开始将古代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保护开始由政府统筹管理。1982 年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将“文物”概念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002 年,我国政府对文物保护法进一步修订,形成了目前国家立法保护文物的2基本范围。随着“文物”概念的深化,文物

3、保护范围逐渐扩大、文物保护对象不断增多。文物保护已经从单纯针对器物本身发展到关注器物组合、器物出土环境,从仅仅聚焦建筑本体发展到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的协调,文化遗产的概念日益突出。 二、基层文物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体系的最基本构成 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好各类文物资源,是国家的职责。各级政府和文物、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这一职责,依法保护和管理好本辖区内的文物,这是国家赋予的权利,也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文物保护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个要处理好文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文物尽可能地不要因时间和自然因素的原因遭到破坏;二是要处理、协调好文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使文物免遭人为破坏。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4、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大大增加了协调文物保护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难度,反映出文物管理的广泛性与社会性。 我国的文物管理工作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以行政区域的形式划分到省、市、县(区) 。通过文物安全日常巡查以及文物保护志愿者制度,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文物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文物面临威胁、在文物面临破坏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是国家各项文物保护保护的第一道屏障,是各项法规、方针、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无论是文物日常安全维护,还是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基层的文物保护部门都是反应最迅速、行动最有效的

5、机构。因此,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可以说是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体系的活细胞和最基本构成。 3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为区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统筹管理邓世昌纪念馆、十香园纪念馆、潘鹤雕塑艺术园、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及海珠区辖内不可移动文物。一直以来,中心以文物保护法及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工作准绳,积极完成上级部署、努力做好各项文物工作,在加强文物保护、维护文物安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层文物保护应走向全方位和立体化 通过第三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广州市海珠区公布了 211 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3 处。其中不少

6、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琶洲塔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赤岗塔均建于明代,对南海入珠江的航运起着导航和标志的作用,其兴建与古代广州海上贸易的繁荣密不可分。而黄埔古港古村的兴旺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清代的黄埔古港更是成为了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关口。在对以上文物的保护过程中,海珠区不但注意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和修缮,更是力求以点连线,从中提取古代广州海外贸易元素、挖掘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潘氏家族是粤商十三行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对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潘氏家族在海珠区的建筑遗迹主要有三处:潘家祠、潘氏家庙、潘氏大院。潘家祠建于清朝初年,由潘氏家

7、族入粤始祖潘振承兴建,潘氏家庙由潘振承四子潘正炜兴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区发现了潘正炜四子之孙潘佩如家宅潘氏大院,4该建筑为民国时期混凝土结构双层楼房,虽经近百年,外观、结构及室内构件均保留完整。2008 年,潘氏大院作为广州市重要文物新发现被2008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收录,也是广州市唯一入选的新发现。以上三处遗迹集中分布于海珠区的西北部,形成了关系密切的潘氏建筑群,是潘氏家族在广州开基立业和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与十三行历史直接相关的建筑群。 在对潘氏家族遗迹的保护工作中,海珠区着眼于对潘氏建筑群的整体行保护,采取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方式。2009

8、 年,我区组织编制潘氏建筑群保护规划。规划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潘氏大院、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潘氏家庙以及因保存状况较差而未能被列为文物的潘家祠全部纳入其中。规划总体目标在于加强文物本体修缮工作,保护并延续潘氏建筑群特有的历史环境,深入挖掘潘氏建筑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未来还计划利用潘氏建筑群设立展览并对外开放,力求在实现对文物科学保护的同时将保护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使全社会能够共享文物保护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四、基层博物馆应立足于地方特色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各类博物馆 3400 余座,其中基层博物馆占了大半壁江山。与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相比

9、,基层博物馆在设施、资金、人才力量的短缺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基层博物馆如何生存、如何发挥作用,笔者认为避免一味求大、立足地方特色是唯一出路。 十香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 3 号,建于清道光年前后,是晚清广东著名画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及作画之所,5因院落里曾植有素馨、瑞香、夜来香等十种香花,故名“十香园” 。 居廉在此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近代美术人才,当中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和陈树人为代表,因此十香园又被誉为“岭南画派的摇篮” 。 2007 年,十香园纪念馆依托十香园旧址成立。自成立之日,十香园纪念馆一直视突出特色为目标。纪念馆现分为遗址区域和美术展览区域,总占地总面积为 38

10、79 平方米。遗址区包括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三座主体建筑,以居巢、居廉与十香园为固定展,介绍“二居”的艺术成就及十香园的历史沿革。美术展览区包括两层美术展馆及艺术家交流厅和园林水榭、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以诗情画意溯流源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先师纪念展为固定展,通过“一人、一画、一史”的形式系列地介绍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的发展和传承脉络。 十香园纪念馆一直致力于展示岭南书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系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和后人。成立至今成功举办了赵少昴书画展、海珠区纪念辛亥革命书画展、春潮春睡画会联展、诗情画意溯流源等大型专题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从岭南画派某种意义上的宗祠性建筑。未

11、来,十香园纪念馆计划进一步利用毗邻广州美术学院的区位优势,以有序地推动十香园周边文化创意产业化、人文景观岭南特色化为总体设想,力求将十香园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岭南书画文化阵地。 基层文博工作难是笔者从事文博事业以来的深刻感受,缺乏充足的资金、人才使得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物保护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文物工作的联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规划、建设、公安、执法等部门沟通及合作愈显重要。文物6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无法复原。在这里,笔者希望并建议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设置、加大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扶持力度。同时,也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下,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 马自树.关于建立文物保护事业新体制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9 年 02 期. 3 杨凤光.再论县级博物馆的建设J.南方文物,1994 年 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