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74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孔子的中庸思想【摘 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庸”既是一种普遍方法,又是一种理想境界。其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然而,当前人们对中庸思想在认识上仍存在着诸多误区。因此,探讨中庸思想的内涵,对于消除人们的认识误区,彰显其实践意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内涵 一、当前对孔子中庸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中庸”在孔子看来,是君子人格修养上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孔子重适度,反对过火行为,主张无过无不及;另一方面,孔子主张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

2、,并不是一种保守、退缩的态度。在当代,“中庸”也是指导人们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但本来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并没有在人类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也未能产生应有的广泛且深刻的积极影响。所谓的不辨是非的“中间路线” 、不容标新立异的保守思想、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苟且节制的犬儒主义;或以模糊含混、调和折衷、和稀泥为能事,似德非德,乱乎其德的“乡愿” ,都是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 现代汉语词典说, “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2凡。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当然

3、这种观点的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当年孔孟所提倡的了。而广泛普及的这种“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孔子把遵循以上处世之道的人叫做“乡愿” 。在孔子看来,把中庸之道庸俗化了,也就成了乡愿,失去了中庸执两用中的根本精神。孔子对这种人极其鄙视,他说:“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孔子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并不是和稀泥,更不是一种保守思想。 二是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大多数人认为: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得罪别人、不累到自己,得

4、过且过,这就是保持中庸;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居中以自保,不要锋芒毕露,这也是保持中庸;这种思想认识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是竞争力、创新能力,而孔子的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甚至认为中庸之道只适合存在于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但事实上,懂得中庸的人应该明白,孔子中庸思想所提倡的处世之道并非无原则、是非不分,它其实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二、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 从“中庸”字义上来讲, “中”字是先秦古籍中的常见字,其义有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中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3准;三是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

5、界。朱熹的诠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朱熹又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唳,故谓之和。人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 “中庸”首先不是简单的“折中”和“无作为”的意思,它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学、伦理学涵义,还有其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其一是平凡,很平常;其二是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会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其三庸也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所以庸有三个意

6、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 说文:“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 ”正是指恰当、妥当、合乎的意思;庸即更事,就是指经历事物。据此,可以说中庸即正确妥当的处理事情。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章句 )朱熹则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中庸章句 )按程朱的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 ;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 。 孔子还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当,形式和内容相当才比较好。孔子在

7、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关雎 ) 。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分的痛楚,保持一个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表4达是这样。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 ,他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分,不是像现在主张的超男、猛男。然后“恭而安” ,恭敬又很安详,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他说:“师与商也,孰贤?” (论语?先进 )老师的“师”其实是指颛孙师,是子张;商其实是卜商,也就是子夏。他们都是孔门了不起的弟子。在性情上面,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啊?孔子就说,在品行上“师也过,商有不及” 。子张有时候会稍微过头一点,子夏有时候会有不足、不及,还

8、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子贡就问, “然则师愈与?”那是不是子张过了一点更好呢?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 。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没有达到中正的标准。要死守一个中道,子夏的处事有一点赶不上,子张的处事有一点过头,这样都不好。 三、孔子中庸思想的现实旨归 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 ,这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也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 “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 “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 孔子中庸思想的变通性首先表现在他对“伪中庸” ,也就是乡愿的揭露和批

9、判上。所谓乡愿就是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在孔子看来,这种认识把中庸庸俗化了,也就成了乡愿,失去了中庸“执两用中”的根本精神,是“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孔子反对偏执一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对“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中庸?自用章 )的5人极其鄙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达到知,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只有达到了知,才能“主忠信” ,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 ,才能达到“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 )的境界。知来自多闻多见,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10、”(论语?为政 )舜“好问好察迩言” ,被孔子尊崇为多闻多见、执两用中的“大知” 。孔子认为做到“知”的主要途径是“学” 。孔子是不相信真有“生而知之”的所谓“圣人” (尧、舜不过是为神道设教而树立的偶像) ,他本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之三十五)孔子始终提倡“学而知之” ,把学作为致知的途径和手段,“好学近乎知。 ”(礼记?中庸 ) 孔子也重视“教”的作用。孔子虽然没有完成其政治家的梦想,但却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人都有共性和个性,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针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叩其两端的方法,对“不

11、得中行而与之”的“狂者”和“狷者”分别对症下药,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时对问仁、问礼、问知、问为政等问题也因人而异地做了表述不同、但殊途同归的回答,彰显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本质。他还要求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好学敏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叩其两端” (论语?子罕 ) ,才能达到不惑,不逾距,不违礼的知者境界。孔子把“知”作为“道中庸”的先决条件,认为只有认知正确,才能在实践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6不善者而改之” ,做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中正”极至。孔子对知与行的辨证认识体现了中庸认识论的精髓,即

12、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在认识上多闻多见,不偏执一端,才能在行动上做到执两用中。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社会人际和谐反而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个中缘由固然在于中庸之道的践行要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与把握中庸之道标准的难度相适应。诚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但是,世人对于孔子中庸之道深刻内涵的误解,对孔子中庸思想精髓把握的不到位等因素都导致了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淹没。因此,揭示孔子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挖掘其理论价值,彰显其实践意义,发挥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便成为了一项有意义的理论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 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杜道明.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 1998(4). 3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