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第四章 经络学说,目录,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三节 奇经八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一)概念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
2、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一、经络的概念,(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络 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并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络,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相关定义,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脉中分出的重要支脉,为别行的正经十五别络从经脉中分支的较大络脉 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一,加上脾之大络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聚结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皮部
3、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命名,(一)概念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二)命名原则:结合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内为阴,外为阳;上为手,下为足;脏为阴,腑为阳,内侧手三阴经 外侧手三阳经 内侧足三阴经 外侧足三阳经,上肢手,下肢足,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二、走向与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交接规
4、律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三、分布规律,(一)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其中,需注意的是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二)头面部分布规律,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1.手足阳明经脉面部、额部2.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3.足太阳经脉头顶部、后头部4.手太阳经脉头颊部总结:阳经在头面部分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三)躯干部分布规律,1.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从腋下走出2.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3.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少阳
5、经行于侧4.足三阴均行于腹胸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 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 足厥阴肝经,四、表里配合,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五、流注次序,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流注次序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
6、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八脉是不“别道而行”的经脉有八条。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十四经发挥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二)奇经八脉的特点及生理功能,1.特点:(1)有一定的循行路线(2)不直属脏腑(3)无表里关系(4)无逐经相接的关系(5)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补充:1)除带脉外,其余均至下而上直行 2)上肢没有奇经分布,(二)奇经八脉的特点及生理功能,2.生理功能:(1)密切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
7、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二)奇经八脉的特点及生理功能,2.生理功能:(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十四经发挥:“盖以人之气血常行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二)奇经八脉的特点及生理功能,2.生理功能:(3)奇经与肝、肾、脑、髓、胞宫等脏腑有较密切的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一
8、)督脉循行:人体后正中线基本功能: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二)任脉循行:人体前正中线基本功能: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基本功能: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冲为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四)带脉循行:绕身一周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脉,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五)阴跷脉、阳跷脉循行: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上至头面、眼部,交会于足少阴肾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上至肩部、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基本功能: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之功。 “分主一身之阴阳”,二、奇经八脉
9、的循行和功能,(六)阴维脉、阳维脉循行: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于足少阴经、任脉等;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督脉等基本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交会。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交会。,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主要表现: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一、沟通联系作用,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 皮部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3.脏腑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系
10、(2)有的经脉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贯肝入肺络心(3)有的脏腑又有多条经脉循至。如联络肺的经脉有手阳明经、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一、沟通联系作用,4.经脉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并与督、任二脉相连(2)十二经脉之间通过经别、别络联络(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密切联系(4)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二、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灵枢脉度:“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三、感应传导作用,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作用感应:又称“得气”,刺激穴位,所产生
11、的酸、麻、胀、重的感觉传导:又称“行气”,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四、调节平衡作用,经络通过接收、传递信息,调节气血运行,协调阴阳、脏腑关系,使人体机能协调平衡当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发生疾病时,可运用针灸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针刺穴位,对相关脏腑有调节作用,第五节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一)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1.经络是外邪侵袭人体的重要途径2.经络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二)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1.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相应部位2.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官窍,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三)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1. 互为表里的脏与
12、腑病变之间的传变2.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病变的传变,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一)循经辨证,判断病位(循经诊断)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所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的依据,辨别疾病所属脏腑和经络肝胆疾病两胁疼病前额头痛阳明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后头项头痛太阳经巅顶头痛厥阴经,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二)按察腧穴,判断病位(按穴诊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经气聚集的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点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皮肤形态变化,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如:肠痈(阑尾炎):阑尾穴压痛消化不良:脾俞穴(十一胸椎棘突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异常变化,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一)循经取穴主要用于针灸与按摩疗法。在病变周围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称为“局部取穴” 和“远端取穴”。注意“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分经用药“引经报使”“归经”是指某药对某经或某一脏腑有特殊选择性的作用。本草纲目指出: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藳本,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