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在城市发展的有效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活动的日益繁荣与城市噪声控制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分析,来探寻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与构成,归纳变化的趋势,从而对城市环境噪声的治理提出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城市环境噪声分析变化趋势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733.22 文献标识码: 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嬗变和经济的发展,全市环境噪声污染重点出现了很大转变,噪声污染区域从面积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虽然全市的区域噪声每年
2、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是城市噪声信访案件仍居高不下,噪声扰民现象已成为市民当前反映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此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在城市发展有效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活动的日益繁荣与城市噪声控制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 一、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本文依据敦化市环境监站“十一五”期间,即 20062010 年度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全市的区域环境噪声进行分析。 (一) 暴露在不同声环境质量级别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 敦化市城区声环境监测点网格覆盖面积为 14.7Km2,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 83.7%,网格覆盖人口 16.32 万人。从暴露在不同
3、声环境质量级别的面积和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声环境超标面积为 1.4 Km2,超标面积覆盖人口数 1.6 余万人。市区声环境质量好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3.96km2 和 4.7 余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总网格人口的 27.9%和28.3%;声环境质量较好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 9.12 km2 和10.6 余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的 64.2%和 65.0%;声环境质量受到轻度污染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 1.32 km2 和 1.5 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总网格人口的 0.09%和 0.09%;声环境质量受到中度污染的的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分别为 0.12k
4、m2 和 0.14 万人,各占总网格面积和网格覆盖人口的 0.01%和 0.01%,详见表 1-1-1。 表 1-1-1 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二)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源构成 2010 年敦化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是生活噪声占 69.2%;交通噪声占 8.3%;工业噪声占 20.0%;施工噪声占 2.5%。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来看,敦化市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噪声,其次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可见社会生活噪声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其次是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详见图 1-2-1 图 1-2-12010 年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构成 二、五年(200620
5、10)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一)质量状况变化趋势 2006 年至 2010 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五年间敦化市区域环境噪声范围在 50.151.9 dB(A)之间,最大值出现于 2010 年。声环境质量较好。数值及变化情况详见图 2-1-1 图 2-1-120062010 年敦化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变化情况 (二)面积和人口变化趋势 从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来看,2006 年至2010 年间声环境质量好和较好的网格覆盖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总网格面积和人口的 75.02-76.7%之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详见表 2-2-1、图 2-2-1。 表
6、 2-2-1 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 年度 图 2-2-1 20062010 年敦化市区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对比图 三、分析结论 主要声源从发展角度上看,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是敦化市在环境噪声控制领域当中的主要噪声控制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加剧了生活噪声的产生范围和持久性。交通噪声在城市发展有效空间范围内车辆明显逐年增加,因此,加大这两方面的噪声控制是敦化市今后在城市环境噪声治理过程的发展方向。 加强市民的环境意识应为控制社会噪声源的主导方向。对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要有相应的时间和声源噪声值控制要求,对主要居住区的商业行为所
7、产生的噪声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市民一个安静的生活、学习 环境。 敦化市城市建设这五年来得到飞快的发展,在市区道路建设方面注重路面、路宽和噪声隔离带的建设,这是控制市区交通噪声的主要手段,采取车辆分流限速、控制路段等方式,也是敦化市在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环境管理手段。 四、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一) 科学规划城市噪声功能区,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及交通噪声的预留空间,从控制源头入手,对有可能产生噪声污染各类工商业及娱乐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从严审批。 (二) 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加工、餐饮、娱乐、健身、机械维修、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 (三) 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在市区道路建设方面注重路面、路宽和噪声隔离带的建设,采取车辆分流限速、控制路段等方式,在主城区实现禁鸣措施。 (四) 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 (五) 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加大敏感区内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执法管理力度,对噪声超标工业企业实现降噪工艺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 敦化市十一五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