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6475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构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探索摘 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对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天津职业大学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构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设想。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章编号: 该论文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程: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编号:GZYGH 2011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中职

2、教育也占到了中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目前有高职院校 1215 所,招生 300 万多人;中职学校 14000 所,招生 800 多万人;中高职教育每年招生 1100 多万人,在校生 3000 多万人。我国已经形成了由中职到高职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鲁昕,在 2011 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我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结构, 在学习借鉴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三种模式。 1五年一贯制模式 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籍上前三年按照中职管理,后两年按照高职管理,五年学业期满考试合格者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这

4、是一种在教学计划上整体贯通、学籍管理上分段衔接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2单考单招模式 教育部门单独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其考试采取 3+X,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 “X”是指综合专业课一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两科。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年通过此种模式升入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的学生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 5%。由于单考单招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入学后一般与普通高中毕业考上高职的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管理。 3 “3+2” 衔接模式 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联合办学, 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完三年中职课程后, 不用参加统一组织的高考,直接或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

5、测试,升入高职对口专业就读,毕业成绩合格,授予专科类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分析 1五年一贯制模式特点 该模式是招收参加统一的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在课程上能够统筹设计五年的课程体系,避免了学习内容的重复性。但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其缺点。首先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 前三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 学生不能在第三年后实行部分淘汰和分流,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惰性心理; 其次, 五年时间全由高职院校来举办,而学籍管理上是分段管理,加之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不适应高校的管理模式,由此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第三,未能充分

6、发挥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 2单考单招模式特点 该模式给中职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继续升学的途径,使中职毕业生出路更加广泛。但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没有衔接,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招收的中职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混合编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给高职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 3 “3+2”衔接模式特点 一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职业教

7、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中职学生学业完成后,学生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是整体设计,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特别是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要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分段实施,需要联办学校间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来自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有“3+2” (及对口招生)衔接模式和有单考单招两种形式,本轮文主要研究是“3+2”分段衔接模式,对单考单招研究进行忽略。 三、天津职业大学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探索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

8、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国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 17 所院校之一,连续三届当选并现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2006 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 28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09 年 9 月顺利通过市级和国家级验收,并获得 500 万的中央财政资金奖励。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尤其对“3+2”分段(即前 3 年在对口中职学校学习,后 2年在天津职业大学学习)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学校目前有 12个专业与 14 中职学校实

9、行了对口招生。 一)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1.与中职校密切联系,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2.课程体系构建把握统筹性原则,五年融会贯通 中高职院校仔细研究培养目标,以全局观点为指导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紧扣五年共同的培养目标,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理论,强模仿,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

10、励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如 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职和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 专业课程:以专业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益。 核心课程要求连续学习和积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技能主线。如我校国交学院的旅游英语(3+2)中职期间开设 12 门旅游酒店类专业课程,以理论铺垫为主,介绍旅游酒店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建立起专业概念服务。高职阶段开设以动手、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操作性强,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中职学习的理论知识。

11、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尤其是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专业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 要求中职学校在第 4 学期或第 5 学期开设 2 门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天津职业大学和中职学校联合进行命题,考试不及格取消“3+2”班的学习资格,这样给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力。 如我校国交学院的旅游英语(3+2)进行的考核方式为: 注重平时的过程考核,降低期末考试占分比例。针对 3+2 学生学习惰性强的特点,有意识的将成绩转到平时,督促学生平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任务。期末考试不摒弃笔试,有利于学生重视考试并对重要知识进行记忆。 提高小组完

12、成任务的比例。针对“3+2”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极强的特点,制定小组合作任务,锻炼学生配合他人、团队合作的能力。 如我校生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3+2)采用全面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一套重在激励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如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3+2)课程微生物与发酵技术 ,授课教师根据微生物基础课程性质和特点,将考核分成试卷成绩、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解决情况、案例设计与分析、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查找整理资料的质量等部分。同时注重考核主题的多元化,如在药品营销实务课程中,大胆采取自评、小组互评结果、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平均成绩作为最终的成绩。 4.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水平 由于中职学

13、校的学生成绩层次不齐,尤其英语水平差距更大,给授课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惑,学校为应对这种问题,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外语能力考试,按照考试成绩进行编班(即分为 A 班和 B 班)授课,进行了分层教学。 5.加强中高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实施 5 年的教学计划。这种对口专业之间的联合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两校的教师坐到一起,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听课评课、交流心得、互有收获。如我校生环学院环境检测与评价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做法: 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完成水环境监测

14、初级,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 部分中职校实训条件有限,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利用我校实训条件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互补,如环境微生物、基础化学等课程在中职、高职教学计划中均开设,但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中高职阶段以实训为主,并以教学做一体形式开设。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 1.提前进入高职,培养职业修养 在正式开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为期 8 周的培训,内容涵盖英语精读、听说、酒店运作流程等多门课程,了解学生状态、英语情况,为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分析学生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开学之初,组织所有为“3+2”学生进行培训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

15、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 3.了解学生需求,变换教学方法 通过学校班级信息员、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3+2”课的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学生惰性强,应试性学习较强的习惯,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起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三)招生探索方面 1.自从 2002 年至 2013 年我校与天津市中职院校进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近 10 余年来,一直开展天津市高职春季高考,招生对象为

16、“三校生”即中职、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年计划 500-1000 人不等。 2.2007-2009 年开展面向“三校生”开展单独命题、自主招生,考试采取文化课考试与专业课测试结合的方式,文化课考试参加天津市春季高考统一考试,专业课测试由我校自行组织。年计划 200 余人,强调测试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单独考试自主招生。 3.在天津市面向普通高中的高考中,从 2009 年开始至今实施自主招生改革,计划从 200 人增至今年 280 人,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选拔有从事职业教育愿望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考生。重点考察学生时事政治知识、言语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以

17、及结合专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 学校中高职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中高职衔接已有多年的探索,但是不论是衔接的广度还是宽度都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1.目前学校的生源还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而非中职学校,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比例一直较小。高职院校与中职对接的途径仅仅是通过对口招生考试,招收少量的三校生,但对于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2.五年制和高职单招模式依然存在着专业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错位。其一, 五年制和高职单招的专业设置同样出现高校大扩招普遍存在的趋同和扎堆现象。其二, 教育部 200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 2004 年颁布

18、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对中职与高职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设置口径宽窄不一, 容易导致中高职在专业衔接的接口上产生脱节。即使是 5 年制( 3 + 2) 的专业, 也因缺少实质性的专业建设与合作机制, 容易产生疏离和衔接错位。课程衔接上,也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选用上的重复、脱节等现象。 3.中高职在数量上先后大幅度增长, 其教育质量水平还应相应提升。由于生源对口衔接的通道被掐紧, 高职的生源主体来自 3A 阶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提法, 3A 阶段的学生应经过 4B 阶段的补充教育才适合接受 5B 高职阶段的教育。事实上, 作为高职生源主体

19、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普遍缺少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 也未经 4B 阶段的补充教育, 因此,生源素质“先天不足” 。 改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对策思考 中高职衔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供符合终生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 1.推进招生考试制度衔接 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 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扩大对口招生的配套措施: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自主招生; 二是改革高职单招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注重“够用、基础”,专业知识技能考试注重实用性、连续性, 可以用规范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代专业知识技能考试。 2.实现专业口径衔接 针对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 中高职的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专业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的空间。 3.加强课程标准衔接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 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