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7404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解析摘要:文章基于对贵州轻工职院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分析,试图探索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工业科系为主的校园中艺术类教学建筑的设计要点,以期对相关类型的建筑设计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育建筑;整体性;工业;艺术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Guizhou province light industry arts and science department of design analysis, trying to expl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d

2、evelopment, GongYeKe department is the campus of the arts teaching building design, in order to have some reference to related type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education building; Integrity; Industry; ar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不断兴建各类高校,建设更加优质的校园环境。贵阳市在这片

3、建设热潮中也开展了花溪高校聚集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进驻的其中一间高校。人文艺术系馆的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建设背景下诞生的。 1、项目概况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花溪新校区位于贵阳市花溪高校聚集区一期用地的西北侧。西南临栋青路,东南临思雅路。校园面向栋青路开设主校门,入口沿一条大尺度的礼仪景观大道导向校园中心的水体景观带,以图书馆为对景,形成校园最主要的礼仪轴线。 礼仪景观大道的两侧规划为教学实训区,艺术人文系馆的基地就位于教学实训区的东南端,靠近校前广场,临城市干道,隔景观大道与西北侧的其他院系组团对望,北面与中心景观湖相接,场地形状呈不规则类梯形状(见图 1) 。该项目包

4、含了人文系及艺术系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训功能,由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实训室、机房、展览和办公等多种功能组成,是一综合性的教育建筑。建筑总规模约 2 万平方米,艺术系部分建筑面积约 1.4 万平方米,人文系部分建筑面积约 7 千平方米。 图 1 2、设计构思 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实训楼才是恰当的成为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该项目中我们从几个要点来把握设计方向: 1、整体性。从单体建筑到整个校园环境乃至城市空间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建筑设计不能孤立的看待,首先应该从宏观层面对城市、校园、建筑进行三位一体的整体化设计,建筑要与环境对话,从内到外通过多层次的空间过渡和融合营造整体的校园环境氛围。 2、

5、工业性。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学校的气质和特性。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工业为主的学校,其艺术院系在设置上也更多的偏重工艺美术方面。因此与其他的艺术院校或是综合性高校不同,该校艺术人文系馆的设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工业性。 3、艺术性。作为艺术和人文科系的专业教学实训楼,与校园的其他工业科系相区别,建筑设计还应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在校园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建筑形象应能表达具有学科特色性格的艺术气质。 4、功能性。在使用功能上,除了解决多种功能混杂的功能分区,艺术与人文科系还存在有较多的特性需求。比如展览空间,交流空间,美术教室等,建筑设计要能够满足各科系的功能性要求。 3、总平面设计 3.1.场地条件

6、艺术人文系馆建设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基地南向正对栋青路、思雅路两条花溪高校聚集区最重要的城市干道的交叉点,是校园与城市联系的一个重要节点;基地西北面临礼仪景观大道,建筑是校园礼仪主轴线的主要围合界面:基地北面临中心景观湖,建筑成为打造沿湖景观的组成要素。因此该项目的落成对于校园入口礼仪空间、礼仪轴线的营造,校园形象的展示以及校园中心景观的构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2 设计回应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区位条件,设计从整体性出发,选择了对话与呼应的方式来回应场地的外部环境与规划条件。首先为了延续原有规划方案的理念,强化校园主入口开始的礼仪景观轴线,场地西侧沿礼仪景观大道展开布置了约一百米

7、长的建筑体量,使礼仪轴线能有一个延续到界面,该建筑体量在高度和长度上都与景观大道另一侧的其他院系教学实训组团保持一致。通过这种整体性、对称性的处理共同打造校园入口轴线空间序列。 为了回应基地与城市,校园,中心景观都有紧密联系的特殊区位条件,总平面设计在南向,西向,北向几个不同的节点处,由多个条形建筑体量围合成了 3 个空间形态和而不同的半开敞庭院。每个庭院均为三面围合,围合的封闭程度不同,并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打开,形成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从各个不同方向导入人流。西向的庭院朝向校园主入口开放,由建筑架空形成的巨大开口引入礼仪广场的人流, ,北向的庭院朝湖面打开,在导入北面宿舍区前来的大量人流的同时

8、,也成为中心湖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向的庭院面向城市干道交叉口打开,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迎向城市节点空间,在展示建筑之外还展现了校园景观空间,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庭院成为一种媒介,一个链接将城市与建筑联系起来。艺术系与人文系分别布置在场地的南北两个区域,两个系各自环绕一个独立的内庭院布置,并共享一个庭院,不同方向来的人流通过庭院集散,庭院成为组织建筑室内外交通的一个核心空间,庭院间相互连通,使各系既相互独立又能紧密联系。设计利用庭院作为室内外空间统一整体的特性,创造建筑与外部环境一种柔和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校园空间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融合,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4、建筑设计 4

9、.1 空间设计 由于该教学实训组团为人文及艺术两个学科系共同使用,从功能性要求出发,设计中既要考虑各系使用的独立性,又考虑两系共用及交流的联系性,并且要不能破坏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因此作为两个科系的交集和过渡,一个良好的共享空间便成为整个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也是解决好两系又分又合的一种矛盾、暧昧关系的关键点。 艺术和人文科系在使用功能上具有某些特性,其教学方式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加鼓励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广泛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借鉴成为艺术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该类学科教学的特性需求,空间设计应该创造出人性化的、富有艺术气息的交流活动空间,从而使建筑成为孕育

10、艺术创作的良好载体。 有创作,就有展示创作的需要,展示不单是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传达创作的一种方式,展品陈列是艺术学院需要对外联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项。展示空间作为艺术学院的窗口也是空间设计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综合考虑上述几个功能性要求,设计构想了一个集合交流,展示,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开放交流空间体系来整合这些功能需求。建筑通过体块的穿插,抽离和错叠,形成三个主要的庭院空间来容纳开放的交流展示功能,庭院在首层通过架空的艺术展示长廊串联起来,并与室内的展示陈列区联系起来,展示长廊成为建筑与庭院的过渡空间,使室内外发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打破实体界面围合的割裂感,同时增加了院落的

11、层次感。室内外空间通过连廊这种柔性空间串成了室内外一体化的整体性媒体空间。建筑在二、三层又通过架空走廊,活动阶梯等将不同庭院,不同层面的露天活动平台联系成一个整体。通过在不同高度上将灰空间、庭院空间和建筑实体空间相互穿插,搭建起一个立体化的庭院体系。这个庭院体系在立体上呈现出多种功能和形态的空间彼此咬合的动态感,空间界限模糊化,呈现丰富的层次性。庭院空间的属性多元化,暧昧化。各庭院既有独立的领域感,庭院之间也相互渗透,能够很好的实现视线的延续性和实际功能联系的可达性。能够满足交流、展示、共享等多种功能的需要,这个立体化的庭院体系也就成为上面提到的多层次开放交流空间体系的建筑空间载体。 (图 2

12、) 图 2 4.2 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以强烈的虚实对比手法强化建筑的体量感,追求一种雕塑感和力量感的建筑形态,使建筑造型能够承载艺术与文化的主题性格,满足其作为人文系与艺术系系馆的艺术性气质诉求。 建筑北面临湖,设计中以不断重复的水平线条作为主要元素,与水景相互映衬勾画出舒展的建筑形态。立面语言朴实简练,没有采用过多的装饰构件,以简单硬朗的直线和折线体现出简洁明快的工艺美术气息。5 结语 艺术类的学科的专业教学楼在工业科系为主的校园中常会成为一个较重要的视觉展示面,其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识别性来体现专业的独特性,但表达艺术特性不代表一定是突出张扬建筑单体,从整体出发,结合场地条件,校园文化和功能需求创造符合整体校园环境氛围的特性设计也许更加合适。文章在该项目设计中的探讨希望能对相关类型的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