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外包与我国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摘要: 笔者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贸易数据,测算 1992 年2010 年间我国 15个行业的国际外包水平,对国际外包与人均实际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国际外包水平经历先增后降的发展过程,从 1992 年的 0.20 上升到 2002 年的 0.22,之后逐年下降,2007 年为 0.16;在短期和长期上,外包对行业的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短期弹性大约在-0.1 到-0.2 之间,长期弹性大约在-0.3 到-0.5 之间。 关键词:国际外包;劳动生产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
2、科学基金(10YJC79016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SK2012B016) 。 作者简介:陈清萍(1982-) ,女,安徽安庆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外包和二元边际研究;刘晴(1981-) ,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066 -05 收稿日期:2012-04-28 一、文献综述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外包发展的突飞猛进
3、,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国际外包的影响因素和福利效应,其中备受关注的主要是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 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他们的母国数据进行的。有学者发现 1980 年1992 年外包对英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效应,但他们没有区分在岸和离岸外包,且研究仅包括 3 个制造业。Amiti 等(2006)进一步把外包分成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使用美国制造业 1992年2000 年投入产出表,测度了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当期和滞后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正效应。有学者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更进一步证实了外包对企业效率的正效应。他们根据 200
4、6 年收集的 1990 年1991 与2004 年2005 年的企业层面数据,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外包给美国或者欧洲的企业效率提高最大,其次是外包到亚洲的企业,生产效率最小的是那些不进行外包的企业。也有学者认为外包对生产率存在负面影响。有人构建了包含外包行为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当外包方对发包方的信息反馈减少或双方存在沟通问题,外包会消极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有人也提出“外包生产率悖论” ,认为较大规模的外包行为会限制将来组织创新的范围,进而导致较低的生产率增长。 国内有关外包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承接外包展开的,但分析的角度不尽一致。有些学者指出外包是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我国的
5、生产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王可侠 等(2012)发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代工企业能够从跨国公司主动性和被动性技术溢出中提升技术水平,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也有学者持有相反的观点。有人认为,发包企业不会把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核心流程外包出去,导致接包方的生产活动长期局限于产业链的低端业务环节,不利于技术提升。吕延方等(2010)运用 1998年2007 年 11 个主要制造业产业的数据,测评承接外包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承接外包行为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尤其以简单加工制造为主的承接外包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有关中
6、国外包研究的文献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多数学者误认为 Feenstra 等(1997)提出的FH 指数可以度量承接外包的强度,而实际上它只是度量对外发包的指标,以致于在研究问题时用错误的指标度量了承接外包,这里使用其度量对外发包强度,而中国对外发包的研究较为缺乏,笔者试图补充之。其次,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出现伪回归而使结论失效,所以前人的研究可能存在虚假回归的嫌疑,笔者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首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了协整检验之后,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国际外包的短期和长期劳动生产率效应。 二、外包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框架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行业选择及归并 笔
7、者选择投入产出表中的 15 个产业,并参照宋泓等(1999)总结的对照表,对我国采用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和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V3)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V3)进行了归并。 2.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笔者所使用的中间投入品来自于 1992、1997、2002、2007 年投入产出表 。进口数据来自于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行业的产出、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技术水平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内部支出指标。因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000年2002 年研发支出的数据缺失,为获得平行面
8、板,在该行业 1999 年的数据的基础上,使用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R&D 投资的增速,补齐了缺漏数据。 3.国际外包的计算 依据上述方法,得出我国国际外包水平的测算结果如表 1 所示。从时间上,我国总体国际外包水平从 1992 年的 0.20 上升到 2002 年的0.22,之后逐年下降,2007 年为 0.16;从行业上,15 年平均国际外包水平最高的依次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4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30) ,金属制品业(0.30)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0.2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5) 。 四、外包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一
9、)面板单位根检验 笔者使用 IPS 和 LLC 方法对人均实际产出 lnpcy、人均实际资本存量lnpck、实际技术水平 lnrd 和外包水平 lnos 分别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并使用 AIC 准则选取滞后阶数,结果见表 2。在 IPS 检验方法下:对于原序列,统计量均小于临界值-2.080,不能拒绝原假设,这表明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均非平稳,即包含单位根;对于一阶差分序列,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2.080,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每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至少有一个截面是平稳的。LLC 检验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这表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面板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序列都是单位根
10、检验过程并且同阶单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但两者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检定。在此使用 Nyblom-Harvey 提出来的基于残差的检验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本文中截面数为 15,如果选取样本数为 10 的临界值,由表 3 知,不管在假设 1 还是在假设 2 下, Nyblom-Harvey 统计量均大于 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可以认为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如果保守一点,选取样本数为 20 的临界值,那么,不管在假设 1 还是在假设 2 下, Nyblom-Harvey 统计量甚至小于 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
11、原假设,这时,两个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采取 IPS 方法、LLC 方法、Pesaran 方法和 Fisher pp 方法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4 所示。 (三)误差修正模型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笔者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在短期和长期上,外包对行业的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短期弹性大约在-0.1 到-0.2 之间,长期弹性大约在-0.3 到-0.5之间。即外包增长 1%,短期来看会带来产出 0.1%0.2%的下降,长期来看会带来产出 0.3%0.5%的下降。 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人们专业化分
12、工的加深会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因此从理论上说,外包应该能增进生产率的增长,可是,剥离掉价格上涨因素,中国的 15 个行业的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个结论。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可能有:(1)被动发包。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大量进口中间投入品,被发包的不是非核心业务,而是具有比较劣势的业务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业务,这使我国付出了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更使得技术受制于人,加速国际化利益缩水,阻碍了实际生产效率的可持续增长。 (2)存在诸多阻碍技术溢出的因素。可能由于合作双方技术差距悬殊,中间投入品技术复杂度很高,远远超出中国同行业平均吸纳水平
13、;可能是由于外方得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提前做好了防止技术外流的重重保护,比如中间产品使用的是可分性较差的技术。 (3)地区产业同构。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导下,国内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惊人地雷同,各省市产业布局也呈现出均一化特点,导致各地区转型之时投入巨大而供应成品时受益微薄,全国一盘棋的专业化生产导致最终陷入“单一化陷阱” 。 基于此,笔者提出政策建议:(1)应重新审视和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改革发展思路,由“被动发包”向“主动发包”转变,由“制造外包”向“服务外包”转变,并在新路径上不断汲取制造外包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的软环境,鼓励国内企业
14、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原创动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缩短发包时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减小对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依赖程度,增强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3)解决国内产业分散问题,清扫国内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恶习,调整国内地区产业同构,优化国内资源配置,形成国内统一市场,集全市甚至全省之力打造特色经济,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使其与国际外包互动共赢,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吕ZK(#延方,王冬.2010.承接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1):66-83. 宋泓,柴渝.1999.三资企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
15、分析J.管理世界(6):67-76. 王可侠,范谷雨,夏琦.2012.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以皖江示范区为例J.江淮论坛(6):13-19. AMITI M, WEI SHANG JIN.2006.Service off-shoring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Z.NBER Working Paper. FEENSTRA R C, HANSON G H.1996.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2)
16、:240-245. FEENSTRA R C, HANSON G H.1997.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 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2(3):373-380. FEENSTRA R C. 2010.Offshor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micro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编校: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