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8134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知识转移是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知识的流通,文章用传播学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来分析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得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受信源及其编码能力、信息传送环境、信宿及其译码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最后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企业内知识转移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知识转移 影响因素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传播学是研究传播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对传播现象的简略描述,揭示传播过程或过程中各环节的结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郭庆光,2011) 。

2、 知识转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 Teece 在 1977 年提出,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的跨国界应用的知识。Davenport 和 Prusark 将知识转移定义成知识源转移到组织其他人和部门的过程。综合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知识传递渠道,并利用这些渠道实现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转移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吸收和创新。因此,知识转移也属于人类传播研究范畴,本文将运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简述 1949 年美国的两位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

3、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由七个要素组成、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并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图 1所示。 这个模式起初是为技术领域开发的,但是在此领域之外也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传播学领域,因而它也成了传播过程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模式和其他传播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导入了干扰的概念,它是指任何阻碍成功传播的东西,这个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过程的研究。噪音的出现表明传播不是在理想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信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与企业内知识转移 (一)知识的

4、分类 知识的分类方式很多,基于本文的研究,将知识按可编码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构化知识,是知事和知因两方面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非结构化知识,是知窍和知人两方面的知识,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经验或诀窍、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惯例等。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下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1.信源。信源是知识转移和传播的源头,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知识转移。首先,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是决定知识转移质量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组织中,由于拥有组织需要的独特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某种权力,对应

5、体现其在组织中的地位。知识拥有者由于害怕转移了这种知识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个人或群体有时将知识视为个人私产的心理,而不愿转移或分享这种知识,转移和共享它们应当视为一种慷慨的举动而获得一定的补偿。其次,知识转移方对自身知识的意识程度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个人很多知识存在于整个组织或团体中,而且组织知识的大部分是处于缄默状态的隐性知识。人们常常不能感觉到隐性知识的存在,因此很难意识到自身拥有哪些方面的隐性知识,也不知道拥有多少隐性知识,更不用说将它们明晰化并主动转移这样的知识。再次,拥有者即使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但他们不需要为了使用这些知识而费时费力地明晰它们以便转移。最后,知识转

6、出者表述知识的能力强弱也影响转移的效果。 2.编码。编码是信息提供者愿意把个人的知识用于传播的前提下,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编码处理。信源编码是把信息意义转变为信息符号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在信息传播者大脑中进行,再通过操作性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信息是对符号化表示的数据经过处理并加以释义后得到的结果,因而是可以明确表达和解释的,但隐性知识则大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应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区分处理。 对于显性知识,信源可以把传播的知识按照文字、图片等符号对知识进行编码处理,形成一种可以脱离信源传播的媒介,比如企业里的新技术应用流程手册、新产品使用方法图解等。当然,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情

7、况下,信息编码可以形成网络媒介,这为后面的信道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在企业内表现为企业员工的经验诀窍、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而当前研究大都认为共享及转移隐性知识的非常普遍的方式仍然是面对面的人际互动。波兰尼曾经举例,通过研究棋谱可以学习前人的棋艺,说明隐性知识有时可以通过与中间媒介物的交流获取。因此,本文认为在转移隐性知识时可以借助中间媒介物进行编码。当前,社会网络媒介应用广泛,博客、网络社区、qq 群等媒介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可以书写个人的工作日志、心得、反思等,而这些网络产物往往是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体现。3.信道。信道是传送信息的通道,即载荷着信

8、息的信号藉以通行的物理设施或介质场。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干扰因素主要是针对信道。单纯以传播来看,信道的选择包括选择何种介质作为信息通道,网络通道、电视媒介、集中学习等都可以成为备选,关键看哪种通道受到的干扰少,利于信息传输。 在企业内部,知识赖以传递的通道或环境除了单纯的媒介通道外,还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制度安排等方面。首先,组织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有影响。一般认为,正式的组织结构在转移和共享知识方面的作用有限。比如,职能型组织擅长在学科范围内转移专门知识,但在转移跨职能知识方面表现较差。按产品/部门组织的公司能较好转移跨职能信息,加速新产品开发,但在支持专门技术方面相对较弱。矩阵

9、组织则可解决这种两难选择,而非正式的团队组织对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作用突出。其次,企业文化中的许多方面,如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是否容忍失误、是否支持个人关系网络的发展等因素,对知识转移影响甚大。最后,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特别是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建设对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4.译码。译码是把信息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符号的意义。但是,信息接受者往往不能真正还原发送者信息的全部,甚至理解不当,这就要求传播者与受传者应在共同经验范围内传递信息。施拉姆认为,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信息符号。在交流过程中,符号是共享的,尽

10、管对于任何两位参加者来说,这些符号不可能刚好意味着同一件事情,但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但从来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此外,随着符号交流的继续进行,新的不同点几乎肯定会出现,那么也就必须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来消除这些不同点,这种传播交流被称为“会聚过程” 。5.信宿。信宿即知识的接受方,来自知识接受方的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同样既可能是主观上的,也可能是客观上的。主观上,知识接受方由于存在被动接受的弱者心态,而对“非本地知识”存在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越强,转移效果越差。客观上,知识接受方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接受方已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不仅能增强记忆新知识

11、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其回忆利用这些新知识的能力。至于知识的获得,个体存储于记忆中的事物、模式、概念越多,新知识越容易获得,而且也更容易将其应用于新的领域。人们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知识。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企业内知识转移影响的启示 (一)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把干扰考虑到每一个环节 由于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只有信道一个环节考虑了干扰,基于企业内部的传播应考虑更多的干扰,从信源、编码、译码、信宿各个环节都应考虑干扰。知识发送方的传播能力、传播意愿及编码能力等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同样,知识接受方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等将影响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二)创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

12、境是知识转移的通道,构建一个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将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转移,减少环境对信息转移的干扰。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第一,企业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理念。为此可将企业视为一个有生命可进化的学习型组织,视员工为知识创造的主体。同时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适合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应当鼓励个人或团队主动寻求和应用“非本地知识” ,应用现有知识资源,避免知识的重复开发。 第二,完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更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和传播。正式的组织结构在转移显性知识方面有突出的作用,而企业要发挥非正式团体在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王润良、郑晓齐,2001) 。 第三,

13、建立必要的知识转移制度。在内部网络方面,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式交流制度。对知识型公司,建立项目文档制度和项目交流制度,使项目开发中形成的知识采取规范方法形成必要的文档,从而保存宝贵的项目知识资源。同时建立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和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便利保存、发送和接收公司的知识资源。 第四,形成对知识发送者的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组织内人员和团队共享知识的机制,确保组织内部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内部动力,自发地开发知识资源并共享组织内已经存在的知识资源。除了鼓励个人和团队开发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拥有者鼓励将知识奉献出来,对知识传播和转移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愿意将知识转移给自己的朋友或熟人,是因

14、为可以获得某种正面反馈。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知识转移的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使得知识拥有者在企业内部向不相识的人转移知识时也可以获得正面反馈。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对员工知识创造、转移情况尽可能量化,作为考核其绩效的指标之一,这对于知识型大公司尤其重要。 (三)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信息技术渗透在知识转移的各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产生、传递的手段、方法、途径及知识所依赖的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掌握好信息技术才能快速、有效、多途径地发现、获取、掌握、创新知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空间上的限制,为知识转移铺平道路。特别是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如果只是借助面对面

15、的交流,势必会缩小传递的范围,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平台可实时为企业员工间进行探讨对话、技术指导。另外借助信息技术将能把员工的心得、经验、工作作风等文字化、视频化,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员工浏览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 J.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 3.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4.南希M狄克逊.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的方法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Michael E.Gorman.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ir Rol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3) 6.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7.王润良,郑晓齐.非正式团体: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J.科研管理,2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