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6848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析泰山周边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发展序列摘要:泰山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发端,一直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岳石文化,我们的先人都曾在泰山周边地区留下了文明的足迹。 关键词:泰安;考古文化;序列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 发展序列概述。 从考古学意义上说,笔者认为,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兴起) 、发展(勃兴) 、扩张到衰落(传承)的发展过程。各支考古学文化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交织融合,促进了泰山周边地区史前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才使得在这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更具有活力,更有声有色。 起源于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最为著名的一支就是在距今六千

2、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八十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二到三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约 46006100 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作为海岱文化区中一支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化发展序列,大汶口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泰山周边地区史前文明社会的宏大场景。大汶口文化就其发展阶段来说,一般的认为可以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大汶口文化之所以显示出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发展阶段,上承仰韶文化发展之脉络,下又接续龙山文化发展之起因。在这一时期,有人认为,中国史前文明时期的几个主

3、要的文化大区业已形成,并且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所以,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在泰山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早、中期的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发展阶段上,从时间上看很显然这个时期并没有进入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但正是由于早、中期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才使得后来在此的商周文化有了物质和精神上的铺垫,也因此具备了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考古学文化比较和研究的条件。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应该在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纬度上都与商周期的考古学研究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海岱龙山文化在发展阶段上是对于大汶口文化有着直接的继承和发展,而海岱龙山文化的去向,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岳石文化,而岳石文

4、化的晚期发展阶段则已经进入到了商代的早期发展阶段。 二、 大汶口文化的发端。 大汶口文化是以泰沂山区为中心,之后又辐射到整个山东半岛和黄河下游地区,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外扩张的趋势,是早期具有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的三支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晚期,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而且在文化发展级别上已经具备了比较高层次的水平。在已经发掘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遗存中石制农业生产工具的比例继续上升,出现了礼器化的石钺和玉钺;陶器中彩陶衰落,红陶减少,代之以灰黑陶为主,并出现了黄色细沙硬质陶及白陶,已经有了用慢轮修整的制陶技术。有的陶器上有了刻画的符号,有了规模宏大的墓葬,其随葬品

5、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生前所需的生活必需品” 从这一系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比较直观的结论:这是一种早期文明萌芽的初创。在聚落中的社会分化程度,文化发展阶段等具有社会决定意义的属性正在并且已经开始决定后来的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文化的性质。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其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找到证据:在彩陶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的仰韶文化后期,其对于海岱文化区的影响也逐渐的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灰黑陶为主,以及白陶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最迟不晚于大汶口文化的晚期阶段,海岱文化区的存续就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和文化性质,而这正是区分于其他区域类型的考古学文化的关键性证据;同时也体现出了海岱文化区,尤其是泰山周

6、边地区的文化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水平。而且白陶的出现似乎和商代时期的陶器纹样也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这一联系从社会发展性质上说,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其他方面,比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陶器的纹饰和种类、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出土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以及大汶口文化所分布的地域范围都呈现出一种即将走向 “分层社会 ”的趋势。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文明即将到来的象征。 “在这一阶段上,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表现为迅速加快的趋向。在聚落的空间形态上,聚落群开始形成,群内先是出现中心聚落(大聚落)和从属聚落(小聚落)的区别,个别地区甚至发展成为大中小三级的聚落形态,各级聚落在数量上表现为金字塔的状态,不

7、同层级的聚落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在聚落内部,财富的分化日趋严重,礼仪制度开始萌芽并获得初步的发展,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规范不同层级社群和个人身份、地位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呈现出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景象。究其原因,我们没有发现生产工具有质的变化,生产技术也没有出现可以观察到的大的进步,所以,我们推定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即家族甚至大家族取代氏族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家族所有制取代氏族所有制,而相应地,世系的传承也由母系转化为父系,家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父系大家庭经济也开始出现。 ”在这样的新形式下,原有的氏族制下的平等社会发生断裂,或者可以说是裂

8、变,裂变为不平等的分层社会。 三、龙山文化的勃兴。 龙山文化的发展序列的分布范围显然也与泰山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最西端延续到鲁西平原。 “鲁豫皖一带的龙山文化,来源于当地的大汶口文化,又发展为岳石文化”从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上来说,这起码可以说明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性从量化上具有积聚的效果。这种质量互变的结果可以从龙山文化时期诸多方面的发展得到证明:“制玉和金属冶铸成为新兴的工业部门,铜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制陶从手制转变到轮制为主,社会的经济空前的繁荣。 ”这些变化不能不说在大汶口文化发展的中晚期就已经有所酝酿。众所周知,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及其制玉技术是非常发

9、达的,其玉器的制造水平可能继承了来自南方的良诸文化的因素,而且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冶铸水平的高低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而且从某些制作工艺上来说,金属冶铸的方法也存在着吸收和创新了制玉方法的可能性。对于制陶业的发展历程来说,更是体现了其相互传承的趋势,由手制向轮制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其传统意义上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再从慢轮到快轮的过度,可以说,龙山文化的制陶技术使得黑陶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制陶技术上的里程碑。当然这种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性质逐渐也发生了质变:“这使得当时社会上一些有特殊地位的人,利用手中已有的地位和权利,占有大量财富,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的

10、不平等,这种分配的不平等,加速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阶级,显示出了私有制逐步发展的种种迹象。”笔者认为,这种加速的分化和剥离,同样也是大汶口文化发展过程的延续。社会产品的剩余使得特权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而且在龙山文化发展的时期这种裂变似的发展表现的更为突出和明显。甚至在一些龙山文化发展和存叙的过程中,出现了早期的城邦,部落首领也随之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些城邦的实际统治者。所谓的“家天下 ”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海岱文化区在龙山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自我内部的整和,协调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在最终完成了内部的调整之后,龙山文化

11、达到了鼎盛阶段。因此, “龙山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的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和大变革的时期,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址普遍出现就是这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明确标志。在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相继衰微并被淘汰出局,只有中原和东方两区共荣,从而开启并形成了夷夏东西二元对立的新格局。 ”同时,笔者认为,龙山文化也代表了同时期各个文化分支的较高水平。日照的两城镇遗址,济南城子崖遗址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四、扩张与传承岳石文化。 1960 年春天,在山东东部的平度县东岳石村附近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这处遗址内大量的灰色和黑色陶类物体中,发现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东西具有鲜明特色的类型比如平底杯

12、、放在底座上四周有不同突棱的瓮,以及有圆丘形突出物的盖,在看出其独特的情趣的同时,挖掘这处遗址的考古学家仍然将其归类于龙山文化。不过到了 1970 年之后和1980 年之前,在山东工作的考古学家们开始体会到,从东岳石村或岳石村东面乡村出土的物品,实际上意味着这是一个与龙山文化不同的文化类型,这种遗址在山东和江苏北部到处都有类似的发现。命名为岳石文化或岳石类型,被提了出来。这种文化特征的特点是它的陶器类型,包括那些大酒杯、有底座的瓮、炊盆、豆、以及器盖,大多数粗糙的四周都有棱。岳石遗址还发现了青铜的锥子和箭头。它们的年代学位置大概可以排列在“类似于中原和山东西部的夏与商代早期”之间,但这些“在山

13、东东部可能延续得稍微长久一些” 。 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从目前的资料显示:“他的西界到了河南东部的商丘和周口地区,南界到达安徽、江苏的淮水北岸,向北则越过渤海,分布到了辽东半岛的东端。至于岳石文化影响所及区域,则更为广远,尤其是向南、向西,可分别抵达长江下游和伊洛平原。 ”由此可见,岳石文化作为一支海岱文化区进入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其分布地域和影响是相当广大的,从有些学者认为其来源是“本地说”这一观点来看,即使其不是对龙山文化的全部传承和衔接,起码在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来源上都与海岱龙山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它对外部周边地区的影响和传播是发散式的,这种发散式的影响,在其以后的商周考古学研究

14、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空上的坐标点在为史前考古学的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空白的同时,也为我们在追寻夏商周文明的起源上提供了新的证据。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岳石文化的与龙山文化之间存在着“突变”的因素。他们提出无论是在陶器类型和纹样、石器的打磨程度、文化的占卜和卜骨方式、居住址和墓葬的葬俗上等方面,两者之间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可能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例如,可能存在自然条件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为了适应环境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异族的入侵导致了当地在龙上文化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断裂,使得岳石时期在文化的传承上发生了变异;但是这些可能性并不能否认一点,龙山文化与

15、岳石文化“在文化内涵的各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继承性 ”,可能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没有发现的 “缺环” , 岳石文化可能是来自外界的部族在海岱文化区内的存在,有学者认为是“其主体是来源于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取代山东龙山文化之后,逐渐形成了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于家村下层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以及江淮地区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在内、且本身又有了一定发展的新的考古学文化” ,但是岳石文化无论是在地缘上还是在时间的存叙上,其与海岱文化区的联系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其文化的发展下限一直延续到了先商时期, “岳石文化中少量的绳纹鬲、斚、细泥鼓腹盆、

16、碗形豆、平口翁等应来自于先商文化” ,就这一点来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找到海岱文化区考古学文化的传承和扩张趋向找到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线索,也给我们描画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从史前到商周时期海岱文化区内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 五、参考资料。 简述山东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蔡培贵。 中国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和相关问题 ,栾丰实。 海岱龙山文化研究综论 ,栾丰实。 岳石文化 ,2004 年 10 月,方辉。 论岳石文化的来源 ,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 6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栾丰实,齐鲁书社,1993 年。 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严文明, 文物 1981 年 6 期。 岳石文化的渊源再探 ,张国硕,郑州大学学报,1994 年 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