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延安大礼堂摘要:延安大礼堂作为延安时期公共建筑的鲜明代表,其建设背景、建筑风格、内部功能等对于中国的礼堂建筑甚至观演建筑类型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延安大礼堂 礼堂建筑 观演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礼堂作为观演建筑中的一种,在延安时期的政治生活中体现出重要的地位,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广泛的建设和推广。延安大礼堂作为一个时期的鲜明代表,具有怎样的特点,追溯其修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使用现状等,对于研究延安时期的建筑以及其对新中国观演类建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延安大礼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概况 延安时期的礼堂建筑数量较多,据相关资料统计,
2、这一时期的的重要礼堂主要有:中央印刷厂大礼堂、中央党校大礼堂(1943 年,1300 平米) 、自然科学礼堂、女子大学礼堂、马列学院礼堂、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1943 年,219 平米)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又名延安大礼堂,1941 年)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1942 年,1056 平米) 、八路军总部大礼堂(1943 年,504 平米) 。 延安大礼堂动工于 1941 年 2 月,建成于 1941 年 10 月,由毛之江设计,杨作材修正设计,丁仲文和李付缙指导施工,钟敬之承担礼堂内部装饰设计。礼堂为砖木,正门面墙用磨制石块砌筑,面阔 24.7 米,门厅进深 3.5 米。内部可容纳
3、1200 余人。正面门额上方原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题写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会场”10 个大字,后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现刊刻有谢觉哉 1956 年题写的“延安大礼堂”5 个大字。 图一延安大礼堂平面图(改造建议图纸) 礼堂坐北向南,坐落于一片高地上,下方有一片景观绿地,沿着道路蜿蜒而上,有一处大台阶进入礼堂前广场。大礼堂建筑功能简洁实用,轴线上前厅、观众厅、舞台依序展开,空间对称。前厅较窄,中间是主厅,为长方形,舞台台塔较高,原东侧楼上有一个化妆室,现改为配电室。建筑物的前面有塔楼,礼堂采用自然采光,修建大礼堂时,全部就地取材。从现存的老照片来看,当时周边建筑较少,远处的宝塔山完全无遮
4、挡,承托出延安大礼堂稳重肃穆的形象。 1961 年 3 月 4 日,延安大礼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大礼堂内部进行了多次改建,内部结构和装修也已经改建成现代化的剧场,但是外观和结构上仍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格。紧靠礼堂西侧加建了一层平房作为办公室、值班室和贵宾接待厅,东侧后侧也加建了一些临时用房,礼堂后西侧加建了一个二层家属院,西侧离开主体建筑还设有一座公厕。大礼堂现仍作为延安市的重大活动场所,多次承担重要的会议和演出活动。近期上演大型歌舞剧延安颂 ,老礼堂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延安大礼堂的建筑特征和影响 从延安大礼堂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延安的礼堂建
5、筑,一方面受到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剧场、戏院、礼堂建筑的影响,以及国外建筑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更多的在于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导向,以及延安的地域建筑及自然环境。因此,延安时期的礼堂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不断推广,对于之后兴建的厅堂类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延续。 2.1 建筑设计因地制宜、简单实用,体现经济性 延安革命时期的礼堂建筑基本为中小型的规模,建筑设计也较为简单。以延安大礼堂为例,在空间上以提供一个方形的大空间为主,较少考虑辅助的功能性空间。如厕所、办公、化妆室等,也没有专门的设备用房;室内设计不考虑视线遮挡,未做观众厅的升起;舞台形
6、式简洁,仅做简单的升高;利用墙面开窗进行天然采光。结构上以砖木、砖石结构为主。材料多采用当地产的砖、石以节约成本,由于木材紧缺,因此使用上比较节省,基本不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造做法较为简单,这一时期的重要礼堂建筑,如设计师杨作材所说,一般也仅仅画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具体的细部构造则是在现场临时画或者摆一个正式的样子。对于建筑声环境基本无考虑,往往建成之后在墙壁铺当地产的毛毡以改善室内声场。因此,延安时期的礼堂较为重视经济型和实用性,在建筑设计和技术细节等方面考虑的并不完善,对于之后的参考意义也有限。 2.2 混合杂糅的建筑风格 延安革命时期缺少专业的建筑师,设计人员大多来自于原本的国
7、民党统治区。以参与修建过多座礼堂建筑、包括延安大礼堂和中央大礼堂大的杨作材为例,他本人是法律系出身,1938 年奔赴延安,由于兴趣自学研究了中外建筑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工匠世家的背景,成为能够同时从事设计和施工,甚至机械设计的复合型的建筑师。担任延安大礼堂室内装修设计的钟敬之,曾经作为上海滩活跃的文艺戏剧界人士,深受海派文艺的影响,1938 年赴延安参与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筹建工作,在教学同时,他走遍延安各地,并在延安众多的舞台设计实践工作中将现代舞台美术理念与传统的戏曲舞台效果结合,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而这一时期参与施工的,一般为礼堂所属单位的人员自己动手修建,以及来自陕北农村的手工艺匠人。反映
8、在建筑上,则体现出一定的模仿借鉴和相对的随意性,以及当地的工艺传统。延安大礼堂体现出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比如入口的山花、拱券门窗等,但细节上却有传统古建特征,比如入口门洞上方的“雀替”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延安礼堂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一定的模仿性、混合性和杂乱性,并有较为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倾向。这一点在 50 年代之后的各地礼堂、会堂建设中均有所反应。 2.3 复合性的建筑功能 延安大礼堂最显著的特点,是功能的复合性。根据中国建筑简史记载:“在当时修建的建筑类型中,生产性和居住建筑显然占着主要地位。但在规模上、在建筑性质上反映社会生活革命的集体生活最为突出的
9、是具有群众性的公共建筑,如礼堂、学校、俱乐部等等。在当时的建筑活动中,礼堂有其特殊重要作用,它能较为充分地满足群众性多功能的要求,可供政治、报告、演出、阅览、进餐等综合需要。 ”这一时期的礼堂建筑是最为突出的群众性公共建筑,承担着综合性、多功能的需求。这些固然是由于当时艰苦的经济条件所限,也有当时各项政治、军事、高度集中和统一的原因。 据记载,延安时期曾在延安大礼堂召开过边区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会议,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还举行过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边区职工代表大会,延安大学重新开学典礼,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干部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延安大礼堂成为举办会议、进行演讲,发表政府工作报
10、告以及演出等活动的场所。这对之后礼堂建筑所呈现的复合型功能,以及一些大型公建中的“多功能厅”产生了直接影响。2.4 高度行政化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延安革命时期的礼堂往往隶属于某一行政单位,其位置一般也与相关的单位办公、领导居所等相近,其模式和功能受到所属单位的直接影响。延安大礼堂主要用来举办陕甘宁边区的数次会议。所以这一时期的礼堂建筑具有严肃的行政意义。同时,礼堂又用于举行各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导致的场地节约,更主要的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人以政治指导文化、艺术、生活的方针理念下所产生的结果。文化艺术必然是为了革命和政治目的服务,并直接受到行政机关的管理。当今的礼
11、堂也是如此。 3 持续的礼堂建设高潮及落寞的尾音 新中国建国初期出现了第一次礼堂建设高潮。1951 年初,邓小平在决策修建重庆大礼堂时曾说:“我们不仅要有生产工厂,还要有政治工厂。 ”这个政治工厂,指的就是大礼堂。延安大礼堂的模式和特征也在这种推广中,持续的产生影响并得到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礼堂形制和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代,会议厅、剧场、音乐厅等更为专门的建筑纷纷兴建,取代了传统的礼堂的建设,建筑的空间、外形、功能、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尽管大礼堂的建设走到了落寞的尾音,但是我们看到,依然存在礼堂类型的建筑,作为介于报告厅和剧场功能之间的观演建筑类型出现。而它们与传统的礼堂建筑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譬如作为办公建筑的一部分,弱化舞台功能,不修建台塔,但拥有可以媲美剧场的观众厅等等。同时,一批五、六十年代的礼堂也面临修复和改造。应该说,礼堂建筑将会以新的面貌继续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延安市志 2延安市文物志 3卢向东.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从大舞台到大戏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杨作材.我在延安从事建筑工作.政协文件 http:/ 6本文老照片来自延安大礼堂管理处老照片翻拍,其余均为笔者现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