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高考卷中得到的教学方法历史高考卷总结系列之二【内容摘要】: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文综试卷的分析,我从中发现了应对全国高考统一卷的教学方法、考试技巧,这对我们历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会更加有针对性的从事教学活动。比如教师要对课本知识做适当的延伸,学生要提高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等。我们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才能获得高考的高分,以此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关键词】: 历史高考卷 教学方法 考试技巧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文综试卷的分析,我收获不少,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高考卷的考试规律和技巧,这对我们历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历史老师非常有必要去分析每年的高考试卷,以此提高
2、我们的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对历年全国高考卷的分析所得。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教师要对课本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学生只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如果只知道书本知识,在回答问答题的时候会捉襟见肘,发现知识不够用,也不能把答案完全写出来,这不利于提高得分率。如2013年的45题,给出了材料,提出了两个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单用课本知识回答这样的题目是不完整的,我们要用延伸的课本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
3、要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作比较;我们要略详细讲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经过、实质、评价等比较重要的史实。如果我们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对课本知识作相关的拓展,学生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后在教学活动中要对课本、考纲的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这样的试题要求在很多高考试题中体现出来。二、要让学生把握题目的全部信息。如2013年的41题。我们要把题目所给的所有的信息都要把握,不能漏掉一字、一词、一句。我们要看到题目中的第一排词句: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这句话为后面的问答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后面的问答题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4、识予以说明。标准答案是从政治、经济这两个方面来紧扣地图信息来回答问题的。这也是紧扣问题来回答问题的。如2011年的40题这道题也是这类的非常典型的题目。我们要完全把握材料给的信息,理解它们的主旨意思,才能很好的回答问题。在高考卷中当然还有很多这类的题目。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把题目所有的信息都要把握。三、要提高学生材料阅读理解能力。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得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否则没有办法做好题目。像文言文不好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加强文言文的学习。这就和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联系起来了。他们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就和学习英语一样,要背诵文言文的字
5、、词、文章等,背地越多越好,以此提高文言文的语感、知识积淀,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这需要学生的努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平时甚至可以把语文的文言文练习题当作历史题目来做,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如果看文言文就像看我们现在的白话文一样,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考试得分。不单单是文言文,像近、现代的史料也不好理解,如2011年的40题,这也要借助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还有就是平时也要多看近、现代史的史料,以此提高理解近、现代史料的能力。像西方的史料也不容易看懂,这也要求学生多读西方的史料或书籍。四、学生要用恰到好处的概括语句来答题。如2013年的40题出示了两则材料。问题是:(1)
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要回答这样的题目,不能用学过的、平时做练习积累的知识点来回答;要看着材料用恰到好处的语句来回答问题,这也要求要有高度的概括、归纳能力,不要啰嗦、累赘。同样也适用于第2个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学生要贴切地回答问题,不能答非所问,如果回答的问题不是题目问的问题,就算答地非常多,说的史实都是正确的,还是不能得高分。这在很多全国卷中都有所体现。五、让学生掌握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况。当然,这属于课外延伸的内容,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看。也许,有人觉得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很紧张,没有时
7、间去读课外书籍。但是我觉得平时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有关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书籍、资料。因为我们文科三本必修的历史就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我们的学生要是对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很熟悉的话,那做起题目来就会容易很多,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如2011年的40题,材料三不好理解,因为清末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当时的政策我们感觉不到,平时如果多读一些有关清末新政的书籍,我们再来理解清末是怎么选拔人才的,怎么考核一个人的品行,怎么开始人才培养的课程这样的情况,就会容易很多,不会感觉到抽象、遥远,不好理解。2012年的45题也是这种情况,如果学生平时有去看王莽改制的史料,再
8、做这道题目就会更容易理解。2012的46题也是这种情况,课本完全没有提到国民党的政权制度,学生会感到不好做,如果学生课后有去看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体制的资料,再做这题就会游刃有余,而不会感到有难度。这在很多高考题目中都能体现出来。六、让学生对相近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历史时期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物等进行比较,或者对比较相近的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论写下来,我们老师可以对他们的比较结果进行指正,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也对中国历史上的相近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比较、总结。这样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卷中得到了体现。如2
9、011年的46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等。如果学生平时有做这方面的比较、总结,再做这题会更全面、系统,从而得高分。比如可以对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比较等等。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构筑起来了,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高度、广度,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七、平时要训练学生写史论结合的小论文。高考题中有要求学生对给出的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且史料结合。如2011年41题要求考生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再如2012年41题,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这类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就要求考生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也可以运用所给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据越充分,观点就越明确,就越有说服力,得分就会越高。学生如果平时就加强史论结合的小论文的训练,他们再做类似的题目就会容易很多。我们平时可以两个月给学生布置一篇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并对他们的论文进行批改、指正。参考文献:1、20112015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卷(文综)。2、高中历史(必修、),人民出版社,2013年。3、樊兆龙:高考历史题不应“检到篮子里就是菜”,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3月,第3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