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PGD)是术后胃肠道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统称,是腹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腹痛、腹胀、排气排便障碍等。有研究显示腹部各种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约为 15%-50%,其发生与手术的机械创伤牵拉、麻醉剂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胃肠激素的调节紊乱等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腹部手术会耗伤人体气血、破坏胃肠的气血运行,导致脏腑气滞血瘀,且六腑以通为用,故而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腹痛、腹胀等一系列胃腑、肠腑气血壅塞逆乱的
2、症状。我们根据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所表现的不同症状,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以下三个中医病证:一是心下痞满,二是胃气上逆,三是腑气不通。其中,心下痞满和胃气上逆的病位主要在胃,腑气不通的病位则在肠。在胃癌根治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胃瘫,症见上腹部饱胀不适,一般疼痛不明显,其表现就类似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心下痞满这一中医病证。 名医指掌一书中云:“痞,否也,不通之意” ,心下即指胃脘部,所以,心下痞满即胃脘部痞塞胀满的症候。中医治疗心下痞满选用“五泻心汤” ,即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虽然“五泻心汤”同样治疗心下痞满这一病证,但根据辨证的不同,我们会选用不同的泻心汤。若痞
3、满不兼有湿邪,则按之较软,此时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或附子泻心汤,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单纯热聚于胃,附子泻心汤则适合于兼有阳虚者。若痞满兼有湿邪,湿与热胶着、阻滞于胃脘,则按之较硬,此时治宜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如气逆呕吐明显者选用半夏泻心汤;如兼有水气、饮食不化则用生姜泻心汤,症见肠鸣有声、干噫食臭;如胃气虚较甚则宜用甘草泻心汤。同心下痞满一样,胃气上逆的病位也在于胃,但二者又有所差别。胃气上逆是指胃的气机不降、反而向上冲逆所引发的病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等胃气上冲的症状,不同于心下痞满的胃部痞塞胀满症状。中医治疗胃气上逆,选用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散或橘皮竹茹汤。其中,若
4、气逆兼有痰阻选用旋覆代赭汤;因虚寒所导致的胃气上逆选择丁香柿蒂散,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的功效;因虚热产生的胃气上逆则治宜橘皮竹茹汤。 许多腹腔手术后的病人会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排便排气障碍等,类似于中医的腑气不通,其病位在肠腑,治疗常选用的方剂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大柴胡汤等。其中,大承气汤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大便不通、腹痛拒按、按之则硬、口干舌燥等症;小承气汤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轻,称为“轻下之剂” ,以消胀理气为主,主治痞、满、燥、实不明显的热结轻证;增液承气汤则具有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之功,用于既有热又有津液不足的大便燥结不通者;大柴胡汤则具有和解少阳、
5、内泻热结之功效,患者多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硬、大便不解等症状。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除了上面所说的汤药外,还有一些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比如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对于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用。常用穴位有天枢、关元、内关、神阙、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攒竹、太冲、中脘等。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调理肠腑、理气、行滞、消食;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安神补虚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治疗呕吐、呃逆等症。研究表明针灸这些穴位能调节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节律,调节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促进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降低胃张力,解除贲门、胃体和幽门痉挛以及幽门的迟缓关闭,进而促进胃肠运动,加速胃肠排空。穴位贴敷则可综合药物本身的作用及穴位的刺激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综合以上所述,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具有其独到的认识,且治疗方法多样,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