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摘 要】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己的切身利益,家庭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阐述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导向;综合教育;完善体系 1.引言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家庭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民办高校毕业
2、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人数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也大幅增长,从 2001 年的 115 万人增加到 2012 年的 680 多万。民办院校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方面同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据官方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2 年 4 月24 日,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 403 所,独立学院 303 所,民办成人高校1 所。在校人数达到 300 多万,占我国在校总人数的 1/9 之多,对应的每年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12 年民办高校毕业生达 110 多万。 根据表格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均以近 50
3、万以上的总量递加。200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 114 万,2004 年已经扩大到 280 万,2006 年人数突破 400 万数字大关,为 413 万,2008 年 559万,201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超出 660 万,达 680 万之多。我国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加速度令人吃惊,势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 3.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已由 2001 年的 86%下降到 2012 年的 70%不到。从目前的社会情况看,2013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针对这种形式,下面将从几方面分析: 3.1 市场经济模式下
4、人才供需处于失衡状态 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过渡,劳动市场显出矛盾之处:一方面,某些专业人才过剩导致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而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全面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重课本轻实践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最终形成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人才的供与求显示出严重失衡的不良局面。 3.2 传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以往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是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但近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大量的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也面临着压缩机构、减员增效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
5、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只占 5%左右,且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非国有” 。 3.3 人力资源市场面临的激烈竞争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再就业这三股主要力量的碰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必须发挥出自己的就业优势,才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3.4 择业观念不同,个体求职发展机会悬殊 当前,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给自己就业加码,局限于专
6、业、公司规模,城市发展、职业规划等等各种原因而限制自己的求职发展机会。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通常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他们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专业,只找所谓“对口”的工作,有的则是非大公司不进,执意选择国内 500 强企业,也有部分过分看重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典型的一类城市。造成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4.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4.1 “以人为本”将招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近年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招通过行政手段逐步推进,但民办高校仍应坚持与社会相联系,坚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大的情况,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7、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招生数量,要深入市场进行全面调研,适当减少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招生,同时相反的,应该增加市场较热门的专业,使招生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4.2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应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课程体系中不断优化整合,坚持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综合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在授课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核环节中要严格把关。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8、,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业与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兼职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最后,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就业,胜任岗位要求。 4.3 改革师资用人制度,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高校的师资水平及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首先有必要培养一支既能教书搞科研,又能动手操作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方式可采用直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9、请进来”即通过专兼职形式从其它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其它高校和高层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双师型”人才。 “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即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主持校外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工作,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者由学校主持开发一批重点科研项目.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4.4 巩固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应合理设置大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中既不能重复以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又不能走向只重视实践而轻视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极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4.4.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是体现在人文素养的文化底蕴中
10、,人文素质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更能促成人的发展和和谐。人文素质教育区别于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做事,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 4.4.2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等方面。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我认识是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通过举办有意义第二课堂活动或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引导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4.4.3 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题,高校应
11、解放思想,为学生构建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的创新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宣传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鼓励学生超越自我,革除束缚学生自我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用多种形式的创新来推动个体进步。 4.5 提升自身形象,明确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品牌效应。 民办高校要打造优质品牌,优质品牌会无形中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要以优质的教育逐渐形成优质的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丰富教育内涵,树立名校品牌。 民办高校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一大优势并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办学的
12、优势,在办学中注重变革创新, “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跃上新台阶。 民办高校要考虑到市场定位、发展定位、专业定位、宗旨定位、价值定位,同对在商品形态以及运营体制和极制等方面准确定位,唯有把科学化与准确性把握好,方能找到适合发展的路子,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5.结语 从民办高校角度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文中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拓宽思路做出新的尝试,为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2李建成,张志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8). 3陈舒恒.从人才市场把握高校的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l(2). 4薛晓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 5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杂志,2008(1). 作者简介:宋志豪(1978) ,男,郑州科技学院校长助理,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