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竞争力视角的重庆国际贸易发展研究【摘 要】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内陆开放高地,通过加快国际贸易,促进重庆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重庆国际贸易的研究,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重庆国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重庆实际,就如何提高重庆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国际贸易;发展 目前,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惠普、富士康生产基地入驻重庆;西永电子工业园区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随着 2010 年重庆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重庆的国际贸易发展更是得到了各界的
2、关注和支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汽摩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的主要出口产业,重庆的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效率却不高,加上今年来外企的介入,更是削弱了重庆汽摩的竞争力。另外,重庆农产品产量大,但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体系不严格;而高新技术行业,多为外商投资,自主研发较少,缺乏创造力。 一、重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0 年 6 月 18 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前两个分别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三区” 。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3、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按照规划,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将着眼于建设成为并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的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二、国际贸易的理论梳理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并结合重庆的区位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等等特征,有利于对重庆国际贸易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优势产业的国际贸易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一下几种:(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是支撑国际贸易的最原始理论,创始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能够较好的解释经济体内部不同职业、工种之间的分工。该理论认为具有生产某产品绝对优势的个体,可以通过
4、从事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达到增大整体效用的目的。(2)比较成本说。比较成本说是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能够导致不同产品在各国的生产过程当中比较优势的产生,各国通过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易,能够实现整体的帕累托改进,增加社会整体的效益。 (3)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时,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
5、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结合以上的理论可知,重庆不仅要利用好自身在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好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资源要素禀赋丰富的特点,努力发展先进技术,通过提高科学技术生产能力,来达到提高地区的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并结合重庆的实际,本文就提高重庆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提高重庆典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重庆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工业,比如汽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庆应该在这些行业技术积累和沉淀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和改进,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社会竞争优势。当然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行业周期
6、和技术革新的挑战,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在技术研究发展和创新上,加大投资,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其在重庆对外贸易中的支撑作用。 (2)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技术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产业集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对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要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度,通过产业内部的竞争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重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引进,形成了电子产业集群,并通过开通欧亚铁路,便捷了电子产品的出口业务。但是产业的利润水平和技术水平比较有限,后期应该在培育和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提高高新产业的研发能力,通过产业集聚培育新的行业(3)实现差异化生产增强竞争力。从长远来看,重庆的竞争优势不应只在以低成本取胜,产品异质化也是增强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好策略。产品标准化策略与产品差异化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可以将两者综合运用,以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爱玮,卢仁祥基于成本视角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J 商业时代,2012:32 2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