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329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摘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人口控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环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掌握区域环境承载力出发,分析并提出区域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进而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应作为地质环境评价重点得到突出和加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P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可持续发展定义所说: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要不损害支持地球的生命系统:空气、水、土壤,不超出其源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里的环境,我们可以引申为地质自然环境

2、与社会人文,而又不仅仅局限在这个范围,故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限制于地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这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条件。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类开发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且投资密集、起步快,对环境必然产生冲击和影响,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评价体系构建 区域地质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因素的平衡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又是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

3、资源问题,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资源其中包涵有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涵义,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维系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为限度,故可以建立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区域资源的消耗为主要断定对象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定指标体系是较为正确也是可行的。 生态足迹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关键是生态足迹的计算。在下文中,以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来定量化分析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表 1 山西省大同市 201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由表 1 可以看到

4、,2011 年山西省大同市人均生态足迹比例中,耕地生态足迹占据最大,为 41%;其次为煤矿能源等用地生态足迹占用了39%;两项合计占用的生态足迹中的比例约为 80%以上,成为 2011 年山西省大同市生态需求的主要部分,这说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衍生产品和能源需求较大。 从表 1 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来看,它反映的是生态供给的构成,其中耕地、林地以及建筑用地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讲,耕地生态供给占用为 56%、建筑用地占 38%;林地占4%;而水域、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供给仅分别占 1%、1%和 0,

5、这部分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要靠贸易调整来弥补。 表 2 大同市 20032011 年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从整体上分析,由表 2 可知,200320O4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变化不明显;2004 年后,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大同市 20042011 年人均生态足迹为 1.6l011.9506 hm2, 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约10%,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在不断增长,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直接导致生态需求的增加。20032011 年大同市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最高是 2011 年,达到 1.4698 hm2

6、;最低是2004 年,为 1.0756hm2。由此可见,大同市 9 年来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可能是由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 三、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由以上对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地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分析中,我们可知,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优化对策。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改善土地生态效率的高新技术,使农业逐步转变为运用高科技的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低耗,着重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继续推进目前已经开展了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积极

7、开垦荒地,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其次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应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以消除人口不合理过快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引导河南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适度的人文和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区域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中,要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

8、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去界定区域社会各个方面、资源储备量和区域地质环境承受能力,把握住生态系统维持和调节自身系统能力的阈值,即生态供给和生态需求的阈值,如果超过了它们的阈值,生态地质系统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遭到摧残;反之,生态地质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2):122-126 2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3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0-64. 4张坤民,杜斌,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尝试评价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能力的指标J.环境保护,2002,(3):24-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