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警示我国是大豆原产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但近年来,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进口大豆迅速增加。受进口冲击,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困难,成为媒体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正确认识开放条件下大豆产业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意义重大。 1.大豆产业当前发展形势 我国大豆产业受进口冲击严重。在需求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大豆和植物油自给率都不断降低,供给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外资企业逐步垄断国际大豆货源和国内加工业,我国大豆产业控制力已经严重下降。 1.1 生产受到严重打压,产业升级困难 虽然入世以来我国大豆需求高速增长,但我国大豆产业并没有随之发展。这主要表现为
2、:一是产量面积长期徘徊。播种面积和产量在 1.3 亿亩和 1500 万吨徘徊,2011 年播种面积下降到入世以来最低的 1.15 亿亩,产量下降到入世以来的第二低点。大豆产业并没有随着需求的高速增长而增长,这意味着大豆市场新增需求全部被进口大豆占领。二是国产大豆积压严重。大豆生产受到打压的最突出表现是在大量进口大豆的同时,主产区大豆却严重积压。为解决大豆销售难题,保障豆农收益,自 2008 年起国家不得不启动和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仅 2008 年临时收储量就达到 725 万吨,接近当年产量的 50%,而同期进口量增加 660 万吨。三是大豆比较效益低。据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发改委分析,2010 年
3、大豆、玉米、水稻的亩净收益分别 114元、213.2 元和 440.4 元,大豆种植效益明显偏低。 1.2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大豆和植物油自给率持续降低 20012011年,我国大豆表观消费量由 2908 万吨增加到 6583 万吨,增长了 126%,年均增速高达 8.5%。与此同时,我国大豆进口量由 2001 年的 1394 万吨增加到 2011 年的 5264 万吨,增长了 278%,年均增速高达 14%。进口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大豆自给率持续走低,已从 2001 年的 53%下降到 2011年的 21%。大豆自给率的降低,也拉低了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国产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从 2005 年
4、49%持续下降到 2011 年的 36%。 1.3 外资企业垄断市场,大豆产业控制力严重削弱 据统计,目前跨国粮商垄断了全球 70%的大豆货源。就我国来看,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9 年外商独资企业进口大豆占当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 43%,外资企业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 45%,其工业增加值占 51%,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年销售量中,仅益海嘉里一家外资企业就占 59%。这使得我国对大豆产业的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严重削弱。根据海关数据,2008年和 2011 年,国际大豆价格两次猛涨,使得我国大豆进口成本分别比上年增加了 540 亿和 360 亿人民币,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
5、在东北大规模临时收储的大豆却长时间积压在库。 2.大豆产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将进一步削弱大豆产业的竞争力,而我国大豆的边境保护弱,国内补贴少,进口来源地又非常集中,因此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2.1 资源技术等约束加剧,我国大豆产业综合竞争力可能继续降低 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相比,我国大豆竞争力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小。我国农户平均种植规模在 0.5 公顷左右,即使在农户经营规模最大的东北地区,大豆种植规模也只有 3 公顷左右。而美国的大豆种植规模平均为 123 公顷,另外两大主产国巴西和阿根廷的种植规模甚至远高于美国。二是单产水平低。平均来看,
6、我国大豆单产要低于美国 40 公斤左右。我国大豆单产不仅低于大豆主产国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也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产水平反映了包括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在内的综合竞争力因素。三是成本增长快。20012010 年,我国大豆每斤的生产成本增长了 65%,年均增长 5.7%;而美国同期仅增长了 7.7%,年均仅增长 0.8%。这也使得 2009 年以来我国大豆生产成本已远远超过了美国,目前每斤大豆的生产成本要高于美国 0.20 元以上。四是销售价格高。我国大豆历年的收购价格均高于美国大豆的销售价格,每斤大豆的价格差从 2001 年的 0.18 元上升到 2010 年的 0.45 元,并呈扩大趋
7、势。 2.2 进口来源高度集中,贸易波动风险加大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也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012011 年,我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占比分别为 42%、33%和23%,合计达到 98%。长远看,巴西因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仍有较大供给增长空间,20012011 年巴西大豆产量和国内消费量年均增长都为 4%,出口量年均增长 9%,2011 年巴西大豆总出口量 3570 万吨,仅低于第一出口国美国 9 万吨;相比而言,美国供给增长潜力不大,20012011 年产量仅年均增长 1%;阿根廷虽然 20012011 年产量和出口量都年均增长 4%,但国内消费量年
8、均增长 6%,而且出口基数相对较小,2011 年大豆总出口845 万吨。未来我国大豆进口虽总体上能够得到满足,但货源地过于集中,受气候以及货源国国内政策等因素影响,未来贸易波动的风险仍在加大。2.3 产业保护不足,大豆产业继续萎缩的风险加大 我国对大豆产业保护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边境保护弱。按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对大豆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进口关税 3%,是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的1/20,豆油和豆粕等加工品的进口关税也很低。此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目前仅有进口检疫审批和转基因安全证书申请等。大豆的边境保护效果十分有限。二是国内补贴少。在不考虑大豆补贴的情况下,中国大豆单位产量种植效益高于美国。但是
9、,美国大豆因有大量补贴价格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大量进口对我国大豆产业形成较大冲击,并导致了近年来国产大豆市场低迷,豆农收入降低,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继续萎缩的局面。 3.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有专家认为,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看,进口大豆等于进口土地和水资源,因此没有必要发展国内大豆产业。但是,从保障农民就业增收和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又不能放弃大豆产业。首先大豆产业涉及产区千万农民的就业增收。我国大豆种植主要集中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特别是东北第四、五、六积温带地区,受气候影响只适合种植大豆,种植业结构调整非常困难。大豆对这些地区农民的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大豆在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
10、作用。同时,大豆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油原料。根据我国“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目标为 40%,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保障一定程度的大豆自给。 3.1 采取国际通行做法,加强对大豆产业的保护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对本国产业的支持和保护。美国对农业生产有大量的支持和补贴,对食糖等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设立高关税(税率 185%) ,对棉花等产品实行出口补贴,同时通过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欧盟为保障粮食供给和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国内支持、边境措施等保障国内产业发展,欧盟食糖和乳制品进口关税分别高达 169%和264%,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出每年高达 5
11、00 亿欧元。日本乳制品和稻米进口关税分别高达 493%和 778%。对发展中成员而言,关税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印度农产品平均关税 113%,油料产品关税为 165%;墨西哥食糖关税为 119%。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进口量大的产品,都是高关税产品。而我国对农业的保护一直认识不足,其中大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当前对大豆边境保护较弱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国内支持,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3.2 努力发挥我国蛋白大豆资源优势,走非对称竞争之路 我国大豆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等优势,适合做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国产大豆中用于食用和加工的蛋白大豆近 900 万吨。随着近年来日本和欧
12、盟等国外市场对我国大豆蛋白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大豆蛋白加工业发展迅速,出口的大豆蛋白占世界大豆蛋白份额的 50%。因此,在保证必要的油用大豆产量和基本种植面积的同时,更多地发展蛋白大豆生产将是今后大豆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要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建立蛋白大豆核心保护区,建立适应蛋白大豆发展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安全、营养、高蛋白大豆品牌。拓展国际国内消费市场空间,增强蛋白大豆的竞争力。 3.3 积极利用 WTO 规则,采取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美国是我国大豆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政府对大豆提供大量补贴。20082009 年度美国政府对大豆提供 6.53 亿美元的
13、直接补贴和 14.71 亿美元的保险补贴,仅此两项,折合每吨大豆获得 26.37 美元的补贴,按 2008 年我国进口的美国大豆的平均价格计算,相当于 5%的关税。因此可以在 WTO 规则框架内,对美国大豆采取反补贴措施,征收一定比例的反补贴税。反补贴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成本,而不是禁止进口。进口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缓解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化近年来国储较高的大豆库存,因此不会对国内大豆供给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大豆与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相比属于小作物,但大豆产业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警示作用不容忽视。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同样面临规模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防止出现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大豆” ,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只有在开放的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才能确保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