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散文在宋代的空前发展及后期余响摘 要:古代散文历经春秋战国的孕育,汉魏时期的崛起,直到唐代的规范和独立,到了宋代,中国散文出现空前的大发展。宋朝明确提出加强散文与现实的联系;改革文风;抒写情性,各如其面的写作要求,确立了中国散文文学的正宗地位,成为可堪与诗歌媲美的另一座高峰。古代散文后历经元、明、清几朝的变革发展,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之后,终被中国现代散文所取代。 关键词:散文;体式;文风;改革 1 “散文”的正名 中国散文从诞生到现在虽有几千年历史,但散文的名称确立较晚,内涵不定。晋人木华海赋里曾出现“散文”一词:“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油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 ”李善注云:“言沙油之际
2、,文若云锦;螺蚌之节,光若绫罗也。 ”显然,此处的“文”指文采;“散文”系指沙湾之处水波动荡、散涣,如同云锦一般。唐代散文虽十分兴盛,但也没有使用“散文”一词,而以“古文”称之。直到南宋以后, “散文”一词作为文体概念使用者才逐渐多起来。据近人陈柱在中国散文史中说,南宋周益公(即周必大,他的散文当时很有名气)最早以“散文”概括一类文章体裁。语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刘铸赠官制:“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这里“四六”指骈文,而“散文”与骈文相对,应是文体概念。当然,与今天所理解的散文概念也不尽相同。明清以后, “散文”一词就成为文学评论家所通用的术语2了。 在中国古代,散文
3、的概念要比现在宽泛很多,凡是奇句单行的,与骈文对立的古文,都可称之为散文。随着历朝历代文人作家的不懈努力,创造出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得散文成为可堪与诗歌媲美的另一座高峰。 中国散文历经春秋战国的孕育,汉魏时期的崛起,直到唐代的规范和独立,到了宋代,中国散文更是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2 宋代散文的成熟和定型 中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死后,文坛失去支柱,古文的吸引力也就逐渐减弱。至晚唐五代,骈文复兴,再次取得统治地位。宋政权建立之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些贵族文人继承晚唐五代形式主义文学, “专以声病对偶为工,剽剥故事,雕刻破碎,甚者若俳优之辞” (神宗旧史欧阳修本传 ) ,专门模仿李商隐“四六”
4、体写文章, “绮缛淫靡”文风弥漫整个文坛,引起某些进步文人的不满。先是柳开、王禹僻起而反对,但变古力量不够,未能取得胜利。直到“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 (宋史,文苑传序 ) 。宋代散文,继唐之后再次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 宋代散文运动承唐一脉,其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欧阳修推尊韩愈,仍然打着“文以载道”的旗帜,对抗“缀风月,弄花草,浮巧侈丽,浮华纂组” (范仲淹怪说 )的时文。但是,宋代散文家对唐文没有句模字拟,一味仿效,而是在唐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创新,为文学散文取得规范,正统地位起了推动作用。其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32.1
5、 明确提出加强散文与现实的联系 欧阳修虽然也强调在散文写作中要灌注儒家之道,但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 , “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这就为“道”注进了新的内容。他还在韩愈“不平则鸣”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阐述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 “穷” ,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贫穷的意思,而是指作家坎坷崎岖的道路和艰难困苦的处境。 苏轼则以文章的“意”代替“道”
6、 ,认为“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这个“意”是极端自由的,可以挹取各种学说,不受任何限制。这就突破卫道传统,把散文内容扩展到一切方面,给散文带来了某些解放。 宋代散文家的实践正是如此:既有取材政治斗争的,如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 、 朋党论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也有取材风物人情的,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苏轼的放鹤亭记 。特别是苏轼的随笔,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记佚闻,话家事,写风情,抒感慨,意到笔随,不拘一格,为散文内容注入了新的生机。 2.2 改革文风 4韩、柳古文运动在文风改革上取得的首功,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这次改革不十分彻底。韩愈自己就有崇奇猎异的一面,少数文章追求奇崛险怪
7、,晦涩难懂。与韩同时的另一个文学家樊宗师写文章以艰涩出名,而韩愈儿子从樊学文,写出的文章连樊也看不懂。唐李肇在国史补里曾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 ,可见艰涩文风在当时的影响。欧阳修看出古文运动这一弱点,乃变奇诡为平易,变高深为自然,他曾通过曾巩转告王安石:“勿用生造语及模拟前人” , “孟(子)韩(愈)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苏轼对求深、务奇两种弊端也很厌恶,他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词” ;又在给黄庭坚书信中说, “凡人文字,务使平和” ,力主自然畅达文风。在这种理论和主张的倡导下,宋代散文就比唐代散文更趋向于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欧阳修的散文,不论论理、
8、叙事、抒情,都不重奇字,善于以平易的语言,有条有理、往复百折地写出来,显得从容闲易,颇富情韵,苏轼称之为“其言简而明、信而通” (六一居士集叙 ) 。 2.3 抒写情性,各如其面 时文的最大毛病是面目相似,声口如一,缺乏个性。与之相对立,欧阳修主张创新,表现个性,他说:“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第一秀才书 )宋代散文之所以达到那么高的成就,与当时各家艺术风格不一,个性独异有关。欧阳修的委婉畅达,苏轼的挥洒自如,王安石的刚劲峭刻,苏洵的雄奇奔放,苏辙的疏宕袅娜,曾巩的柔婉和顺,可谓异态纷呈,各如其面,形成文苑的百花竞艳局面。 5特别是苏轼,散文成就很高,而小品随笔尤
9、为突出,更能代表宋代散文艺术成就。这些散文谈生活,谈文艺,谈谪居时的心境,都显得亲切有味,态度真率,感情诚挚。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清美可口”的小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文境界清幽,心情悠闲,静境与闲情相得益彰,谐和无间,然而,悠闲中自有一种苦闷在,透露了作者被贬黄州后闲愁无聊、无以自遣的心情。 苏轼的随笔,为中国散文的一支抒情小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直抒胸臆
10、,信手写出”的风格,以及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独抒心灵、不拘格套”的风格,都是苏轼小品直接影响的产物。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崛起的中国现代艺术性美文,在审美技巧上,也从中有所继承和借鉴。 3 古代散文在宋代之后的余响 中国古典散文到宋代已经发展到顶峰,散文写作艺术经过唐代韩、柳的革新,到欧、苏等散文家手中已经十分成熟,它确立了中国散文文学的正宗地位。 鼎盛就意味着趋向衰落,此后,在古代散文发展道路上再也没有出现更大的突破,到了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自唐代提倡古6文运动,到了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出来,可谓人才辈出,风格多样,盛极一时。但过后南北分裂,不
11、管金朝或南宋,创作就走下坡路,盛况难继。虽然元代散文也出现了一些著名作者,不乏可读可观的篇章,但总的说来,抒情写景的作品甚少,大都是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论说文字,绝大多数缺乏自由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作品。到了明代,这种变异呈现出异常突出和明显的形势,当时唐宋派和公安派的散文理论和实践,正是这种变异带来结果。 有明一代是一个反道学、反儒学,大倡异端,反对传统的时代,是一个因市民经济的发展而促使世俗文艺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土壤直接培育了唐、归、三袁的散文理论。他们抨击那种“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竭力装作,丑态尽露” (唐顺之)的古文,力倡文学要“从肺腑流出” (袁宏道) , “不效颦于汉
12、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 (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 )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写的一些散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记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写得风神疏淡,细致动人,这是正统古文不曾有过的。因此,明代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种解放的意义,就是说,唐、归、三袁等人的散文,虽然仍属于正统古文范畴,但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了突破,是近现代散文个性解放的先声。龚自珍的突出文学“个性” ,梁启超的“纵笔所至不检束” ,直到郁达夫所概括的散文“个性”美质,都与明代散文“性灵”说有一脉相承之处。 到清代,桐城文人方苞、姚鼐、刘大獵倡言桐城派,以“义法”论文,企图恢复古文正统地位,但“个性解放”的新风势不可挡,新文学7终于突破桐城文人封建的“道统”和“文统” ,以全新的语言和手法抒写真情,表现个性,反映现实,可谓面貌一新。古代散文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之后,终被中国现代散文所取代。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2 王朝闻. 美学概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3 徐北文等. 古文观止今译. M. 济南:齐鲁书社, 1993 年. 作者简介 张潭秋(1967-)女,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学历,现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