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的“冷”思考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建立,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一系列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证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旧城改造中,用现代设计把真古董变成假古董;名人故里开发在“融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大开发思路下大拆大建,搞出各式各样似驴非马的旅游景观、标志性建筑和现代交通体系;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建设的 2500 多个主题公园,其中只有 10
2、%的能勉强赢利;又比如,全国遍地开花的文化产业园区,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2012 年的调查,全国现有超过 1 万家的文化产业园,其总体水平都不高,能够真正称得上文化园的不到 5%,绝大部分文化产业园是借文化之名行圈地圈钱之实,变相发展地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热,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回归理性,需要冷静的思考。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热的成因 1、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它具有较强的精神属性、高度的创造性、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较高的风险性等特2征。目前,从全球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全球化、规模化、市场垄断化、产业结构高
3、度化、产业分布集聚化的趋势。而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文化产业集聚的一种具体方式。企业逐利的本性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文化产业园区有利于入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1)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企业间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当事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支付信息费用和其他开支,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决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资产的专用性、交易伙伴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产业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聚集于同一空间,建立必要的园区制度、规范和园区文化,提供公共服务和通用性资产或资产转让
4、平台,打造园区品牌,能有效降低文化产业中的生产者、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降低入住企业专用资产占用率,增加交易频率,从而大大降低园区内各企业的交易成本。 (2)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思想的火花,它需要思想的碰撞。文化产业园区吸引众多的文化企业聚集在一起,这种地理集中增加了园区成员的非正式社交机会,促使园区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语境、观念、做事准则和做事风格,增强成员之间的互信,有利于园区成员交流分享技术、技能、创意等信息,促进创新。同时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的较强的信息激励、榜样激励和商誉或名誉激励,也促使了创新的发生。比如,在文化产业集聚区一般都有创意作品
5、(产品)展示馆,某业3者一个成功的创意,会很快地为同行所获知,这种信息会激励同行积极创意。又比如,某艺术家的成名会激励集聚区内其他艺术家努力创新。此外,园区的优雅环境,宽松的制度能不断地激励文化生产者去冒险。 (3)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外部规模经济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这也是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的内部机理。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各企业只负责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由于外部服务容易得到,交易成本低,因此各企业可以共享当地的辅助性工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共同的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供给和培训,节约生产成本。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可建立基于信誉和道德机制约束下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如盗
6、版等知识产权问题)等对企业联合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合资、合作或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降低集群内部企业产成品的运输和库存费用,使企业的平均成本降低,使园区内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有效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园区各企业都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也有学者提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一点是其表现出的项目网络生产模式和社会产业特点。大公司原本采用的创意、制作、发行等环节高度集中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转变为大公司与众多中小公司、自由职业者分包、合作的、基于特定项目的合作生产。随着数字化技术和 ICT的发展,消费者参与文化生产的创意和内容制作的合作创意不断涌现
7、,进一步加深了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网络产业的进程。现在电影、出版、电视、唱片、新媒体、艺术策展、广告和时装等行业大量采用基于项目或项目网络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模式,强调对个人及其劳动和创意技能4的组织,其组织过程突破了公司边界,使生产、销售扩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全球,因此某一地理区域的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 2、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国社会正在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转型。在消费性社会里,由于生产过剩,生产者用尽一切办法鼓动消费者消费,因为只有消费增长才能拉动生产,使生产的无限发展成为可能。于是便产生了文化
8、产业主要生产作用于消费者精神的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的最初功能与其说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不如说是满足生产者不断创造消费者并大量消费产品的需求。在消费性社会里,消费者不仅注重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更看重它的形象(符号)价值。例如时装业的发展主要是满足购买者对时装形象价值的需求,而突出时装的形象价值,需要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客观的、不可替代的,但它的形象价值是可以多多少少随心所欲替换的。而在消费性社会,区别商品价值高低的标准已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形象价值。正因为如此,生产商品形象价值、创造商品或服务品牌战略的文化产业备受青睐。 3、政府的助推 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少是
9、自发形成的,如北京的 798 艺术区、上海的 M50 文化创意园等。但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占绝大多数。发展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各地都还没5有经验,由于思维和行为的惯性,为了追求文化产业的 GDP,30 多年来在其他产业广泛采用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行业集中、功能配套的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式自然会被移置到文化产业中来。因此,我们就不可能不看到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的景象。但是,许多园区普遍遇到园区建设容易而产业聚集困难,园区空间规模巨大而产值规模很小,硬件投入巨大而产品效益回报少,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在政府介入后变成了不适宜
10、文化创意人才创业的地方。例如武汉的“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区最初是由艺术家们自然聚集形成的以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时装为主的艺术区。2009 年7 月,汉阳区政府正式介入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地企携手、投资商运营”的三元化合作模式运作,由汉阳区委、区政府出资将原 824 工厂旧厂房租下,整体打包给上海致盛集团,由该公司投入 3000 多万元规划运作。到 2011 年,园区入驻文化企业 70 余家,实现营业收入约 5 亿元,上缴利税 4000 万元,接待了 1500 余人次的领导及国际友人来访,园区被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也给区政府带来很多荣誉。然而,许多创意人员却发现这个园区不再适合他们创业了,其一
11、,政府在改造工程中起完全主导作用,一切理念和规划都由政府制定,开发商实际操作,艺术家毫无话语权。其二,园区招商引资的重点是国内和行业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专业人才,特别是行业地位位于全国前三甲的企业,艺术家个人的画室、小型艺术工作室,人少钱少,不是园区招商的重点对象。其三,园区经过改造之后,软硬件设施完善很多,但艺术品交流平台没有同步建立起来,艺术家并没有因为软硬件的改善多卖作品,房租和物6业费却上涨了,长久下去生存一定成问题,于是一些艺术家选择退出园区。深圳的摄影产业园也因类似的原因演变为饮食娱乐城。 然而,如果仅仅从文化产业 GDP 追求这个层面认识文化产业园的非理性发展,还不能触及
12、到事物的本质,其背后还有隐性的政治因素。现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集结政治权力的资源。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门和文化实体,明知建设文化产业园对文化事业发展并没有多大实际作用,但大多数却还自愿参与其中,甚至推波助澜,其一,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部门从过去要钱要物的小部门“小媳妇”变为可以掌握日益庞大资金的重要部门,文化官员当选政府领导人的机会大增。其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多多少少总能解决城市就业,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其三,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创新可能会赢得上级领导的关注、视察,同级或下级地市的参观学习,形成某种政治网络,获得宝贵的政治资源。 总之,由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府的助推
13、,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出现过热的现象,其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能带来文化产业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容易过度开采,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既违反经济规律又违反文化发展规律,消耗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应该引起名级政府的关注。 二、理性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政策建议 1、转变观念,破除对 GDP 的崇拜和西方经济学的崇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需求的拉动。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一直走的是外向型需求拉动之路。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比较大,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需要内需拉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以满7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因此应以人民群众文
14、化消费需求增长率而不是单纯的文化产业 GDP 增长率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效。王亚南等人的研究显示,20002010 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 2704.35 亿元增长到 8778.28 亿元,年均增长12.50%,其中“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13.65%,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36%, “十一五”比“十五”低 2.29 个百分点。在全国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年均增幅、城乡人均积蓄年均增长幅度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幅却明显降低,其社会背景在于“十一五”前期国内物价上涨,后期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城乡居民纷纷抑制消费加大储蓄,首当其冲受到挤压的就是非必需的文化消费。他
15、们的研究与国外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反经济周期理论未必相符,但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此外,国外很多产业聚集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根据其本国经济发展所作的经验总结或理论假设,它们是否能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指导作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效益驱动、自由竞争的路径选择 文化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内容为核心价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通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获得快乐和心灵陪伴、心灵逃避的需要而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广泛就业的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创意经济,它主要依靠创意而非地产或资本赚取大部分利润
16、,随着网络的普及,文化产业园区的价值主要来源于项目合作网络和合作关系,园区的物理边界并不重要。因此,文化产8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重心,应该从偏重产业链的配套和物理空间的实体打造转向超越园区的城市或区域范围的生产体系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效益驱动、自由竞争的路径选择,防止权力左右市场,形成腐败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税费减免、配套设施、投资融资、创业培训、中介服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建立完善而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既要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政策边界,又要界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进而在文化产业园区中完善政府的投入和管理,为园区内企业
17、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而市场既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拉动力又是文化产业园区的试金石。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产业园,如何才能做好文化园,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切只有让市场去选择,优胜劣汰,效益驱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才会从狂热走向理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吸引领军人才进入园区,不断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园区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中共中央组织部已实施“千人计划”从海外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高端领军人才。地方政府和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均应制定针对文化产业创意领军人才的吸引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园区管
18、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运营,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战略眼光,以及具有文化产业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旅游知识、熟悉房地产运作规律的创新型9复合型管理团队。团队应由在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孵化、房地产经营、物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他们能够为园区战略目标设定、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搭建、品牌推广等发挥应有的思想力+行动力,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与之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以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自身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在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
19、园区时,一定要实施特色化、差异化战略,依托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增强创新意识,避免因盲目跟风、追赶时髦而最终落入战略雷同的误区。在挖掘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需要对园区建设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作出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并按此规划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措施,使该文化产业园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叶孝慎:兴国之魂现代化: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蝶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徐娟:给遍地开花的文化产业园戴上“紧箍咒”EB/OL.http:/ 3 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二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4 王
20、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 李蕾蕾: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创意集聚区(或园区)的经济与政治分析:网络集群与空间政治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7(15). 6 王国华、贾国伟: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曾添:创意产业园区改造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武汉 824 汉阳造”改造为例J.理论月刊,2013(6). 9深圳新闻网:摄影产业变身饮食娱乐城EB/OL.http:/ 07-25. 10 王亚南: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