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摘 要:红色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一种特色较为鲜明的旅游活动,承载的不仅仅是丰富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旅游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更为重要的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展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到作用。因此,从红色文化旅游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作用入手,通过对哈尔滨区域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梳理,把比较优势明显的红色文化提到了重要的研究位置,采取重点发展的策略,以重点项目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由点及线,实现促进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70
2、-02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把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用,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可见,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已经成为国家间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国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客观要求。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广与传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具有推广范围广、形象鲜活、易于被人们广泛接受等特点,所以,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将会对我国社会2主义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在全社会范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一、发展红色文
3、化旅游的重要意义 1.红色文化旅游的广泛开展,对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个性的特有元素,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主流血脉,它已经成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符号。红色文化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它的内容涵盖了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所有能够表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激励人进取的所有事件和人物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因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的存在让旅游更加鲜活、生动,具有吸引力;而旅游又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展示提供了相应的平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
4、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成为我国文化领域发展的重点工程,而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恰恰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传播提供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和载体,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红色文化旅游的积极推动,对传承和发扬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哈尔滨的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特性鲜明,很多资源具有唯一性特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关于哈尔滨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国际工人运动、早期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等史料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中的研究不足等,今后必须把这段历史还原并进行深入发展,为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的展开提供史料和实物支持,宣传哈尔滨红色文化,传播哈尔滨红色文化,让后人3
5、了解和记住这段红色历史。 3.红色旅游文化的大力发展,为哈尔滨城市精神注入活力、对形成哈尔滨精神的城市文化自觉和市民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迫切需要文化认同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都需要有一种能够让域内所有人都认同的共同文化,作为引领他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作为他们有所依托的精神家园。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激励人们拼搏上进、积极进取的文化类型,它的特性决定了它将会在城市精神的塑造、市民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的资源类型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划分依据:关于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的研究,以往均是采用对事件、人物的归类总结,结果是内容题材众多,但
6、是很难找到切入点,造成策划开发上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对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梳理,重新调整研究视角,采取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方法,把不同历史时期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提炼出来,不再进行全面的展开,只是对重点资源进行整理,这样就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条件,通过时代特征这条主线逐步把与重点资源相关的各种资源在挖掘中梯度开发。 1.红色丝绸之路。哈尔滨的“红色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交流的主要渠道,在中共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数十位重要领导人都是通过哈尔滨的这条红色之路前往苏俄开会学习。1928 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参加会议代表通过这条红色之路前往苏联。中共中
7、央通过哈尔滨地方组织在此建立了接待站,负责护送4“六大”代表赴苏。通过“红色丝绸之路”的开发,可以把早期中共领导人在哈尔滨的重要活动、居住场所以及中共成立前哈尔滨在国际工运和马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相关事件和遗址作为梯次开发的资源,形成以“红色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在哈尔滨活动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 2.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罪证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31 遗址是展示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罪行的陈列馆,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进行生物武器研究、实验、生产和实施最大规模细菌战指挥中心的遗址群。731 部队在称霸野心、细菌武器研究技术、规模、残忍性、实战性及细菌战
8、“人才”培养方面的罪恶程度创下了当时的“六个世界第一” 。 “731”遗址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最前沿的阵地和连接世界友好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以恢复原貌和现代化的虚拟陈列展览等方式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在二战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从而提高我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历史地位;成为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世界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和热爱和平教育的坚实阵地。3.双城“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的指挥首脑机构所在地,它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的。该旧址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展示“四野”战史、双城人文、古代建筑于一体的综
9、合型博物馆。 4.军垦文化。军垦文化是在火热的屯垦生产生活中绽开的精神文明5之花,是多渊源、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精神产品。军垦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红色旅游资源相比,黑龙江军垦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将革命武装转化为生产建设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展现了党领导下的北大荒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军垦文化旅游,对于加深旅游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尤其是培养当代青少年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三、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品牌产品。省内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大都是
10、以故居、纪念馆、陵园、遗址等为载体的观光型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景区建设档次低、可进入性差,尤其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市场前景好、建设规范、对游人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精品项目。 2.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不足、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链条短。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缺少与现代文化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产业化水平不高。作为一种展现度、参与度不是很高的文化产业形式,如果缺少同现代文化产业先进展示水平的对接,它的产品肯定要缺少吸引力,造成自身文化价值的浪费。 3.区域之间也没有很好地统筹发展,地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重复性建设多。
11、关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往往是跨区域性较多,所以争资源或同主题重复建设相对较多,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塑造。 6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可进入性不高,这些是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一些通病。因此,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上,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四、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1.大项目、品牌项目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深入挖掘哈尔滨红色旅游的内涵和价值。把哈尔滨红色旅游中具有唯一性的、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要把别人没有的东西完全整理发掘出来,做成红色旅游产品,形成我们自有的红色旅游品牌。建议把“
12、红色丝绸之路” 、731 部队遗址、双城“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和军垦文化作为哈尔滨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切入点,重点打造四个代表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品牌,实现以点带面的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2.加强文化共生研究,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文化共生是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融合地方其他特色文化。哈尔滨是一个多文化共生、共存的城市,多元文化并存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应将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吸引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访问,从而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递给游客。文化共生不仅解决了文化冲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共生,我们可以非
13、常容易地将严肃、抽象、缺少活力的红色文化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丰富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3.强化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区域共生是要加强红色旅游开发7的区域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开发优质旅游产品。我们要突破区域限制,实现小区域划点、大区域连线,实现跨省际的合作。哈尔滨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区位的原因,具有特性。哈尔滨市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开发与管理协调机构,编制全市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不同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同时,积极寻求与省内各地市及吉辽两省的合作,共同努力把东北红色旅游区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区。 4.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营销活动。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要为哈尔滨市的红色旅游锁定消费地和消费群体;营销思路要调整,要通过打造大项目、大品牌同国际营销对接。重点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要增强国际市场开发意识,重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国际品牌,打造适应国际市场的红色旅游产品,以此来增加哈尔滨高端旅游市场的份额,提高旅游业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5). 2 张晶.哈尔滨市旅游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3 李士良,石方,高凌.哈尔滨史略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