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0908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胡锦涛三农思想新探摘 要:新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大幅波动。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共中央依据新情况,准确分析了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农民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并围绕着农民民生、权利保障及社会公平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思想和举措。 关键词:三农;胡锦涛,农民问题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59-02 一、胡锦涛三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概述 20022012 年的 10 年间,中国经济继续腾飞,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世界格局波谲云诡,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党中央在胡锦涛同志的带领下,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紧紧抓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2、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并依据新世纪新情况,及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具体方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农思想体系。胡锦涛的三农思想扣紧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成为 21 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南。 二、胡锦涛三农思想体系的特点 胡锦涛同志承继马克思经典论述,同时总结并发扬前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系统论述了三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三农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农业、农村2及农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从而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更具人文精神的三农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是农民从事的职业;农村是农民

3、聚居生产生活的社区。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围绕着农民问题展开。 (一)关注农民民生 胡锦涛同志先后在生产、生活、税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居住及就业等方面全面提出举措,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及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农民民生问题。早在 2003 年 1 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就指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他分别提到, “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对农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善待农民工,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

4、各种乱收费,集中力量解决好一些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差、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2003 年末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专门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一项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来对待,并列举了八项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减免农民税赋问题。2006 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2007 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我国三农政策质的飞跃,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生活靠家庭、靠3集体、靠土地来保障的历史。2009 年

5、,国务院依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并在 2011 年后全面铺开。新农保的出台解决了农民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2011年 2 月 19 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再次指出,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民新家园。农村是农民聚居生产生活的社区,是农民的家园。只有把农村

6、建设得美丽、富饶、宜居,才能使农民安农、乐农。新农村建设究其根源还是居住者农民民生的全面发展。2005年 10 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策略。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用五句话勾勒了新农村的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随后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建成城乡一体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文化繁荣、生活安定的新农村蓝图。 (二)关注农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农民权利保障是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法律把农民的各项权利,包括地权、选举权、村民自治权等明确下来,农

7、民的权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农村各项法治建设。2003 年中4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就提出,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重点要放在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权益提供法制保障上” 。2003 年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明确了土地承包期限、承包经营权流转及继承等问题。该法把农民权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004 年 6 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来对待,并提出了六项举措。200

8、6 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2010年 10 月 28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加了村委会章程制度,重大事项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代表比例规定;这些修订内容完善了村民对村务的管理权、监督权、议事权,从法律确保了村民自治权利的有效实现。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规定了“同票同权” ,即明确规定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城乡一体化,城市与乡村公民一人一票、同票同权原则真正在法律上

9、的实现;确保了农民对国家事务的平等话语权、参与权。 (三)关注社会公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社会公平问题是逐渐突显出来。民众对于加强社会公5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而中国城乡差别、农民和市民的差别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平等,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胡锦涛同志认为应从工农反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就业、进城务工农民待遇市民化等多角度着手。 2005 年 2 月,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

10、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他还提到, “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工农反哺。我国目前特定的生产条件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模式决定了农业生产分散、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水平。无论从城乡平衡发展、农业战略地位考虑,还是从社会公平角度考虑,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都是必然选择。美国哲

11、学家罗尔斯就认为,向弱者倾斜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正义,这也是提高社会公平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2005 年 10 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指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顺应这一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充分6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12、:“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1 年末中央经济会议,胡锦涛同志更是把目光聚焦于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并指出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市民化绝非仅是户口的农转非,而应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主线,尊重和保护农民工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这也是市民社会的共同特征。国家应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及明确新农保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及城居保的接续关系。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72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