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0992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摘要: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转型升级还远未结束。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实施好以下几方面战略举措: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加快管理创新、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关键词:“十二五” ;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86-04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

2、的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 2012 年 6 月 4 日在香港发布的最新全球制造业报告2012 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制造业正朝着价值链上游发展,从以往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一方面,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迈向高价值制造活动的投资,另一方面,先进科技产业也获得了更多支持。该报告预言,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从全国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化改造提升了传统制造业 2依托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大大提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飞跃的进展

3、,涌现出一批如海尔、联想、宝钢等信息化建设的优秀企业。根据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 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 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近 70%的国家重点企业因实施信息化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虽然起步较晚,但表现出很强的“后发优势” 。 (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1 年,

4、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2.3%,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1.6 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2.6 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了制造业正在朝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转型。进入 2012 年之后,这种强劲的势头得以延续。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 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 7.8%,在此背景下,全国新兴产业增速达 14%,领跑整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大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向服务业延伸,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从我国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

5、术的广泛应3用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 2000 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口岸无纸化通关。2011 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 1864 亿元、202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虽然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增长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步伐沉重而艰难。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

6、升级,努力培育“第三次工业革命”环境下源自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实施好以下几方面战略举措: (一)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当前,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以全球化为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运作的能力。 1.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使得供应链全球化发展成为必然。处于全球化的企业只有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7、地。我4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要立足于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目前,华为、海尔等企业已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同时,中国企业也应当加大对供应链全球化的风险管理。 2.形成生产的全球化。要把生产厂房建在生产成本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化体系,向全世界提供商品。 3.实现研发的全球化。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呈上升趋势。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海外研发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海外研发在东道国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日渐上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应当趋于全球化。有实力的企业要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为了抢占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应当

8、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首先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4.实现公司治理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扩展为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和人力资源等治理方面的全球化。有志于实现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应当以此为借鉴。(二)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纵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不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其第一要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制造业未来持续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由此,必须认清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正确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1.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新机制。从技术的发展看,当前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客观上需要一次爆发式的革命5来实现质的飞

9、跃。与以前基本上由少量技术突破比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结合传统行业本身自我的技术创新彼此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而这种新的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在制造业中。未来制造业成长中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出现,就不再是某项技术“单打独干”的结果,而很可能是若干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未来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注意当前多项技术的融合趋势,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在协同创新中,要明确各种技术与各个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 2.完善新工业革命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与流程。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非意味着企业一家“单打独干” ,而

10、是应当着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与流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当今信息技术进步加快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从横向看,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的协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与各类公共的信息资料。从纵向看,企业要与其同类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共同进行研发活动,这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案例,如信息产业领域的闪联产业联盟就涵盖国际上多个国家的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 (三)充分发挥

11、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一种以往其他方式和技术手段无6法比拟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化可以加速重构我国制造业生产组织体系,加快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步伐,并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毫无疑问,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不二选择” 。新时期实施信息化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技术选择与信息标准化。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选择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首选问题。全面来看,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都是不可取的。因而,信息化投人应当更趋于理性化、合理化,信息化一定要适应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并非最昂贵

12、、最高级的设备就一定是最好的。当然,技术选择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追求先进性,不断升级技术水平,并且一定要站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的角度来选择软件,切实注重系统的集成和开放。从技术角度看,信息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不同标准的信息及单个的设备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信息孤岛” ,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造成产能的浪费。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这一点对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2.防止唯技术论的倾向。当前,国内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并不多,但许多时候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就在于信息能力首先是非技术的。根据专家的观点

13、,决定信息能力的七要素是:人员技能、程序、组织结构、文化、领导艺术、技术和信息本身。技术只是决定信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凭经验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技术上,以求取信息应用能力,而技术实际上仅占企业信息能力的 10%。这正是当7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一些企业只追求技术本身,只建设了支撑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其他要素。信息化硬件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硬件在技术上的先进,还依赖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支持。 (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 对制造业而言,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服务

14、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必须拓展眼界,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1.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拓展新的领域。我国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还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开发一批对节能减排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成套装备,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开发国内外市场,拓展产业空间。目前我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如环保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并且拥有多年积累的国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部分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已走向世界。当前业

15、界应把握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一方面要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入市场,重视开发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2012 年 8 月,我国宣布到 2015 年向节能减排领域投资 2.4 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这对节能减排产业无疑意味着巨大的8商机。 (五)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实践发展经验看,当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谨慎选择技术路线。战略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产生新技术,甚至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但其

16、最大的弱点是技术不成熟,存在一些技术风险,但也同时存在一些技术机遇。因此,在实施技术创新时,应当既大胆探索,又尽量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对大规模的投资行为尤其要谨慎,技术的突破要立足于企业、行业的比较优势,注意与传统行业技术的衔接及带动作用。规模经济很可能不是最优的追求目标,而应当视新技术的技术特性而定。 2.制定多样性、互补性政策。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获得国家的全面支持,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如国家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贴、各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这些支持政策的目的还在于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从成长阶段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早期的培育阶段,

17、各种支持性政策仍然在给新兴产业的发展输血,但新兴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一直依赖输血维持,而必须逐步建立自身内在的发展机制。因此,如何从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就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我国实施的家电下乡消费补贴的政策值得借鉴。政策的作用点要从投资转向消费,并增加政策的多样性、互补性,再根据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制定消费补贴政策。 9(六)加快管理创新,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当前,为了给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宝贵时间,加强管理就必然成为企业控制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加强管理更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1.扎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基。没有扎实有效的基础管理

18、,企业各项管理不仅难以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当然,企业只做好基础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有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胆实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应当建立在基础管理的根基之上。管理创新和发展又能深化基础管理。基础管理要求管理创新必须符合基本业务规范;管理创新则要求基础管理不断更新。没有管理创新,基础管理就没有新的依托;没有基础管理,管理创新和发展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既牵制、又促进的关系。要处理好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必须把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在总体设计目标下同步运行,必须按高度协调的要求去解决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

19、中的矛盾和问题。 2.把实业管理与虚拟经营相结合。作为适应多变的需求与竞争环境的动态企业经营观的产物,虚拟经营能够提高企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加快产品的扩张速度。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如菲利普、索尼等正是通过虚拟经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虚拟经营必须以实体经营为基础,应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关键性资源的掌握。企业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控制住关键性资源,如产品设10计、销售网络等,以免受制于人。二是不要片面追求规模大,而要努力追求实力强。企业家应当把关注的焦点从扩大规模转向增强实力。规模的扩张必须适度,应当以竞争能力强、市场形象好、效益高作为企业长期成长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三是对组织结构不必强调完整齐全,而要强调精干高效。通过市场选择和交易,让社会上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服务,既降低成本,又减少内部摩擦,同样完整而且更加有效地发挥、实现企业应有的全部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