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382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摘 要:2011 年,68 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 214 家 A 股自愿试点上市公司按规定实施了内部控制体系,其中 68 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具有信息含量。 关键词:强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市场反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25-03 1 引言 2010 年 4 月 26 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借鉴美国

2、SOX 法案经验,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该指引要求执行内控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稳步实施,规定该指引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2012 年 1月 1 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执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社会对此政策评价不一,为了检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2具有的信息含量以及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对 2011 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以期为监管者、企业、投资者

3、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3)对我国 2001 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张步阔(2008)在划分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组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得出了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显著相关的结论。林斌,饶静(2009)对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相比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好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其原因是公司为了向市场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陈宋生和郭京晶(2011) ,沈菊琴等研究发现,内

4、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带来正面的市场反应,CAR(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为正,并且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能够获得更高的异常收益率,投资者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3 假设演绎和研究设计 3.1 假设演绎 基于市场半强势有效性的假设,即股票价格能够及时并充分反应公开披露的信息,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披露是能够引起股价的波动。根据陈宋生,郭京晶(2011)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强制与自愿披露信息哪种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存在争议,即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博弈。一种观点认3为,强制披露优于自愿披露,即支持监管有效。该观点认为市场是存在缺陷的,管理者存在投机行为。现行的管理者薪酬大多是以净利润和股票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为了避免

5、不良的业绩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降低自己收益,部分管理者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径,少披露或不披露负面信息。这使得证券市场不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真实价值,误导投资者行为,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背景下,要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外部来讲强制措施能弥补管理者管理者信息披露意愿的不足,使投资者拥有足够的信息加以投资决策;从内部来讲,强制措施能使管理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披露报告之前,他们会采取额外的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改善财务状况。但是有投资者担心管理层并不是出于自愿的完善措施只会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相关的报告也只能是其掩盖错误的“遮羞布” 。Li&Mada

6、rasz(2008)就认为,强制披露引致各方利益冲突,而不能有效帮助各方达成想要的结果,因为它导致了各方交流的减少。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愿披露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该观点源自自我选择理论,在有效市场的前提条件下,市场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敦促“好公司”披露“好消息” ,市场会对披露的“好消息”作出积极反应即股价的提升而对没有披露信息的公司不做反应甚至认为是“坏消息”而使股价下跌。根据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论,在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不存在严重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因为管理层将自愿披露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降低资本成本。所以,与强制披露相比,投资者更看好自愿披露。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

7、出假设: 4假设 1: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小于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 3.2 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 (1)事件研究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前后的股价波动,对比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来的累计超额收益,同时利用单样本 T 检验说明累积超额收益偏离 0 的程度,以此来判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从而验证假设。 由于沈菊琴等(2013)认为我国的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属新兴市场,风险系数 和 极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低。而运用均值调整模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探测股票价格事件性表现的目的,且非参

8、数符号检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因此本文也采用均值调整收益法计算超额收益率,方法如下: (2)多元回归模型。 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时间往往与年报接近甚至一致,为了进一步检验事件期的累计超额收益是否由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引起,本文在事件研究法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累计超额收益比较容易受到公司业绩、资产规模、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是否亏损、审计意见作为控制变量,形成了以下回归模型: CARi(t1,t2)= 51+2MOV+3ROE+4LNSIZE+5LEV+6LOSS+7AUD+ 其中 MOV 代表自变量强制或者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mandat

9、ory or voluntary) ,强制披露时为 1,自愿披露时为 0;ROE 代表净资产收益率;LNSIZE 是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资产规模;LOSS 表示是否亏损,亏损时为 1,否则为 0;AUD 代表 2011 年度审计意见,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 1,否则为 0。 3.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由于 2011 年是第一年要求部分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获得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本文选择被强制要求出具 2011 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境内外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与研究样本同一年度、同行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样本,剔除数据不全、事件公告日出现其他重

10、大事项的公司,最终得到研究样本 47 家,控制样本 47 家,共计 94 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巨潮资讯网,由手工整理获得;公司每日的收盘价、回报率来自同花顺数据库;数据分析和回归检验分别运用 EXCEL和 EVIEWS3.1 软件。 4 实证研究 4.1 市场反应检验 图 1 和图 2 分别反映了样本公司和对比公司在公告日前后十天的AAR、CAR 的波动情况,比较图 1、图 2 和表 1 可以明显地发现: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 CAR 值除了披露前第十天以外都是负值,越接近公告日 CAR 越低,公告日前两天 CAR 为-3.1991%,显著为

11、负(在 5%水平上显著) ,公告日当天 CAR 达到最低值-4.5%(在 1%水平上显著) ,然6后 CAR 在-4%左右徘徊 3 天后迅速回升,此过程说明市场对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反应是消极的,如果投资者在事件窗口期前购买强制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公司的股票将会损失 4.5%。相比之下,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 CAR 在公告日之前基本呈上升的态势,公告日前第三天 CAR 为 1.5099%(在 10%水平上显著) ,公告日当天为 2.7423%,公告日后一天 CAR 达到最大值 2.8594%,此后 CAR 迅速回落,到第七天 CAR 值已不再显著,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证券市场能够反

12、映已公开的信息,但是在公告日之前市场已经做出积极反应,说明存在消息提前泄露的可能或公司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投机的可能。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小于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验证了假设 1。但是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负累计超额收益却出乎了我们的意料,经分析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2011 年低迷的国际金融市场也影响了国内股票价格;另其次根据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最高,为 26.47%,但是只有一家公司(新华制药)的内部控制审计

13、报告为否定意见,但是据统计当年出现财务问题的远不止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低质量以及对强制披露措施的可行性的质疑导致了投资者对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不看好。最后,由于这些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控缺陷即“坏消息”使得股价有所下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具有一定信息含量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7制审计报告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累计超额收益则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4.2 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表 3 是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D-W 检验值为 1.6824,说明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F 统计量为 2.745,P 值为

14、 0.017209,说明在 5%的水平上通过了 F 检验,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较好,具有统计意义。 根据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 MOV 的 P 值为 0.5943,并不显著,说明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是形成超额累计收益的主要原因;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审计意见(AUD)与 CAR 均不相关;资产负债率(LEV)和是否亏损(LOSS)分别在 10%和 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高或者亏损的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较低,说明公司的杠杆水平和业绩会对累计超额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公司规模(LNSIZE)在 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其信息泄露较

15、为严重,市场早已消化信息,使得信息公布后引起的累计超额收益较少(陈共荣,刘燕,2007) 。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进行比较,发现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小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强制或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累计超额收益率均不显著,说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能引起市场反应,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具有信息含量。 8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具有信息含量,不被市场所认可,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只停留

16、在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基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而形成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缺乏可比性和信息含量。监管机构需要尽快制定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使得上市公司能够客观地评判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同时也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防止部分公司“报喜不报忧” 。 (2)目前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存在“折价出售”的情况,即注册会计师为了拉拢客户,在为客户审计财务报表的同时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附带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可信度降低。建议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核查,加大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的法律责任。 由于 2011 年是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第一年,研究样本量不足,而本

17、文也只能选择 2011 年的数据研究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市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相信未来的内部控制研究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夏亨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陈宋生,郭京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 (02). 93沈菊琴,严士锋,辜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基于 2010 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 (01). 4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 (02). 5李明辉,何海

18、,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 (01). 6张步阔.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8. 7Li,M.,Madarasz,K. When mandatory disclosure hurts:Expert advice and conflicting interestsJ.Journal of Econcmic Theory,2008. 8陈宋生,郭京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 (02). 9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