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388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一、三少民族“非遗”保护及其他有关情况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旗也是中国唯一的三个民族自治旗。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农牧猎并举的达斡尔族,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服饰、歌舞体育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是丰富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和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开设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陈列馆等,以及创办文化艺术节、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比赛等,对保护、传承、弘扬

2、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扶持促进作用。目前,内蒙古三少民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 13 项,其中达斡尔族 5 项,有达斡尔族民歌、曲棍球、鲁日格勒、乌春和扎恩达勒;鄂温克族 5 项,有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驯鹿习俗、鄂温克族萨满舞、鄂温克抢枢、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 3 项,有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约 50 项。 我区“十二五”规划和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提出,使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更加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正在形成。同时,三少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2化

3、的融合、碰撞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现行行政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集中在行政层面,国家动用行政资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形式,而通过民间自发和组织形成的保护力量仍然较弱。长远来看,三少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应形成以政府牵头,特别是民间组织积极配合,三少民族民众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和充满互动的长效保护机制。二是重记

4、录做“标本”和展览,轻延续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变化延续特点,仅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装订、陈列、保存,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发展的,而是应该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角度构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化建设,形成动态科学的文化记录和流传脉络。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人激励和监督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紧密相关,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脉络中的重要基因。建立传承人档案,建立适当的激励机

5、制,完善对传承人的考评体系,实现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从而避免因时间的流逝而传承人逐渐消失的不利影响。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3的保护意识,为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积极维护自己的文化权力,充分行使权利,提供社会氛围。五是确立政府主导的经费投入和民间组织参与经营的机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实施政府方面的长期长效的资金扶持,提升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软实力影响,并积极、适当地引入民营资本,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注意避免虎头蛇尾,过分功利的商业化现象,实现资金扶持科学分配和社会参与规范有序的良性局面。 二、三少民族文化

6、产业发展状况 2003 年 9 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于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我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

7、浓郁、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其古老、不可复制和再生而弥足珍贵,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定居并融入新生活的三少民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逐渐适应并摸索出了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民族工艺品实现商品化基本面向市场。如达斡尔族的大轱辘车、4摇篮、木排、木库莲等民族工艺品,种类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的兽皮、桦树皮、以柳蒿芽为特色的民族风格美食等,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形成的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链;鄂温克族近年大力发展的马文化产业、民族服饰表演队、冬季那达慕,以及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狩猎和驯鹿文化。 二是三少民族节日庆典、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开展。三少民族相继创办的曲棍球节、服

8、饰表演大赛、民族歌曲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出三少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浓郁三少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和传统习俗体验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在扩大三少民族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文化产业链延展,文化产品多元,文化表现方式层次提高,为三少民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新意多。三少民族所在地域生态资源保持良好,自然景观丰富。推出了农家游、民俗民风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使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推出并在发展过程中优化,为“三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以上文化产业如手工艺制品、文化娱乐、民俗旅游等

9、产业刚开始起步,距实现商业化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首先,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比重较小,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品市场化尚需观念上的转变,特别是对文化产权的保护力度还需加强。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活跃度较低,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需引起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主的重视。再次,政企分开,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5产业经营企业应该区别开来,政府加强服务引导,实现文化企业经营公平合理,为微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业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自由发展空间,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参与者,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良好经营氛围的营造。这些既是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提升空间和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三少

10、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是充分凝聚资源要素,创立优秀品牌。总结三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凝聚优质资源要素,从设计、制造、营销,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打造完整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各旗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凝聚在设计、制造方面的优秀生产资源和人才,汇聚力量形成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或若干个能够形成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充分保障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贡献和合法权利。传承人是文化产业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人以活着的传统、活着的文化形式生存于民间。传承人人口老龄化、年龄断层问题普遍存在,应当适当给予一定经济补贴,激发传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强后继人

11、才的培育,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链。 三是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三少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推广和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一定引导和帮助。比如在降低准入门槛方面,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扶持的优惠,同时予以相应的文化产业补贴和政策扶持,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参与经营管理,成立文化商品交易市场,提供文化产品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6四是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在产品设计和工艺研发方面,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同时,引入精良的制作设备和加工工艺,同时聘请具有热爱民族文化产业事业,关注三少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打造文化产品的升级

12、版,增强三少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 五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平台。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和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差异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真正将产品投入市场;设立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为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人才培养、对外宣传、形象设计、文化咨询、电商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形成从设计、制作、加工、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条,推动三少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构建三少民族动漫产业和加快市场化运作。以三少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原创作品,让动漫作品所承载的人物具有当地人文历史的文化意境,将三少民族文化中的英雄人物、音乐艺术、历史故事,三少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影

13、视和音乐结合起来,成功运用到动漫作品创作当中,结合市场需求,借助微博、微信、手机上网等新兴媒体,提升文化产品影响力,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 四、结语 三少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一种能够彰显区域特色、包含多种文化价值魅力、具有发展空间和升值潜力的文化资源。梳理三少民族地方文化产业脉络,探寻商品市场和文化产业的有机契合之路,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延续搭建了平台。三少民族地区7的文化资源就地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实现地方经济和三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并举,对我区构建“文化强区” 、8337 发展思路的实现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责任编辑:张莉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