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582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我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关键词】我国建筑技术现状绿色建筑建筑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如果将建筑行业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这样绿色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的主题和未来建筑的主导。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建筑技术的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策略做了详细的描述。 keyword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

2、ology, China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evel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f will b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leading, building. So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a leading world architectural themes and building the future. In thi

3、s pap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build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later described in detail. 中图分类号: TU-0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需建立在人类对能源不断消耗利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每次发展,都需要对能源进一步的使用与消耗。现在,2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

4、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 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 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之路。1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2005 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

5、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 1000 万 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 万 m2,到 2000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 1.8 亿 m2,建成太阳房 1000 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 2. 6万 m2,并以每年平均 25%的速度增长。3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

6、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3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3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

7、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2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

8、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42.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4: 2.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4 2.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2.1.

9、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2.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2.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4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

10、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5给自足的效果。 2.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5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 20度,室内

11、温度却仍然保持在 15 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5。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

12、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充实它的意义,它将成为我们运用高科技和大自然和谐共6处的理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科2005199 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住与健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杨玲.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筑,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甘肃冶金,200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