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7 年 8 月I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趋势 .1 (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趋势 .3 二、总体要求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三 、重点任务 .6 (一)推动规划设计技术创新,促进形成集约空间格局 .7 (二)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促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8 ( 三)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促进低碳节约循环发展 .9 (四)加强技术集成应用,促进 城 市环境生态宜居 . 11 ( 五) 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促进建筑品质显著提升 . 12 ( 六) 发展绿色建造方式,促进建筑产
2、业提质增效 . 13 (七)推广 经济适用技术,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 14 (八)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 15 四、保障措施 . 16 (一)加快科技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 . 16 (二)拓宽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 . 17 (三)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 17 (四)营造行业科技创新氛围 . 17 1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明确“十三五”时期住房城 乡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趋势 (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认真贯彻落实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围绕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目标,统筹推进重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成果推广应用,组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行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新技术融合应用 不断深化, 城乡规划科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 遥感监测、城镇建模仿真、城市运行 “ 大数据 ” 分析等技术手段 的 应用 , 提升了对城市规律、功能组织、安全风险的认识深度和对人口、用地发展的预测精度,提高了城乡规划、城市群规划编制科学水平。 通过 “ 多规合一
4、” 技术突破和管理创新,提 升了空间规划统筹能力和行政审批效能。 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对绿色建筑全生命期关键技术和产品设备进行了重点支持,构建了面向建筑群和2 城市片区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估诊断方法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体系,为实现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的全 覆盖提供保障。在不同气候区完成了上百项绿色建筑创新示范工程,有效支撑了全国 3.6亿平米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城镇节能减排水平迈向新高度。突破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瓶颈,研发了余热废热利用、北方空气源热泵等建筑供暖装备,完善和提升了建筑节能标准
5、体系,有力支撑了建筑节能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施中德、中美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等技术发展。突破了针对不同类型水源的“从源头到龙头”多级屏障成套技术和组合工艺,为我国城市饮用水“龙头水”达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 术支撑,净水和水质监测关键材料与装备实现自主创新和优质制造。建立了可保证稳定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工艺系统,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国际并跑。 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应用,探索了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发布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等,引导城市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服务能力,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和模式。
6、在城乡规划实施、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推广遥感技术应用,建成行业遥感应用技术平台。 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显著提升工程建造水平。 攻克了 超高层及大跨建筑施工、结构安全与抗震、防火、抗风雪灾害技术等一3 批重大难题,工程建造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水平。 形成了千米级超高层建筑设计建造技术体系,支撑了上海中心、广州金融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 。 在工业化建筑结构设计、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等方面取得技术进步。实现了基于建筑信息模型( BIM)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和标准体系,并在深圳平安大厦、广州东塔等数千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十二五”时期住
7、房城乡建设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支撑行 业发展的创新供给不足,多数重点领域仍处于跟跑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间有一定差距,成果转移转化力度不够;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缺乏,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趋势 1.科技创新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和综合承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必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粗放管理向城市精细治理转变,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更多依 靠创新
8、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4 2.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 建筑业 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通用性重大技术突破,将对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影响。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工程建造和质量控制、城市管理和安全保障等领域应用,势必牵引城市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革,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新技术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加速行业科技进步,将是“十三五”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 机遇和新趋势。 3.科技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向纵深推进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
9、性进展,但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管理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必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科研院所骨干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科技管理新模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五5 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
10、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影响城镇发展质量的规划、建设、管理关键控制环节和国内外科技发展新趋势,系统谋划行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新路径,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着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建筑业产业体系,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 需求牵引,绿色发展。 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以人为本,发挥科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促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和绿色生活方式。 坚持深化改革,聚合发力。 立足构建引领行业转型发展的
11、科技创新体系,集成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推动行业科技力量协同创新,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链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有机融合。 坚持重点突破,加速赶超。 针对城镇绿色发展的需求与瓶颈制约,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补短板和系统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在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城市和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坚持全球视野,开放合作。 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6 行业技术进步,增强行业国际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资源节约低碳循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目
12、标,强化科技创新和系统集成,统筹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标准制定、规模推广和科技评价的全链条管理,抓好人才、基地、项目、资金、政策五大创新要素,取得一批前瞻性、引领性、实用性科技成果,显著增 强行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和支撑能力,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突破城市空间集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污染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整体提升住房城乡建设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 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13、。 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系统提升,形成技术研发、行业应用、管理服务、风 险防控的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链建设,显著提升科技资源质量和水平,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以绿色发展、智慧发展为主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绿7 色建筑、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精细管理等行业和部门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基本完备的技术体系,并加强科技成果与标准制定的有效衔接,逐步提高标准水平。 (一)推动规划设计技术创新,促进形成集约空间格局 1.加快建立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技术体系 加强城市资源环境 承载 力、生态
14、安全、开发强度及开 发绩效评估 技术研究,支撑城市生态控制线和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构建平衡适宜、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强化城市发展战略、现代化城市目标体系研究,构建均等化配置城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建立服务保障能力同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战略定位相一致的规划评价技术体系,支撑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建立统筹各部门空间规划信息的“多规合一”数据库,完善城市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构建技术体系,支撑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协同和综合评估,提升一张蓝图实施管控力度。 推进基于人群时空行为等大数据的多位感知、信息融合、时空建模和虚拟
15、仿真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完善城市设计新技术体系,支撑建立城市设计辅助决策系统。 2.推进城市存量规划与绿色发展技术 集成融合 建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方式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城市政府的规划管理转型。加快存量规划与城市有机更新、综合交通8 系统、低碳生态等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和技术系统研究,发展基于新技术的“城市体检”方法,系统查摆问题,开展不同类型城市修补、有机更新试点示范。研究城市地下空间 与地面功能统筹规划技术及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旧城保护规划适宜性技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技术的集成体系,以及城市医疗、养老、体育运动等健康城市的规划技术。 3.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 、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保护利
16、用 研究建立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技术,历史地段保护与宜居提升技术,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动态实施评估技术,低碳生态目标下的传统建筑修缮创新工程技术,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方法,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动态实施评估技术,推动历史城市风貌延续与特色营 造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更新。加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资源普查与保护状况监测评估及分级保护技术研究,实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及风景名胜区智慧景区建设。 (二)推动 智能化 技术 应用 , 促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1.推 进 城市管理 精细化 构建面向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专项管理等网格化综合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 拓展社区风险防范的网格化功能,以建筑物数据库为载体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对接。集成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北斗高精度定位、无人机、视频等技术,提升监督、执法专业技术检测和取证技术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