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8799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摘 要: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优胜几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军仍然把战刀和刺刀作为主要武器配备,白刃战也成为中日军队间技艺和意志更为单纯的较量。本文从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军使用的冷兵器、为什么中日两军在二战中普遍装备战刀、中日军队战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试将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冷兵器做以对比,突出冷兵器作为白刃战主要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冷兵器;白刃战 相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随着自动武器的更新制造和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二战中各国军人使用的武器也更先进,更具

2、有杀伤力。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优胜几率。然而在飞机坦克机枪导弹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军仍然把战刀和刺刀作为主要武器配备,并且频繁发生大规模刀对刀的白刃战,这个例外是由中日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白刃战也成为中日军队间技艺和意志更为单纯的较量。 1 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军使用的冷兵器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大砍刀(即大刀)和刺刀,日本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冷兵器包括日本军刀和刺刀。所谓日本军刀主要是指 1934 年至 19452年间,日本军官和士官佩带的具有日本传统的指挥刀。1934 年,日本军队废弃了华而不实的西洋式军刀,为军官改配

3、日本传统长把子“东洋刀” 。因 1934 年是日本皇纪二千九百九十四年,故称改制军刀为九四式军刀。1935 年,继军官改佩九四式军刀后士官也统一配发传统式军刀,称为九五式军刀。 日本式军刀采用传统长刀形式,连刀鞘总长约 101 厘米。九四式军官刀与传统日本刀相同之处是:刀柄以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长26 厘米,并用丝带编花缠绕。刀柄近护手处用“竹钉”贯通固定刀身。护格为“葵形”铜镀金,有镂空和不镂空两种。刀刃近护手处有日本刀特有的铜制夹刃。改制后的军刀刀柄更有利于双手握持,劈杀凶狠有力。刀刃的弯曲度控制在刃前端四分之一处,砍劈时此处力量最大。刀背称“栋”或“脊” ,可以用来抵挡攻击,九四式

4、军刀通常采取起脊的屋顶形。军刀刀鞘为金属制,棕色烤漆,鞘的下部有柏叶和铛等赤铜传统装饰。刀鞘与刀带挂钩连接佩带的环,陆军为单环,海军为双环。九五式军刀刀柄仿陆军军官刀柄花纹,用赤铜或铝压制而成。刀身有血槽,并打有编号,同三八式步枪所用刺刀一样印有“三环”工厂出品标记。九五式士官军刀完全是机器制造,没有经过淬火锻打,数量众多而价值低廉。日军使用的刺刀主要是配在三八式步枪上的“三零式”单刃刺刀。刀长500 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零式刺刀原指日本自行研制的三零式步枪上配备的刺刀,但在三八式步枪上仍然沿用这一型号。三零式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此外还包括

5、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其刀身为下单刃式样,两侧有宽血3槽。刺刀护手的上端为枪口卡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三零式刺刀的刀鞘大部分为铁制,也有部分皮质。三八式步枪全长为 1276 毫米,上刺刀后为 1659 毫米,充裕长度使其在白刃战中占据一定优势。 中国当时大部分抗战军队都装备大刀,其中以西北军最具代表性,并最早以喜峰口战役的胜利让大刀扬名四海。中国军队中对大刀的配备没有统一标准,各军各部形形色色,根据地域、习惯不同刀的外形、重量、制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以西北军大刀为例进行阐述。首先在形制上,西北军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近似于武经总要中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刀柄加长相近于明清

6、以来日本造型的双手长刀,更利于双手持握,刀柄末端配有似汉环首刀的刀环。因此西北军大刀是集环首刀、手刀、双手长刀等传统刀优势,并根据实战需要加以综合。其次西北军大刀的技术来源是传统双手长刀法,刀身重、刀柄长的形制特点是特别为双手运刀而设计。西北军大刀在使用中双手握持,更有利于在防御和进攻中力量的集中运用,也更具有破坏力和杀伤力,这是西北军大刀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在重量上,每柄西北军大刀一般在4 斤左右,用晋东南出产的镔铁打制。民间存留的抗战大刀实物和西北军军官的回忆录都证实了这一点。 “快马轻刀”是战阵兵器的克敌要素,但出于实战考虑,西北军 4 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证有效砍杀敌人,又不致于过分消耗

7、官兵体力的合适重量。 中国军队在刺刀装备上与日军相差甚远。国民党军队使用的中正式步枪因枪身较短,为了与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在格斗时相抗衡,其刺刀全长 575 毫米,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1935 年 10 月中正式步4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并装配军队。共产党军队武器装备条件有限,较常用的汉阳造步枪由于长期使用已经破烂不堪。汉阳造步枪全长约为 1250毫米,其原配刺刀长约 400 毫米。原版汉阳造步枪在白刃战中并不次于三八式步枪,但汉阳兵工厂刺刀产量很低, “原版”刺刀的数量极为有限,因此“汉阳造”大多配用各地兵工厂生产的杂式刺刀。这些刺刀大多不仅长度较短而且加工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对敌战斗中发

8、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国军队在进行白刃战时使用的冷兵器中,大刀仍是主力。 中国大刀与日本军刀相比较:日本刀钢质较好,锻造及淬火工艺精良,刀身虽窄但强度很高,刀刃锋利,刀鞘及护手的造型和装饰精美;中国大刀多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刃宽阔,分量较重。两刀相比,大刀无论在材料质量、锋利程度、工艺造型上都逊于日本军刀。但大刀是抗日军队总结实战经验,根据战斗需要生产出来的,材质和工艺的低要求降低了大刀的加工成本,减少繁琐工序,使任何一名普通中国铁匠都可以生产制造,大大弥补了中国军队武器严重匮乏的缺憾。在实战中,大刀宽厚的刀身抵消了刀刃不够锋利的不足,在对敌时借助自身重量使劈砍更加凶猛,让犀利却单薄

9、的日本刀无法抵挡。 2 为什么中日两军在二战中普遍装备战刀? 首先是当时武器装备的客观状况,决定白刃战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方式。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都以非自动武器为主,两军主导兵器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抗战期间两军白刃战的频繁发生。战争的基本规律是用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的主要兵器都是非自动步枪。中国军队主要是“中正式”或“汉阳造”步枪,日军使用的三5八式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形状,所以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 。这几种步枪都是打一枪拉一下枪栓,五发子弹发射完毕需要更换弹夹。这样就放慢的射击节奏,在发起冲锋后很难再以火力压制对方,双方不断靠近就必须

10、拔刀相向,贴身搏斗,展开残酷的白刃战。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武器的严重匮乏,也是迫使抗日队伍装备大刀的原因之一。大刀的冶炼和锻造相对简易,而且在白刃战距离内,只能打洞的枪支不再有优势,能劈砍刺的冷兵器具有更大杀伤力。其次是传统观念和思想渗入主导军队精神方向。中国方面,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刀作为中华武术中的重要兵器,由古至今被众多武术爱好者练习和使用,总结出许多刀法套路,也形成了许多刀法派别,并且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于 1916 年组建大刀队,并将刀术作为基本军事技能进行训练。将武术中格杀效果

11、突出的技术用于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西北军战斗水平,对于西北军日后与日军对抗取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本受武士道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军国主义薰陶之下,军刀成为日本军人的精神支柱。在古代日本武士阶级是特权阶级,形象通常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明治维新后日本“全盘西化” ,建立起近现代化军队,但装备着现代武器的日本军人仍然以武士自诩,佩带军刀让他们有一种睥睨众生的高贵感。 3 中日军队战刀在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军队的大刀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补充武器装备和抗击敌军的作6用。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武器的严重匮乏,大刀的冶炼和锻造工序比较简易,加工成本低廉,因此便于军队甚至民间生产制造,极大地补充了抗日军队的

12、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中白刃战一直是中国军队经常进行和擅长的作战模式,大刀作为白刃战主要武器几乎在战争中贯穿始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 1933 年 3 月的长城抗战中,西北军系二十九军在赵登禹将军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共歼敌 5000 余人,粉碎了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计划。日本报纸当时登载:“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更有旋律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诞生并迅速风靡全国,为抗日军民争相传唱,鼓舞斗志。在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和 1938 年台儿庄战役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勇向日本帝国主义显示了中华儿女的

13、英勇无畏,浴血拼杀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除西北军装备大刀外,红军第五军团也有著名的大刀队,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也曾使用大刀,385 团 5 连长“猛子”曾贤生率领大刀队与敌人浴血战斗,最终与敌同归于尽。即便是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也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白刃战。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抗日各军的大刀队充分发挥大刀对刺刀的劈砍优势,在白刃战中具有更大杀伤力,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部队。 日本军刀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有三个:作战,屠杀,自杀。 作战。白刃战中日本军刀轻便敏捷的特点很难显现,大刀的沉稳厚重让锋利精巧的日本军刀难有用武之地。并且作为日军军官和士官的配7备兵器,

14、军刀在实战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发挥作用,因为在白刃战中大部分日军士兵都只使用装有刺刀的步枪。屠杀。1931 年至 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占中国大片国土,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日本军刀为虎作伥,作为侩子手的屠刀在侵华战争中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战后据统计,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伤亡人数达 3500 多万,其中大半为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挥舞军刀的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暴行。穷凶极恶的日本军人以屠杀平民作为竞赛娱乐,生命在这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日本军刀的另一作用是切腹。日本武士道的根本和关键就是看透死亡,时刻准备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精神。武士常常切腹自杀以免被俘,对武士而言

15、死于自己的手里既是保全荣誉,也是接受惩罚的正统死法。军官在军校中就有武士道的剖腹程序训练。日本武士道被置于军国主义之中时人格就会出现矛盾和扭曲,自狂而又自卑,信佛却又嗜杀,讲究礼仪却又崇尚暴力。日本的切腹自杀不论怎么解释或美化,总归是一种有悖于人类文明的行为表现。从这种死亡方式折射出日本人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或许可以找到日本侵略军队残忍卑劣的人性根源。 在血与泪写成的抗战历史中,中国军人凭借手中大刀和坚强意志创造了奇迹,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高举大刀的勇士成为中华民族的感动和骄傲,大刀也成为中华儿女团结统一、抗击侵略的象征,大刀精神成为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和无数英雄儿女一起铭记在国家和人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8白宇(1978-) ,女,党员。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